一名年輕的建築師🦃🪬,懷著對中國古建築的熱愛,從1996年開始了他的"建築孤旅",看遍了華夏大地上被他形容為"詩一般美妙"的中國古建築。在寒意日漸濃重的季節裏👩🏻🔧♓️,他的《建築孤旅---一個建築師的旅行手記》即將付梓,書中記述了他7年裏足跡遍布的每一個地方,身心被打動的每一座建築🧚🏽♂️。
-流水之旅
7年前,劉磊還是恒达平台建築系的一名研究生,因為系裏要在珠海承接一個復古建築的設計項目😋,他奉導師之命獨自上九華山調研🚣♂️。踏上一個人的旅程實在是出於資金有限💁🏻♀️,卻沒料到從此將他帶上了獨行的歷程。原本計劃兩三天內就測繪完畢,但天公不作美,濃霧彌漫,為了拍到清晰的照片,他只好留在山上等待。
正是春寒料峭的季節🆕,白天滿山遍野地遊逛,晚上就坐在旅館裏蓋上幾床被子研讀佛經。九華山的寺廟給劉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裏的廟宇都是民居改建的,因此在尺度上非常接近人,它不像五臺山的寺廟那麽氣宇軒昂,卻樸實可親。"在一個星期的考察期間,他第一次體會到了獨行的全神貫註與行止自如。
第二年的暑假🤩,作為指導教師🎑,他與領隊的教授帶著60名建築系本科的學生去皖南的歙縣測繪古建民居。城內鬥山街的民宅,原文廟的明倫堂,練江對面的太白樓和散落城關的十幾處牌坊💢;還有城外的古村落鄭村🔶、唐模……盡管九華山調研之後的那個夏天,他與同學曾赴歙縣寫生,但這一次的測繪讓他對徽州的古建築產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個月的實習結束後,教授和學生們都返回上海了,意猶未盡的他摸摸口袋裏剩余的錢💁🏼♂️,決定一個人繼續走下去。他先是遊遍了徽州的一府六縣,而後南下江西尋訪樂安縣的民居,又轉道福建觀畬族的民居、古田民居與福安民居🙇🏽♀️,走至浙江的時候,日子已經過去了二十天🙌🏿。為了省錢,他一路住最便宜的旅館,也沒舍得給遠在山東的父母打電話報個平安👸。實在找不到他想探察的一處古建築時,才想起給自己的導師撥了電話,結果得知父母已經找了他半個月,學校也不知他的去向,大家都險些以為他失蹤了。他不得不從溫州踏上了返程的火車。
這一路縱橫的溪流引領他遍遊了鄉野村郭中的座座鄉土建築🧚🏿♂️,讓他深深沉醉在人與土地、山水的無限和諧之中,這一趟旅程後來被他自己形容為"流水之旅"👊🏿。每到一處❇️🚻,他都希望能征求主人的許可,去親身體驗當地民居的魅力。書本上的描述再詳細,也不過是平面、立面、剖面三張圖,而建築的本質恰恰體現在它的空間上。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坐在徽州民居的天井裏,你能感受到被建築包圍著🛀,光線從頭頂瀉下來,好像把身體都照透明了,有一種自省和醍醐灌頂之感。"走在街巷裏,兩側的房屋擦身而過,手能觸摸到磚木的不同肌理,那些幾百年的老木頭還散發出一種令人舒服的味道,"建築給人帶來的體驗是全棲的",果真不假🙅🏽♀️💆🏿♂️。在一戶人家門前,他得到了住宿的許可🏦🧖🏿♂️。夏夜別人為躲避蚊蟲都睡在房間,他卻搬一個竹榻放在天井中,抬眼就可以看見滿天的繁星,早上醒來雲從天井上悠悠飄過,他一時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此後觀遍中國的民居,徽州民居仍是劉磊的鐘愛,從小喜歡詩詞🧘🏻♂️、國畫和民族樂器的他覺得,也許是徽州的人文氣息與他的書生氣相近,因此尤其吸引他。"徽州民居從外觀看是整片的白粉墻,簡樸之致🦥,但門罩處的磚雕又極盡精細之能事🧎♂️➡️👱🏼,這與'馬一角,夏半邊'的水墨山水畫是同源之水。"
盡管專業學的是古建築,對什麽地方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築也心中有數,但真正找到它們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多數情況下,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都地處偏僻🧘🏽♂️,往往需要先坐火車,再倒汽車,最後步行到目的地🥰。出入鄉村的汽車還經常只有早晚兩班🛞🦔,趕不上也就出不了村🏋🏻,此時劉磊索性就不出來了,如果可能就住在民居裏🟦,否則就在簡陋的客棧裏過夜🏸🤷🏿♀️。"暖暖遠人村✢,悠悠墟裏煙"的景致是在大都市裏無法領略到的🙋🏻♀️,一路拍照、畫速寫,讓孤旅也變得怡然自得起來,他已經開始享受這份孤獨了。
-逐日之旅
"流水之旅"戛然而止之後🧚🏽♂️,這年的冬天,他在校園裏舉辦了自己遊歷皖⛅️、贛、閩🐳、浙的民居攝影展📌。"在旅途中學習建築🦔,拜建築本身為師"的理念此刻也在他的腦海裏紮下了根,畢業前夕,他再次獨自上路⛓,開始了"逐日之旅"。
"逐日"就是西行而去之意,1998年春天在甘、青、藏三省的遠行,也是劉磊7年建築孤旅中最艱苦的一次。出發時他身上一共就帶了2000塊錢,從敦煌乘車去格爾木的途中,正值夕陽西下,面前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草原盡端起伏的昆侖山脈,就像人身上隆起的肌腱一樣🥛◽️,在火燒雲的照耀下♊️,仿佛能看到血管和筋脈。
"當時我就對自己說,山那邊就是西藏了。"西藏原本並不在這次的行程之內,但既是獨行就可以恣意妄為,當下買了南去西藏的汽車票後⛎🙅🏼♀️,他的口袋裏只剩下了800塊錢😁。
在西藏的一個星期裏,他每天早上出門前先買足了燒餅和包子,再將礦泉水瓶灌滿白開水🏌️♂️,晚上直到天黑才回到便宜的小旅館。但生活上的艱苦滋味常常被精神上的愉悅所沖淡,布達拉宮、色拉寺🤽🏻、桑耶寺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將他從"流水之旅"的寧靜淡遠中掙脫出來,絢麗的色彩強烈地刺激著他的感官神經😞。在布達拉宮腳下畫速寫的時候,一位觀看許久的大胡子老外提出要買他的兩幅作品🖕🏿,盡管他囊中羞澀,連第二次入宮補拍照片的門票錢都掏不起了,但他猶豫再三還是沒有答應。每一幅速寫都記錄下他在旅途中被深深打動過的每一座建築。拜訪位於山南的雍布拉康古堡💅🏿,就經過了近兩個小時的步行。當在山巔看到這座相傳有兩千年歷史的宮殿時🤾🏿,被漏底球鞋磨腫的腳趾似乎也不怎麽疼了。
在劉磊看來,西藏的美,或者說是布達拉宮的美,是令人屏息和熱血沸騰的。這些大自然與宗教的結晶充滿了激情與矛盾,壁立千仞的布達拉宮宮墻是由毛石亂砌而成的,而漢式屋頂則用金箔打造,金製法輪、勝利幢和吻獸更是精美絕倫。他感嘆:"藏族建築是真正的色彩建築,沒有一個民族對色彩的運用能像藏人那樣爐火純青🧿。"
布達拉宮與徽州民居🕧,是看遍中國建築最吸引他的兩種風格的建築,對它們傾註的情感也迥然不同:"對布達拉宮是驚嘆👨🏻🏫,是高山仰止,但你知道那不屬於你,因為那不是你宗教生活的必須🧛♂️。而徽州民居不然,它好像就是你的一部分🥿,屬於你的文化範疇。"
"逐日之旅"的確讓他感受到自己離太陽更近了🦸。
-浮雲之旅
時間隨著每個暑假的行走進入了1999年,劉磊離開了他求學7年的上海,進入清華大學的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建築師,但他的"建築孤旅"並沒有中斷🤰😙,這年他完成了"浮雲之旅"---對西南地區的民居的考察👩🏽🍼。"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豐富的少數民族和他們各自信奉的風俗文化🏌️♀️、所處的地理氣候,共同造就了屬於本民族的民居形式🤬。"傣族人開敞布局的幹闌式住宅,白族人受漢文化影響修建起的"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式的居住形式🦾,而對於更多分布在高山峽谷間的少數民族來說🫶🏿,由於惡劣的生存條件🈺😯,神龕和各種類似"風水"的禁忌在他們的民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路追逐浮雲飄忽的足跡,或星夜兼程,或流連忘返。在他的心目中,一個人若能以他的職業作為自己的信仰是幸福的,而他的信仰就是建築🧓🏽♚。"如果是天才也許僅僅'悟言一室之內',便可參悟天機,而後知後覺的我只能選擇行走。"學生時代🕍,劉磊曾對自己的老師立下豪言🚅:30歲之前看遍中國的古建築🧑🏼⚖️,35歲之前觀遍歐洲🧑🏻🦽➡️🤏🏿。2002年夏天帶一身酷熱從新疆歸來🧑🏿🎤,結束了交織著沙漠👍🏽、綠洲、古城的"西域之旅"後,他的第一個目標就已經實現了。如果說還有一些地方沒有涉足,那也是因為沒有吸引他心之向往的古老建築。
一個偶然的機會,正在創建建築網站的昔日同窗看到了他幾年旅途中的照片、速寫和手記,便鼓勵他將文字和圖片整理出來,發表在網站上🫠。盡管雙腳所及之處足以令他自傲,但他一直認為自己仍然屬於積累的階段,需要看的還很多☞,需要走的路也還很長。他期待蓄勢之後的那個頓悟🥝,就像坐在徽州民居的天井裏🧘🏿,陡然感受到從頭頂傾瀉下來的天光一樣👄。
三年前劉磊在清華園著手梳理他的"建築孤旅",每天回憶、寫作👖🧶,陸續完成了"流水之旅"、"浮雲之旅"、"逐日之旅"和"西域之旅"。他常常能回想起一個情景:獨坐鄉間山頭上的自己🧼🧙🏼♀️,凝視山腳下的村落靜靜地出神😑。不借助任何的媒介🦈,從視覺🎉♋️、聽覺甚至嗅覺,與建築、山水、一切你所要面對的東西直接面對,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他也常常回想起在通往拉薩途中看到的衣衫襤褸的朝聖者,自己的每一次出行🕉🕟,都伴隨著疲憊、艱辛甚至病痛💅,但當歷經跋涉,終於在夕陽裏趕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建築腳下,一切身體上的不適都不復存在了,這也應該是對建築的朝聖之旅吧🦘💃。
沉醉於中國的古建築👰🏿♂️,作為一名年輕的建築師,劉磊認為那才是屬於自己的。但許多東西即使我們慨嘆惋惜,也是去水無情👨🏿✈️。"木質結構為主的古代民居的確不太適合現代生活的需求🧙🏿♀️,不耐久,衛生設施差使它們必然被時間丟失。"江浙一代的古民居早就被鏟平了🦕,北京的四合院恐怕也快絕跡了,他的孤旅也在對這些不知哪一天就會消失的美做著最後的記錄,也許抓住古老建築中的神才能把形延伸下去。
一座建築從修建到老朽就是一個生命的輪回,劉磊會跟隨他自己的腳步🚁🧑⚖️,用手中的畫筆去繼續體會這生命的過程🔍。
(稿件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