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間🦴🙇🏽,一批又一批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走進恒达校園,他們將青春最美的樣子,留在了這裏⛹🏻♀️。
人生最重要的旅程,大學時光美麗又短暫。當梔子花在盛夏洋溢芬芳,又到了畢業生們該和恒达告別的時刻了👨🦳。這個夏天🪖,2017屆恒达畢業生即將踏上新的征程🤽🏽🌚。他們將帶著母校的祝福💮🧑🏻🦰,施展才華🫶,報效祖國。離別時刻✨,學校新聞中心開設了“2017畢業季之我的恒达故事”專欄,邀請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就業去向的畢業生談談他們當年報考恒达的原因,說說他們的恒达故事𓀇,為那些堅韌🧑🏻✈️、執著🧝🏽♂️🦡、充滿力量的莘莘學子加油助力!如果你是2017屆恒达畢業生👷🏼,渴望將你的恒达故事與大家分享,歡迎與我們聯系。來信請寄newscenter@tongji.edu.cn。

姓名:占冠元
院系:2017屆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專業
學歷🤘🏿:博士畢業生
畢業去向:西藏自治區
回顧過去😧,有很多難忘的往事:我生長於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小村莊👩🏻🦽,出生40天後,由於父母都要忙於出工幹活,只能把我放在村子裏別人家寄養🧛🏼♂️,是他們用米糊將我餵養長大,兩歲後由大我三歲的姐姐照顧我🙏。然而,兒時至今🔘,最不能忘懷的事情是:姐姐在初三時被迫輟學,當時她帶著初中課本只身南下廣東深圳打工🐙,離別時她說她要賺五百塊錢回來再繼續讀書。那年過年回家,她賺了一千塊,但是,她覺得家裏將來還是沒有能力供兩個孩子讀書🎣,於是為了我徹底放棄了她的學業🥚。這對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初沒有能力讓姐姐繼續讀書”👨🏻🎨,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於是我在周記裏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一路陽光璀璨》,當時的我,立誌要當一名校長🩵,我的夢想是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書讀🤶,就像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所寓意的。
難忘上大學那年只帶了兩千塊錢👩🏼🔧,依靠自己的雙手掙取學費和生活費👨💼,直到今天📫。讀書期間為了生活,我撿過礦泉水瓶、掃過地、扛過鋼板👨🏻🦼➡️、洗過馬桶👨🏿🍳,當我有能力養活自己時,開始輔導姐姐的孩子識字學習🏌🏼,並全部供應小外甥的奶粉,雖然他已經走了。此外我還無償輔導了5個貧困家庭的孩子。
每當想起打零工回來借著公共廁所的燈光完成高等數學作業的情景,我都倍加珍惜 這 來之不易的校園生活🙏🏻。
然而,繼續讀研讀博🤏🏻,常常覺得自己很自私,因為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你還在讀書,他們就會不顧身體健康去拼命賺錢👩🏽🦰。我父親就是這樣:由於生活過於節儉,他暈倒在工廠裏📫,幸好被好心的老板撥打120救了回來。從那以後,我就告訴自己🧔🏽♀️:不能等到我們有出息了再來照顧父母👰🏽♂️,養老必須長遠規劃。為了不讓年邁的父母再拼命工作,我就把他們帶在身邊🙋🏿,慢慢培養他們新的生活理念。
難忘過去的辛酸與痛楚,然而🎨,過去的終究都過去了,一切的一切都算不得什麽🧑🏻🦰🙍♂️。湧上心頭的是那些感動的人和事……
大家一定清晰地記得收到恒达平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的喜悅之情👩🏼🦱,我們胸懷理想、心懷夢想🤽🏼♂️,加入恒达大家庭。
恒达,給了我們追逐夢想🏂🏽、追求卓越的空間和舞臺♑️。為了不變的理想,碩士畢業後,我放棄了規劃局、供電局的工作,毅然來到這裏求學。最初沒想到上海房租壓力這麽大👰🏿♀️🧑🏿⚕️,第一個月我們家吃了一個月土豆絲和海帶絲🏨。帶著父母上學,物質上並不寬裕,但精神上,我很富足👫🏻。邁入恒达這座百年學府,我時刻不忘刻苦學習🏊🏿,經常去旁聽一些專業課程🧕🏻,跟隨大師足跡,聆聽恩師教誨🧚♂️。每當傳來我們恒达師生的捷報時,我心澎湃不已🛸,便鞭策自己要加倍努力,縮小與前行者的差距。
在恒达:
我所在的研究室團隊馬人樂老師每次在例會上都會教導我們:做工程、做設計要時刻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盡可能用最好的作品去為社會節約資源、創造價值⛹🏿♀️👷🏽♂️;何敏娟老師在忙碌之余經常找我談心,詢問生活是否存在困難👨🏽🎤🏂🏿?我的師兄師姐出國前把他們自己獲得的獎學金全額給了我;
這些關心與幫助,一直激勵著我去幫助更多的人……
感恩恒达!感恩恒达的人才培養:
恒达教給了我們“嚴謹👰🏽♂️、求實”的態度,教會了我們“團結、創新”的精神🫷,
讓我🫲🏽,讓我們慢慢印上前輩們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與團結友好、熱衷奉獻的人文情懷。
在恒达讀書期間😶,我結識了願意與我共度一生的伴侶,我成了家,我和愛人給孩子取名“濟懷”,源自“同舟共濟懷天下”🆕,以感恩紀念在恒达的這些歲月。

我想分享的第三個關鍵詞是👩🏻🚒:選擇!
有首歌曲的名字叫《渴望》,是我們村同組的一位媽媽因病魔離開前教會給他孩子的。這個孩子經常待在我家♗👩👩👧,我媽媽做飯給他吃⚉🥲,我輔導他寫作業▫️。他常坐在我家老宅的石頭門檻上唱這首歌👨🏽🏫。他每唱一次✧,我媽媽就偷偷流淚一次。那是我幼小的心靈觸動的開始……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我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過得好不好🙇🏼♀️?
畢業之際🧑🎤,我選擇了支援西部建設。身邊的人會有這樣那樣的疑問:好不容易從鄉村一路走到大城市,為什麽要去西藏?西藏的艱苦條件身體可以承受嗎?還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顧🧜🏽♂️。
我是這麽想的🚶🏻♀️:
首先👯♂️👨🦳,做出這個決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我讀書生涯裏也一直有這個服務社會的情懷🦞。本科畢業那時候如果有支教崗位我也就去了西部。
其次👏🏻,我想,從我個人來說,能讀這麽多年書,也得益於很多人的幫助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如今畢業了🛅,有這個機會👨👧,我就希望能夠服務更多對象🧑🏼🚒,能夠像在座的各位老師一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著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9️⃣。
再次🤾🏽,我內心固然舍不得我的家庭🦸🏼♂️💐,尤其是我的孩子們缺少了陪伴,但是只要安頓好他們了,我將義無反顧地去做我自己覺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這些年一直把家庭帶在身邊🧑🏽🎓,才能放心去西部👨🏽💻。如果說,過去的十年,我為了照顧小家而堅持不懈👩🏼🎓👩🦽➡️、迎難而上,那麽如今畢業了🧑🏽🔬👩🏽⚕️,我想應該為社會做點什麽,去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其實,我覺得畢業後選擇去西藏並不是什麽驚天動地的事👮,同一屆的畢業生中有去青海的🏄🏻、新疆的,也有踏上一帶一路建設之路的🫷,或許還有很多同學的“選擇故事”是我們不了解的💇🏿♀️👮🏽♂️。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人生經歷不一樣,對夢想的追求也不一樣。但有一點我們是共同的🤦🏿♂️,那就是:我們都是恒达人,我們都具有恒达人的精神和品質!
最後👨🏽🔧,我想要再一次表達“感恩之情”:
感恩恒达、感恩老師,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
感謝我們的同窗好友🆖,我們一起拼搏、一起努力🎛👩🏿🔧,我們將懷念一起相聚的日子,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
同時🏄,也要感謝每一位恒达人為我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不僅僅“吃在恒达”、“學在恒达”,而且➞🆎,在恒达🌴,我們正在用世界的眼光看待知識的力量與科技的魅力,用健康的體魄追逐青春的夢想與花樣的年華!
再見🛻🏌🏿,恒达➜!今天的短暫離別🥶,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
展望未來:無論身在何處⚔️,我們一定牢記恒达人的使命與責任☝️,傳承恒达精神🚀,腳踏實地🥡,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恒达人👩🏿🚒!
祝福恒达、祝福老師、祝福家長、祝福同學們🤣😟、祝福我們每一個恒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