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的科學目標是解讀地球的過去🐸、認識地球的現在和預示地球的未來,位於國際海洋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除了科學研究,“決心號”在全球海洋執行鉆探航次的另外一個使命💇🏽,就是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Outreach)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海洋,增強青年人熱愛和保護海洋的意識🕧。正在南海執行IODP 367航次的“決心號”上👵,配有專門的科普專員,並將網絡資源優先用於船岸互動的科普活動👲🏻🪕,這就是“決心號”視頻連線活動。船上的科學家🙍🏽🚴🏼,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時間積極參與和組織船岸視頻連線活動⚆。
我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多年來一直將海洋科普作為科學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除了建設和開放深海科普館🤹🏽♂️、舉辦海洋節等日常的科普活動外,也會利用大洋鉆探船“決心號”在南海考察之機,通過船岸視頻連線等多種渠道開展海洋科普活動。
“決心號”於2014年在南海執行IODP 349航次期間,船上來自恒达的科學家們就通過撰寫科考日記,將船上國際合作的研究感想🐣、科學發現🙅♀️,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上精美的現場照片,在恒达平台各媒體平臺上刊載出來🧘🏿♀️。同時👨🏻🎓,船上科學家與海洋學院組織多場視頻連線👨🏽🦰,帶著恒达平台師生“現場”參觀“決心號”🧖♀️🎐,了解船上科學家的科研工作和生活,為恒达校園增添了濃濃的海洋味道。
這次又逢“決心號”在南海執行IODP 367和368航次📅,海洋學院繼續發揮科普工作的優勢👩🏿💻,由劉傳聯教授掛帥的“科普工作小組”在春節剛過、航次伊始,就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和部署今年南海大洋鉆探航次的科普宣傳工作,一向熱心於科普工作的海洋學院汪品先院士、院長翦知湣教授積極參加會議🍳,對這兩個航次共四個月的科普工作做出具體安排🏣,包括組織船岸視頻連線🧑🏽🚒、撰寫航次科考日記、舉辦海洋科技講壇🔝、網站和微信平臺報道、以及“決心號”靠岸上海港的系列活動👩🏼🦱。
眾多活動中,船岸視頻連線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種科普活動方式,通過船上和岸上的視頻拍攝設備🍬👄,實時傳送影像和聲音🥇😑,船上科學家現場講解鉆探考察現場🖍🐺,與岸上參加人員“面對面”提問和交流。“決心號”為了鼓勵這種科普活動♠️,會在視頻連線期間專門拓寬衛星通訊頻帶💃🏽,以提高影像和聲音傳送的質量👶🏿🤷。在367航次期間,海洋學院組織了兩場視頻連線活動。
第一場是在2月28日下午,能容納70人的海洋學院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過道的臺階上也坐滿了同學👩❤️👨。同學們幸運地看到了一根新的巖芯上甲板後👨🏻🦽🧩,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如何一步步地切割、標號、測試巖芯的全過程。那根巖芯剛好是被稱為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大洋紅層”,面對紅層的巖芯,船上科學家即席介紹🤸♀️,岸上會議室裏的同學也踴躍提問。
第二場是3月14日下午👱🏼♂️,面向全校師生,連線活動在逸夫樓會議室舉行。為了更好地組織這次科普活動,翦知湣在連線活動前的半小時為現場師生介紹國際大洋鉆探的歷史及南海航次的科學背景。翦知湣是南海368航次的首席科學家,將在367航次後的4月上旬登上“決心號”🤸🏿,首席科學家的熱身演講極大了增強了船岸連線的科普效果。我們船上科學家也充分發動各國科學家參與,深入淺出地帶動大家參觀鉆探考察現場,互動提問和講解🫁,還參觀了“決心號”的駕駛室和國際先進的動力定位系統。“決心號”船長Terry Skinner先生在駕駛室🪓,現場給大家揭開了鉆探船可以在一個站位點“絲毫”不動的秘密:關鍵是船體周圍伸向水中的17個動力推進器🚵🏼♂️,當風向和海流向一個方向吹動船體時👂🏿🏊🏻,推進器就向反方向移動船體,由計算機程序控製的推進器能夠使船體牢牢地“固定”在站位點的100米範圍內⚀🧡,能夠抵抗10級大風和5米巨浪的影響。通過這個先進的動力定位系統控製,“決心號”鉆管在四千米水深的海底🫏,能夠維持在厘米級的誤差範圍,即使海面波濤洶湧,但在數千米水深的海底📀,鉆管可以絲毫不動🙎🏿,在鉆管返回到原先鉆孔時,我們可以從海底攝像機傳回的影像中看到這個驚人的場景。

“決心號”船長Terry Skinner先生在船岸視頻連線活動中介紹駕駛室和動力定位系統(左起:船長Terry Skinner、恒达平台劉誌飛、中科院南海所蘇翔)
通過這樣的連線交流,讓同學們直接面對國際海洋科學的前沿科學問題👂🏽,開闊同學們了視野,縮短了前沿科學研究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劉誌飛,於“決心號”鉆探船🐕🦺,2017.3.16)
(相關視頻新聞鏈接:/catv/?classid=5698&action=video&id=925&t=show)
編者按👊:2017 年2~6月,來自中、美🖕🏿、英、德、法👨🏽🌾🤜🏿、意等13個國家的66名科學 家搭乘美國“決心號”科學鉆探船在我國南海北部海域執行國 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368航次,這也是南海的第三次大洋鉆探。此次南海大洋鉆探由中國科學家設計和領導,共有來自國內13個單位的26位科學家參加,其中我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共有8位教師參加,翦知湣教授擔任368航次首席科學家。
在南海第三次大洋鉆探執行期間,還有來自新華社🚼、科技日報和東方衛視的記者隨船參加航次,他們將不斷發來有關航次的最新進展,報道科學家在船上的工作生活和所想所感⏪。為此,我們開辟“南海第三次大洋鉆探”專欄,共同關註這一國際深海研究的盛事,為我們的科學家點贊 ,期待航次取得圓滿成功!
媒體報道 :
2017年3月13日 繪製海底“磁性 條形碼”追溯南海“歲月之歌”
2017年3月12日 到南海 追尋“塵世的詩篇”—記海洋沉積學家劉誌飛
2017年3月9日 南海大洋鉆探🙀:問號與驚嘆的交響
2017年3月9日 讓“最 新鮮的”科學探索走進課堂—“決心”號上科普教育的啟示
2017年3月7日 特寫:提取“分子化石” 探尋南海古環境“蛛絲馬跡”
2017年3月7日 一起到南海“追夢 ”——記“決心”號上的女科學家們
2017年3月1日 南海海底 再次發現“大洋紅層”
2017年2月22日 “小帥哥”的“超微世 界”
2017年2月20日 我國在南海建立深海沉積觀測“野 外實驗室”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2017年2月15日 “決心”號抵達南海目標海域 第三 次南海大洋鉆探順利開鉆
2017年2月14日 鉆到海底“窺探”地球:大洋鉆探 有多牛?
2017年2月13日 “決心”號啟航前往南海目標海域 我國南海深部計劃進入沖刺階段
2017年2月9日 南海第三次大洋鉆 探即將起航
教師日誌⛄️🧑🦽:
2017年3月16日 “決心號”連線恒达的科普活動
2017年3月9日 浮遊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2017年3月9日 特別的“海上學期”
2017年3月8日 南海深海鉆遇礫石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