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新媒體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正文

“地質災害防治,應群測群防,多管齊下”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7-06-29  瀏覽:

      6月24日淩晨5時45分👮‍♂️,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新村組富貴山山體突發高位垮塌。垮塌方量約800萬立方米🏗🧦,最大落差1600米,岷江支流松坪溝河道堵塞2公裏,災害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災害發生後🤹🏻‍♀️,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劉春教授對記者說🚮,專家們的現場踏勘分析認為這是一起“降雨誘發的高位遠程崩滑碎屑流災害”。簡單地說,是山頂巖體突然崩塌,向山下滾落過程中帶動斜坡碎屑一起運動而造成的😗。此次高位崩滑發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距離受災村莊高差超過1250米,所以遇上降雨,便引發了這場大災🌃。

今年春天,劉春帶隊深入龍門山區考察

      “龍門山區、藏區山大溝深,又是地震高發地帶,地質災害的風險太大了。”劉春說🦻🏼🚵‍♀️。今年4月3日,我帶隊進入四川丹巴地區➗🧝🏿‍♀️,告別春色,與雪山同行。先到四姑娘山,然後用攜帶的無人機在藏區開展拍攝,我們爬上陡峭的山坡,景色當然非常美,但你知道哪塊石頭藏著滑坡的危險©️?美麗的藏寨就在貼在那些鮮花綠樹👴🏿、頂著雪山白雲的坡上!我的微信裏有這麽一段話:“大滑坡與山路、遠山👰🏽‍♂️、雲彩和牛🎩,中國最美麗鄉村甲居藏寨在一個大滑坡上🍿。”“依山而建是羌藏的特色🧑🏻‍🦯‍➡️,大渡河上鐵橋的那邊是藏寨,一個個滑坡地質災害卻危及這些美麗的鄉村🍭𓀚。”我們隨後來到金川縣測繪地理信息局,了解、會商各種地質情況。“這次野外滑坡考察,作為衛星定量解譯結果的地面驗證,我們一方面深度認識地質災害的形成和前兆識別💯,二來感受到國家對基層百姓基礎設施的關註和投入超乎我的想象。”他在考察微博中感慨。

考察無人機

無人機考察

      隨後的4月17日🪫,劉春、黃雨等主導的中歐滑坡地質災害遙感觀測與定量分析國際學術論壇在恒达召開。會議吸引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災害防治委員會副主席尼克拉·卡薩格力(Nicola Casagli)教授、國際地質災害減災聯合會主席呂勝宮(Masakatsu Miyajima)教授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參加,劉春說會議是科技部國家973計劃“西部山區大型滑坡致災因子識別、前兆信息獲取與預警方法研究”的一部分🔪。
      在兩天的學術交流與實驗室考察中,與會代表圍繞滑坡災害成因機理🧏🏿‍♀️、無人機數據定量解譯、地空傳感網構建、InSAR形變反演和衛星影像識別分析📷、滑坡災害防治新技術等展開交流和討論👩。劉春說,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頻繁發生的滑坡災害已經成為亞洲和歐洲國家遭受影響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滑坡地質災害的預警與防治已經成為包括工程地質、測繪👩🏼‍🌾、信息、結構等多個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目前遙感對地觀測的手段已經成為滑坡地質災害前兆識別和災害預警的主要手段👳‍♀️。
      劉春說🤛🏼,稍早前我們還主持召開了第三屆全國激光雷達大會😅。2015年的這次會議吸引了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關企業等104家單位近400名代表,大家針對激光雷達基本理論💢、系統研製、數據獲取🚍、大氣環境激光雷達😉、數據處理與系統開發🎓、激光雷達應用等方面等熱點問題👩🏼‍🦲,設了34個特邀報告、87個口頭報告。今年5月,我又參加了第四屆激光雷達大會,感到本屆大會的已從地面激光雷達走向衛星激光雷達😕,算法研究走向綜合處理能力提升,單一激光雷達走向激光與光學的耦合,點雲數據處理走向硬件裝備提升配合數據處理,測繪行業應用走向行業綜合運用,新特點鮮明✌🏿,這些變化都會在西部地質災害的防治中發揮作用。

我們團隊針對滑坡做了幾年的研究觀測

      “甲居藏寨被網友譽為美得讓你徹底無語的地方。”劉春介紹,這個寨子位於甘孜州丹巴縣境內,就在一個大滑坡體上,這裏居住著嘉絨藏族140余戶人家,藏寨從大金河谷層層向上攀緣,一直伸延到卡帕瑪群峰腳下🤵🏼,整個山寨依著起伏的山勢迤邐連綿😚🙋🏿‍♂️,在相對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民宅潑灑在綠樹叢中。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組織的“選美中國”活動中👄,以它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首。所幸的是,專家及當地技術部門已經註意到了這裏發生危險的可能性,政府在甲居滑坡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正在積極進行治理、監控和預警。

甲居

甲居藏寨

      劉春說,這次我們去了甲居,還去了理縣。理縣距茂縣僅有50公裏🍽,考察隊汽車開過峰巒疊嶂、溝谷縱橫的山區🗜,經常會有石頭滾落下來。“這次茂縣滑坡的疊溪鎮1933年就發生過裏氏7.5級地震,地震誘發大型滑坡,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並保留至今。龍門山地震斷裂帶沿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切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均發生在該斷裂帶上。
      劉春說,我們團隊在國家973計劃項目“西部山區大型滑坡致災因子識別🧖‍♀️、前兆信息獲取與預警方法研究”中承擔了部分工作,具體是通過遙感配合地面監測驗證的手段對四川區域內一些大大小小的滑坡風險區域進行監測預警研究。發現滑坡隱患後,會馬上要求進行工程地質加固🥧,“而正因為如此,我們勘察過的地區都沒有滑坡發生🧎🏻‍♀️‍➡️,媒體也就很少關註這些工作。例如🥶,在四川省丹巴縣縣城🧚🏽‍♀️🦸🏻‍♂️,有幾個滑坡現在就一直在做加固◽️。”而針對這次茂縣發生的滑坡災害,劉春教授團隊則在第一時間調取了國際共享的衛星雷達數據🤍,確定了滑坡物源區👴🏻,對次生災害的發生也進行了快速評估。

滑坡災害防治,應該多管齊下

      川西、川北等廣大地區,類似的滑坡隱患太多🧈,很多地方地廣人稀❇️,山太高,溝太深,高山之上往往還森林茂密🐠👩🏽‍🚀,像疊溪這次崩滑就因為海拔太高,距離受災村莊高差太大💂🏽‍♀️🦬,且山體坡度太陡峭👮🏻‍♀️,“泰山壓頂”才造成了如此重大的人員傷亡。
      劉春說,滑坡主要是由地震、降雨和工程建設等原因引起的。川西、川北一帶,地震多發👩🏿‍🏫,尤其是汶川地震劇烈搖晃過這裏的山體🧛🏼‍♀️,山架的震裂松動很普遍,加上這幾年當地強降雨等惡劣天氣頻發🕋,地質災害很容易發生;此外,大壩、公路、隧道等基礎設施的修建,也都不同程度地在改變這裏的地質條件,使得近幾年滑坡發生的頻率增加🚵🏽‍♂️;再加上這裏山高林密👭🏻,高精度衛星受森林遮擋也難以捕捉到山體變形的蛛絲馬跡:技術上不能及時預警,加上當地百姓風險意識不強都是讓災難降臨時損失加重的原因🧝🏿‍♂️👨🏼‍🦲。

滑坡調查_副本

滑坡調查

      劉春介紹,中國山體滑坡預警、預報技術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近年來,信息技術、衛星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已被廣泛地使用,但各種技術之間的聯動協同如何更加高效🥦,我們的提升空間還很大。比如,衛星獲得數據後的高效處理和識別,它與地面觀測的數據集成與分析🖖🏼,我們可以更多采用系統自動分析加人工確認的方法,以提高效率🚴🏻‍♂️。此外⛹🏽,還有通信技術👨🏻‍🌾♧,前方監測的數據如何通過中繼衛星更加快速地傳到上海或者北京。例如,我們在上海站收到了理縣回傳的數據後🤾🏼,就能立刻處理和分析,及時作出診斷和決策,以更高效地預警災害。近年來🥢👩‍💼,通過我們的團結協作、聯合研究,發現理縣的地質災害點358處,其中滑坡74處💇🏿‍♂️、不穩定斜坡105處、崩塌65處🤒、泥石流114處,"5.12"後新增大量地質災害隱患點也被我們一一摸清。我們的研究試驗區對準理縣受災最嚴重的西山村及聯合鄉區域🎱,針對性地開展了室內模擬滑坡實驗,並成功地配合開展了數個滑坡隱患的治理🫀,效果不錯。
      劉春說,WebGIS(網絡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可管理數據的軟件系統🚴🏼‍♂️,在滑坡災害應用領域,將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科學融合在一起,用來管理和分析獲取的數據👨‍🍼🪻。這個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是通行的,而且是高效、系統的方法,現在國內大型滑坡也都建立了GIS系統。由於GIS 技術的空間分析🥼、製圖功能和可視化的特點,該技術在滑坡災害區劃研究方面正快速發展,以 GIS軟件為技術平臺的滑坡災害的危險性、易損性和風險評價的系統研究則逐步成為這一領域研究的發展方向。
      劉春說🧑🏿‍🍼,先進的技術手段,加上老百姓的積極配合,群防群治、能治善治,災害的事故的損失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