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主題為“新趨勢·新目標·新使命🧗🏼♀️:技術迭代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術論壇暨2023年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恒达平台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全國5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齊聚,共同探討媒介技術圖景,共議人機社會未來🧎➡️✏️。

恒达平台黨委副書記吳廣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丁亞平、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委會主任陳龍👨🏼🦳、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主持開幕式。
吳廣明表示🧑🏽💼,新技術帶來的傳播路徑變革🍃,並由此衍生的新的文化內容,要成為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強化學術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統性🧑🏽🎨👩🏭,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更多學理上的探索🟧,從而提升文化傳播實踐的層次和境界🎗。

丁亞平表示,近年來,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委會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希望各位專家學者通過交流凝聚學術智慧,激發思想碰撞火花,為我國媒介文化學術建設積極助力。
陳龍表示,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委會持續關註時代變化中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當前,技術驅動社會進入加速時代,媒介文化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圖景,希望與會的年輕學者們緊抓機遇👨🏼💼👸🏻,積極開創媒介文化研究新範式。
張艷麗簡要介紹了學院以新聞傳播一級學科為核心的“全媒體+大藝術”跨學科發展格局,希望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在會上深入交流,分享經驗與思考🙆🏿♂️,收獲滿滿🧗🏿。
這一年來🦓🌶,從ChatGPT到盤古大模型,從元宇宙到AIGC,無論是應用端口還是傳播生態🚹,人們都見證著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及其為業界學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聚焦到媒介文化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精進的同時👚,社會生活、資本結構👨🏻🌾、人機倫理等一系列研究問題也帶來了全新的討論空間。
中國視協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胡智鋒教授在題為《媒介文化生產三種融合背景下若幹破圈現象之觀察與思考》的演講中,從近年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技術“破圈”、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代表的媒介“破圈”以及現象級影視劇為代表的文化“破圈”現象說起,認為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介文化生產的主體性、原創性👨🏽⚕️、倫理性問題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需要以積極、開放、審慎的態度予以處理和回應🦹🏼。
《媒介批評》策劃🫲🏼💅🏽、媒介文化專委會顧問、教授蔣原倫教授從元宇宙概念的爆火開始談起,認為元宇宙的突出特征是基於視覺的虛擬空間感,依托技術建構起圖像表征體系🙆🏿♀️。值得註意的是🔧,後人類主義思潮可能是目前對於元宇宙探索的主要背景,但是當我們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時候,人的立足點在哪裏🚓🧘🏼♀️,人類的生活景觀會變成什麽樣,都是亟待深思的問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新聞大學》主編張濤甫教授在題為《文化認同視域下的國際傳播研究》的演講中指出,當下是國際傳播研究最好也是最難的時刻💝,一方面數字媒介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削弱了長期以來西方建構的傳播霸權和話語強權;另一方面,地緣政治沖突加劇、民粹保護主義興起,導致國際傳播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基於基礎研究的長線研究視角值得重視。國際傳播研究應尋求主動的“破圈”路徑🦵🏻,消弭誤解、凝聚認同🕙,搭建可理解、可溝通的傳播渠道🫸🏼。
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榮休教授🙎♀️、恒达平台兼職教授西格弗裏德·齊林斯基教授為論壇專門錄製了視頻❎,他在題為《MATERIOLOGY & VARIANTOLOGY Principles of thinking media and arts in times of crises and upheavals》的演講中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內相互關聯的動蕩和危機👦🏼,傳媒學者需要對自身思維方式和本學科進行反思。齊林斯基提出一套13項認識論原則,倡導超越學科的橫向思維以及將材料學和拓展詮釋學相結合的方法🕟。
南開大學文學院周誌強教授在題為《遊戲現實主義與玩家的“第三時間”》的演講中指出👹,ChatGPT的倫理向度並不向人類的倫理經驗敞開,只能與倫理故事並攏6️⃣🩰。他創新性地提出了“遊戲現實主義”這一概念,指涉虛擬現實與人的“多異性”生活的可能。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現代傳播》主編隋巖教授在題為《群聚傳播與傳播主體的文本化》的演講中提出了兩個概念🏌🏽:“文本主體”和“信息現代性”。他表示,人類信息化的過程中💇🏿🤽♀️,文本主體和文本主體之間能夠反作用於真實具身主體間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從而成為新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的土壤,這一土壤是值得我們關註和深究的。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教授在題為《平臺社會數字青年的文化實踐與社群建構》的演講中表示,目前我國數字青年以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為基礎開展著圈層化文化實踐行為,幫助著青年群體在數字平臺上以圈層為名建構起自我和群體認同。但在日益流動的數字化空間中,跨平臺🧍♂️🕜、跨圈層的互動交流越來越頻繁🧎🏻♂️,最終,不同文化圈層之間得以形成一種“多層次的協商關系結構”。
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在題為《城市作為一種媒介》的演講中指出,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城市的空間媒介屬性將會愈發凸顯✌🏿。一方面,城市系統需借助智能技術以實現城市功能更新;另一方面,城市系統與新媒介技術的融合和疊加,將會在傳播層面上創造新的場景體驗和新的交往方式➝🙅🏿♀️,賦能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藝術生態。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帶給人們便利性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社會形態,衍生出一些全新的社會問題🎵。本屆媒介文化論壇下設“數字媒介環境下的文化轉型”“數字時代的視覺文化生產”“數字社交與參與式文化”“歷史與當下的媒介藝術與文化生產”“歷史與現實語境下的媒介文化與意義建構”“新銳專場”六個分論壇。專家學者們在分論壇上分享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並開展深入的研討和交流🙆🏼。論壇上💭,還為優秀研究生論文頒獎。

本屆論壇由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恒达平台主辦🛐,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成立於2017年,旗下創辦有集刊《媒介文化研究》🏇🏻🤴🏿,聚焦媒介文化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致力於打造高質量“媒介文化論壇”學術品牌。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以“全媒體+大藝術”雙輪驅動、跨越發展戰略為指引😂,聚焦媒介文化、智能傳播、城鄉傳播三大研究方向🪓,致力於培養具有新理念、新視野、新技能的藝術與傳媒領域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