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村,隸屬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距離上海市約2800公裏,常住人口1000多人,農業人口占據90%以上,村民收入以畜牧與林果業為主。天池村東鄰石門社區,南鄰寶豐金麥,西有天池自然保護區📊,北鄰果郎村👨🏻🍳,有一條長約16公裏的石土路通往縣城下屬鄧諾鎮,是一個典型的“世外桃源”☺️,因為一個人的到來,開始與千裏之外的恒达平台結下了不解之緣。

雲龍縣“天然太極”美景
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要求,經恒达平台黨委推薦,經濟與管理學院青年輔導員鄭彧豪於2015年8月來到天池村掛職黨支部“第一書記”,為期一年。2015年暑假期間,校黨委書記楊賢金🐌、黨委副書記徐建平專程赴天池村,送鄭彧豪上任。

楊賢金書記赴天池村送鄭彧豪上任
90後的“娃娃”書記
初到村內,鄭彧豪便獲得了一個昵稱——“娃娃書記”🚬。
“聽村上的阿叔、阿娘講🌰,我來之前☝🏼,他們都以為從上海是要來個什麽樣的大人物呢👨🏽🦲😎,結果到我來了一看,原來是個小娃娃🤍。於是‘娃娃’書記的名號便這樣傳開了。不過🏊🏿🌏,其實我挺不服氣的♿️。”身為“90後”的鄭彧豪躊躇滿誌地來到天池村🧑🏼🦲,對村民們的稱謂感到溫馨有趣,卻也在心裏暗暗地較上了勁兒:“小娃娃”也要給村帶來些變化!

鄭彧豪向老鄉請教當地特色作物金鐵鎖種植問題
天池村是典型的白族村落,村內五百七十余戶村民,幾乎都是白族,日常的都是用白族話對話。作為漢族的鄭彧豪在這裏反倒成了“少數民族”。“白族話和普通話完全不是一個語系💇,比如‘吃飯’🧔🏽♂️,白族話叫‘you cha’,所以剛來的時候老鄉當著我的面講我,我都聽不出來。”
為了能夠迅速融入村民的生活🧑🏽🦱,鄭彧豪沒事就在村子挨家挨戶的轉悠,見到老鄉就聊上幾句,看見農活就過去幫忙。靠著兩條腿,背著餅幹🧎♀️➡️,鄭彧豪花了一個半月把整個村12個自然村組全跑遍了,不光學習了基本的白族對話,更把整個村每戶的情況摸個大概🧍♂️,以基本信息表的形式建檔立卡,匯總了村內各家各戶的基本信息、致貧原因等數據🩹👩🏽🦱。
“這樣哪家幾個孩子,幾個老人👨🏼🍳,有啥樣的困難,打開excel就一目了然了👨🏿🦲🙆🏼♀️。”鄭彧豪的“數據庫”精準詳實,讓村幹部與村民們不得不佩服起來,“娃娃書記”不“娃娃”的說法也在村裏傳開了,鄭彧豪用實際的工作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幫老鄉收玉米
讓村務工作實現信息化
數據庫有了,但如何使用又成為了問題。村裏的幹部們大多不會使用計算機⇨🙉,即使想要調用數據庫裏的工作內容,但一到電腦屏幕面前就束手無策♥️。“我的掛職時間只有一年,不能讓這項工作在我走了之後就失去了連貫性。”鄭彧豪決心為村幹部們進行計算機培訓🚶➡️。
鄭彧豪的想法獲得了鎮上領導的大力支持,並提出希望能把培訓範圍擴大鎮下屬九村一社區的幹部💁🏽♂️。於是🪆,在縣一中的電教室裏,鄭彧豪為在場50余名村幹部講解了word、excel和微信的基本用法🔬,並建立了用於鎮村幹部溝通的微信群🧑🏻🎄。後來,鄭彧豪又跑遍九村一社區🤹🏿,到村內再次進行講解和培訓。

給鎮村幹部們培訓電腦知識
“現在,鎮上通知開會,在微信群裏發個信息📑,艾特相關的村社負責人就行了;文件電子版發在微信群裏🧑🏽💼,村幹部想啥時候看就啥時候看👔,村務工作也能實現信息化了👁🙄。”村內前年通了4g網絡,用智能手機的人不少,鄭彧豪甚至在著手準備建立一個村上的便民公眾號🕵🏻,“這樣🖇,辦業務需要帶啥證件、什麽流程或者有啥好的致富信息🥤,村民足不出戶打開手機看看這公眾號就全知道了。”

張貼村務公示材料
同舟共濟讓“娃娃書記”不簡單
忙完了培訓🦸🏻♀️🧖🏻,鄭彧豪又把目光投向了村上的完小:簡陋的學習環境、極為有限的學習用品與課外讀物讓鄭彧豪有些心酸🚵🏿♂️。為了幫孩子們爭取一些資源,鄭彧豪通過掛職副縣長運迪老師的牽線聯系👇🏿,從上海先期籌集了100余套圖書和學習用品來到了孩子們的手中🧛🏼♀️。
但是這些還不夠☂️,鄭彧豪想到了當下流行的網絡眾籌模式,他通過某網上眾籌平臺發起了為村完小捐款購買課桌椅的項目,該項目一經發布便獲得了遠在2800公裏外恒达師生的大力支持🔐,不到三個小時就完成了籌款目標。現在,嶄新的課桌椅和過冬物資正在飛奔向村完小的路上,下學期開學,孩子們就能用上了🫸🏻。

與孩子們在一起
“出來掛職算來也快半年了🚌,始終都能感覺到母校作為自己堅實後盾的那份踏實。就像這次眾籌👳🏻♀️🥳,自己本來害怕項目發布後🐉👩👩👧👦,沒人支持和響應,金額籌不滿🙆🏽♂️。沒想到,不到3個小時捐款金額上限就通過學校師生的支持和轉發達到了,還有位老師又捐了一萬元錢,為孩子們購買過冬的毛毯。真的越是在外,就越是能感到‘同舟共濟’的力量。”
後來🔤,鄭彧豪又幫著村裏銷售滯銷的200多斤核桃;通過學校外聯辦聯系上海雲品中心推銷村內的土特產;聯系雲龍縣醫院為村內老人進行免費體檢。這些事情在村上口口相傳:“咱們村那個‘娃娃’書記還是不簡單的嘛🧑🏿🔧!”

慰問老鄉
在年底的村內黨員民主評議中,鄭彧豪以全票獲得了2015年度天池村“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同時,經過鄭彧豪和村幹部們的積極爭取和申報🤾🏼♀️,村上也時隔三年再一次獲得了2015年度縣級文明村和縣級“五個建設”先進村的榮譽稱號。
“一年時間很短,自己能力更有限,但希望在這一年裏自己能在天池村這片熱土沉下去🦬,紮進去,心裏裝著更多人,為天池村做那麽幾件實事🪛。”正如鄭彧豪在自己掛職微信公眾號上寫的一樣:每個人,只要願意沉下心做事情,不管在哪裏,都可以成為一顆根紮得深、腳站得住的山澗草🏃♀️➡️。
後記👨👩👧👦👲🏿:
作為剛留校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作為城市裏長大的“90後”👨🏼💻,鄉村"第一書記"的崗位對鄭彧豪意味著一方天地和舞臺,更意味著一種挑戰和鍛煉。還有半年的掛職時間,祝福他能在天池村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紮根基層🤛、奉獻西部,用點滴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不用轟轟烈烈,只求水過留痕👨🦱,這既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也正是恒达人“濟人濟世”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