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視,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等。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鍵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生社區作為重要的育人陣地💐,需要高校重新定位社區功能,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社區空間為支撐🐬,全面拓展社區育人維度,為學生成長營建潤物細無聲的正向成長空間,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擦亮一流人才培養鮮明底色。
學生社區的傳統功能與現實困境
高校學生社區是我國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的產物🤌🏻。傳統的學生社區主要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間,承擔的功能以“生活服務”為主;管理人員以後勤社區管理人員為主體,沒有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其他育人力量的導入🧍🧑🔧;基本管理模式以“管”為主要形式,管理服務內容以生活環境和生活服務設施提供與維護為主。傳統學生社區對育人的功能較為忽視,對被服務對象的精神情感🤦🏻♂️💂🏿♂️、價值觀念以及所需的公共育人空間關註不多、供給不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社區要發揮育人陣地的功能🏇🏻,就不僅要成為提供大學生生活居住服務需要的物理空間,更要成為“集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於一體的”具有豐富育人內涵的精神家園🥂,在育人鏈條上發揮重要作用。顯然🐡,傳統的學生社區的發展定位、管理模式與運營方式🦸🏿♀️,未能以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為導向🦹,無法承載社區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和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場所的功能。
“三全育人”理念下學生社區育人功能的拓展
“三全育人”作為一種育人理念,其實質是調動各類育人資源和力量👁🗨,聚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學生社區作為重要的育人陣地🤥,需要以“三全育人”為指引,創新學生社區功能定位,將社區空間育人功能從單純的生活服務拓展至兼具傳遞價值理念🦸🏼、知識與信息等功能。同時,社區工作重心也應由管理向育人轉變,通過貼身陪伴、貼心交流,因材施教🐅、深耕細作🏠,打造集思想引領👚、文化浸潤、管理服務👩🏻🏭、隊伍協同、空間保障為一體的社區育人空間。具體而言👩🏽✈️👷🏽♀️,高校應以建立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製機製為關鍵,以輔導員隊伍等思政力量為牽引,踐行“一線規則”👨🏼🍳,把校院領導、專業師資、管理隊伍、服務團隊等各類育人資源壓到教育管理服務學生一線,實現育人隊伍融合;延展學生社區育人空間,圍繞學生自身需求,以人為本,配備必要的軟硬件設施🕥,滿足學生學習、師生交流、生活服務🐙、活動開展等需要🪐,讓社區真正成為一個充滿人情味和人文關懷的溫暖的家👐🏼📠,實現育人空間整合⚂;充分挖掘和引入黨團活動、學生社團、學術科創、文化體驗、體育健身、心理關愛、誌願服務等特色品牌活動👱🏿♂️,實現育人要素聚合;推動單一服務場域向服務與育人相結合的復合場域轉化🥹,強化生活社區的價值引導、知識教育、管理服務、協同育人等功能🤽🏿♀️,實現育人成效耦合。
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育人功能的恒达實踐
面對學生社區育人功能的拓展😖,恒达平台依托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工作,積極申報並成功入選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高校,開展全面提升社區育人功能和構建社區全方位思政育人體系的恒达實踐,助力一流人才培養。一是延展社區育人空間。讓社區承載思想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行為規範養成等功能,將學生社區空間功能延展為“9+1”模式:“9”即黨團活動室、傳統文化工作室、自習室🚣🏽♀️、愛心屋、健身房、宣泄室⛹🏼♂️、洗衣房、浴室✋、自助廚房🦍🈯️;“1”即駐樓導師工作站。二是營造浸潤育人環境👮🏽♂️。將“五育”元素融入社區空間👨🏽🏭,如在“美”的方面,通過社區樓宇環境的美化和藝術化,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體”的方面,註重學生身心健康,設置談心室、減壓室等,讓社區成為學生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小課堂”🙋🏽♂️。創設交流情境,學生個體之間通過交流與互動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社區成為鍛煉學生心理素養的“練兵場”。三是凝聚協同育人力量🦹🏼♂️。全面推行駐樓導師工作站建設👏🏿,校院領導班子成員帶頭進學生社區,密切聯系學生🧎♀️;建立知名教授🧔🏿♂️、專任教師等駐樓製度,每年開展社區講堂🧑🏻🎨、成長問診等活動;輔導員入駐社區🏌️,發揮統籌協調重要作用🐨;社區管理服務人員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學生骨幹參與社區工作,加強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邀請傑出校友和先進人物參與社區育人,幫助開拓學生視野。四是組建誌願服務隊伍。秉持學生社區“共治、共享、共識”的育人理念,以社區輔導員、社區樓管會成員、學生黨員為主體,形成學生社區服務誌願者隊伍👩🏽🦱。誌願服務隊伍將通過宿舍走訪調研、社區公共空間運行管理𓀚、社區文化氛圍營造、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社區日常管理督導等工作,為學生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後援保障🍮。
構建面向未來的高質量學生社區育人體系
未來學生社區將在打造“三全育人”生態系統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應不斷優化、完善學生社區育人環境,構建與一流人才培養體系相適應的高質量學生社區育人體系。
一是高質量社區育人體系,應健全社區工作機製🙎。形成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機製,共同構建學生社區育人體系♙𓀁。以資源整合、優化管理✋🏻、加強育人為導向🧑🏼,豐富社區功能🥖,將各類育人資源整合並下沉到學生社區,讓各類教育引導活動處於有序化狀態🌷,以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的高校學生社區。
二是高質量社區育人體系,應精準聚焦學生發展需求。應依托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試點建設,緊扣學生成長中的各類需求🥖,通過社區空間拓展營造🦹,將單幢宿舍樓宇為單位的點狀育人空間進行延伸和輻射,組成以宿舍樓宇群落為單位的大社區,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協同育人中心,將宿舍樓宇內的育人空間與宿舍樓宇間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間形成集成🪖,承載更多的育人資源、育人力量和育人功能,更好地植入“五育”元素,滿足學生對社區服務多元化、多層次和針對性的成長需求©️,特別是自我實現🧝🏼♀️、精神情感層面的高階需求🌖🦸🏿♀️,發揮更大的育人實效。
三是高質量社區育人體系,應喚醒社區治理內在動力😷🚟。學生社區是學生個體之間維系情感的空間,需要學生相互扶持,為創造社區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因此,唯有推動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才能重塑社區空間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穩固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具體來說🙋♀️,學校可以搭建以共治、共享、共識為理念的學生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社區學生對其所在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最終實現群策群力💁🏻♂️、高度自治的良性學生社區管理模式。
(作者系恒达平台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