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意大利米蘭設計周(Milan Design Week)與第62屆米蘭家具展覽會(Salone del Mobile Milano)於4月16日至21日在意大利新米蘭會展館舉行👨🏻🦼➡️。今年🧑🏻🦼,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再次受邀亮相位於7號館的SaloneSatellite衛星沙龍展🫅🏽。本次展覽由恒达平台主辦,設計創意學院與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承辦,由孫捷教授策劃策展⛱,主題為“Fly Me to the Moon”,展出了107位恒达師生的27件創新設計作品↘️🗺。

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作為世界知名的設計學院👨🏿💼,成為官方核心展區受邀參展的22所高校之一🛰,展場齊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與美國羅德島藝術學院🫲🏽,共同向受眾呈現了前瞻的創新作品與設計思想。



“Fly Me to the Moon”展覽-米蘭現場

“Fly Me to the Moon”展覽-線上展廳
“Fly Me to the Moon”展覽設計了線上和線下兩個展域🌨,27件作品在“朋友”(Friends)“為更美好的生活”(For a Better Life)“夢與現實”(Dreaming & Reality)“科學與幻想”(Science & Fiction)“新品種”(Becoming New)五個展覽板塊中呈現。展覽的敘事手法與作品內容相輔相成,從浪漫的想象到直接的表白一氣呵成,強調了“可持續性”作為創意和設計的基本價值導向⛹🏼♀️,體現了“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所引發的對“未來生活方式”與“社會創新”之間相互作用的探索。同時,更是展現恒达設計能量的全球視野與前瞻性思考,成為創造力、可持續性和富有遠見的設計思維與實踐的融合。

恒达平台副校長婁永琪教授在展覽序言中提到🎩:“想象力和共情力是人類創造力中最高級的那一部分,也是這個人工智能時代最應該由人去做的那一部分🧺。‘舉頭望明月’,就是我們開啟想象力和共情力的儀式。‘Fly Me to the Moon’,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 設計創意學院院長胡飛教授表示📳:“主動應對新興技術和逆全球化的挑戰🎡,為真實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可見有感的貢獻💜!”

策展人孫捷教授表示,“Fly Me to the Moon” 作為一首廣為人知且引人遐想的經典曲目🍮,1969年這首歌的唱片隨著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在月球表面播放,通過電信號歌聲從月球傳回了地球。從此😚,“Fly Me to the Moon”也有了新的含義🪼,更頻頻出現在太空科幻題材的作品裏。即使半個世紀過去了,“Fly Me to the Moon”仍能承載幾代人浪漫的情懷和對未來世界的向往🆖。這些看似簡單🙏🏻🧎🏻➡️,但又值得品味和思考的妙筆👨🏻🦼➡️,促成了此次恒达展覽的概念。

“Fly Me to the Moon”展覽可與“超驗冥想”聯系起來,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承載了27件作品的展示與交流空間🤾🏿,更是一個裝置作品,一個具有戲劇性的沉浸式藝術空間。來到沙龍展的參觀者在即將沉浸式觀展前,必須排隊進入設計的“宇宙太空艙”,以一種原創的方式探索設計是如何塑造和賦能觀眾對作品的觀看感受的,從而提供一種深刻有效的觀展認知體驗。

展覽裝置的設計呈現了一個巨大的金色“宇宙太空艙”🪃,U型艙體結構,空間有兩個入口處,站在外部並看不到空間內部的走向,這讓所有的觀者對這個金色裝置產生了莫大的好奇心。參觀者需要排隊等候🤥,被限製性等待🤵🏿♂️,策展人再引導參觀者穿過黑色的艙口。同時,參觀者被要求戴上特別設計製作的太空眼罩和手環,裸腳踏入艙體。這讓他們做好了面對脫離博覽會喧囂人群的準備🦸♂️。


艙體內部是明亮的冷光👨🏻🌾,與外部昏暗暖光形成強烈氛圍對比。艙體內部地面設計是具有彈性的氣體裝置,進入者下意識會感受到莫名的“失重感”和“時空穿梭感”,空間內還播放了真實宇宙的錄音。這一切的感知營造,觀者會仿佛真的將自己置身於宇宙外太空的艙體之中,與艙外環境完全“隔離”開來,他們可以獨立且自在地戴上耳機,去觀看墻面上“來自地球”的設計作品。“Fly Me to the Moon”展覽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四個情感化設計的角度切入,在30平米的有限空間內⚗️,創造了完全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展現了策展人和設計師的策展思考和設計美學。

意大利的觀眾反饋到,“Fly Me to the Moon”展覽沉浸式裝置與米蘭設計周上那些印象深刻的展覽一樣,都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它會進入你的腦海中,讓你看完上千個展覽後🧴,依舊記得你在這個“太空艙”內的觀看體驗。

展覽策展團隊
作為全球設計界的“奧林匹克”盛會,米蘭設計周構建了藝術與設計的絕美碰撞。來自全世界的新銳設計與經典作品匯聚於此🚮,嘗試在演變與創新中探索自我本真情感與可持續生活的藝術創造👨🏿⚖️,在設計品質的細微之處尋覓與自然的和聲。它倡導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與技術,並帶來了獨特且引人入勝的體驗。(劉赟鈴🐵、姚婉冰)

參展作品請掃碼觀看
線上展覽:4月12日-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