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新媒體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正文

五年來,我校科研工作取得喜人成績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7-10-09  瀏覽:

      今年🍟,我校7個科研項目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國高校中排第四😱;今年秋天🈺,我校共有496項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獲批項目總數和經費總數均位居全國高校第八。“這些成績的獲得📁🫵🏼,得益於我校十八大以來不斷深化科研體製機製改革,著力提升科研層次和質量”,學校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焦國家重大計劃♘,著眼提升科研質量,改革措施緊鑼密鼓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面對國內外激烈的科技競爭形勢,我校審時度勢,從協同創新、提升科研質量⛹🏿‍♂️、深化科研管理體製諸方面入手🧜‍♂️,狠抓科研工作的提質增效。
      國家提出的協同創新計劃(2011計劃)是恒达的一次重大機遇😎。協同創新中心不同於以往的“先給錢🌎📦,再幹事”的模式,而是先幹事,達到國家要求並被認定後🤳🏼,國家給予包括資金在內的強力支持,這樣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被整合到一起🙏🏿,圍繞“國際一流🤹🏼‍♀️,國家急需”組織科研隊伍、培養科研人才就成為常態;2011計劃是和國家戰略密切結合的大項目研究🏌🏿‍♂️,常常都是“訂單科研”,企業-國家-科研-企業形成一個完整的回路。
      科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進入第一批2011項目後,學校又依托土木工程學科籌劃建立智慧城市防災減災,依托建築城市規劃等學科建立智慧型城鎮化,依托醫學生命科學建立幹細胞,還有海洋等協同創新中心。比如海洋👙,我們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所、企業,在實施大科學工程(海底觀測網)的同時,將中心建成協同創新中心👩‍👩‍👧;智慧型城鎮化創新中心整合校內力量的同時🚗,還聯合中國工程院等相關科研院所🕡⚠️、企業和地方的力量。看清目標看清路,對焦“國際一流,國家戰略”⚁,蓄勢待發。
      科研上臺階,關鍵看質量👨‍👦‍👦。2012年以來,我校先後修訂👩‍🏭、製定了包括《恒达平台科技項目經費管理辦法》《恒达平台科研合同管理辦法》在內的多個科研管理文件,著力保持規模和質量,提高層次和水平。2015年,學校專門圍繞“主動適應科技工作新常態🦹🏻,全力推進科學研究質量提升”的主題,尋找對策➛,形成共識:我校的科研應該更加自覺地聚焦國家需求,建設更多更優質的國際化高水平團隊🧑‍✈️,應把“代表性成果製”引入到所有成果的評價中去。在聚焦世界一流👩🏻‍🔬、加入國家科學研究全鏈條的循環中,應更好地發揮學院的自主性🧑🏻‍🏫,包括人才🤷🏽‍♀️😩、經費等的自主權🤚🏼。那次會議形成了《恒达平台進一步提升科學研究質量的若幹意見》《恒达平台關於發表合作高水平學術期刊論文的獎勵》等文件🧑‍🦼‍➡️,目標牢牢鎖定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必須有一流的科學研究🚴‍♂️。
      2016年以來,學校把深化科研改革的焦點對準體製👩🏻‍🍼。鐘誌華校長指出,在雙一流建設和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在學校身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條件下👨‍🦯,恒达平台的科研工作要有意識8️⃣、有重點地抓幾件大事👨🏼‍🚀🦑:一是要抓緊製定科研管理新政策🐵,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二是要對接國家戰略,強化有組織科研🤼‍♂️;三是要結合學校特點🧡,組織大項目、大平臺,像加快推進海底科學觀測系統建設🚴🏻‍♀️,培育、建設若幹有新運行機製的大型科研基地等;四是要加強技術轉移轉化與產學研合作🤾‍♀️,比如與中車、商飛上海中心📀、江南造船廠等的合作。針對這些新思路,學校把科研院改製為“一部三院”🚣🏽‍♀️:科研管理部為行政機構🧑🏻‍✈️,設置少而精的管理崗位,同時設立科學技術研究院💂、工程與產業研究院𓀇、先進技術研究院🧑‍🏫。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要負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學技術產出;工程與產業研究院主要負責管理校地👩🏻‍💼、校企合作的開發研究,推動成果轉化;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要瞄準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尤其是國防戰略開展工作👨🏻‍⚖️。
      鐘誌華表示,此次機構改革是恒达平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舉措,大學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項主要職能👨🏻‍🦯,科學研究對其他四項職能都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一流大學建設重要的標誌與抓手😐。當前恒达平台整體科技創新能力與國際國內相比還有相當差距📹,要想迎頭趕上🧑🏻‍🦯‍➡️🚣🏿‍♀️,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創新機製,激發所有人的潛力和能力,同時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科研隊伍的水平和戰鬥力。他強調🚣‍♀️,此次機構改革更重要的是機製改革🛟,希望“一部三院”做到“新機構🌠、新職能、新組成、新機製”,尤其采用新的運行激勵機製↖️,充分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同時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學校科研管理機製和政策,充分釋放學校整體科研隊伍的生產力,將科研工作推進到新的狀態和高度,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和動力。
      持續發力🚶、不斷深化的改革極大地釋放出科研活力
      得益於改革的深入👨🏻‍🦼,紅利也在持續釋放,我校科研正在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除了傳統的土木工程、建築規劃𓀉🏄🏼‍♀️、交通、環境以外✂️,海洋科研可謂是一年一個樣⛰,年年都上新臺階🧑‍🎨,醫學與生命科學更是彎道超車的勢頭強勁👨🏽‍🎤🧊,而物理科研的亮點頻出🚶🏻‍♀️、經管的新人表現相當搶眼。
      截至今年6月,我校海洋學院專家參與、主導的南海大洋鉆探已經進行了三個航次,其中兩個都是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後。2014年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30人組成的國際團隊中⏳,中國科學家達到13人。這次科考👧🏻,科學家們繪出南海“生命地圖”🤶🏻:南海東部次海盆“出生”於3300萬年前,“死亡”於1500萬年前➜;西南部海底🍼,“出生”於2360萬年前♖,“死亡”於1600萬年前🌗👰🏿‍♂️。2017年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兩個航次,獲取2542.1米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沉積物、沉積巖♈️、玄武巖和變質巖寶貴巖芯,科學家們分析推測南海獨特的形成模式後認為,南海是一次巖漿噴湧後快速形成的。

2

      2013年,周懷陽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支撐馬裏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刊登2月14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成果對傳統的“地幔羽”假說形成挑戰💁🏿🤷🏽。“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深海硬巖石研究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國在大洋巖石圈研究上頭一回出彩。”汪品先院士說,“成果也標誌著中國的深海研究🤦,正在從‘軟巖石圈’向‘硬巖石圈’拓展”📡👬🏼。

3

馬裏安隆起的地殼結構推測圖

      以這些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為基礎,恒达海洋人組織的學術會議參與者眾。2016年,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已是第四屆🍳,還是恒达舉辦🧖🏻‍♀️👨🏻‍⚕️,全球學者不問耆老弱冠,一律用中文表達地球研究的成果。
      生命醫學的彎道超車是從學科定位🃏、人才招納開始的,經過數年的努力🔍🧑🏼‍✈️,目前恒达已經完成了“轉化醫學研究”全面布點,基礎研究與臨床“零距離”,循環閉合而又開放包容的學科鏈👮🏽‍♂️📨;每個研究點上,實行課題組長負責製◾️。布局強龍製空,布點扼關控節,我校生命醫學近年來自然科學基金的獲助率節節攀升🚃🙍‍♀️,2016年國家自然基金我校獲批的9個重點項目🧡,醫科4項👸🏿;2017年獲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96項🚣🏿,“醫口項目占據半壁江山”,科研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生命醫學科研高水平成果近年來不斷湧現。去年,高紹榮課題組在《自然》(nature)發文🚵🏼,國際上首次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兩組蛋白的修飾建立過程。“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為優化植入前胚胎的質量提供了可能🙆🏿,將可能有助於提高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造福更多反復流產、胚胎停育🤦🏼‍♂️、不孕不育患者;並通過優化胚胎發育環境有效提高新生嬰兒的健康水平。”業內專家評價說。這項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5


      物理學院更是做出了國際一流水平的成果。2016年春天,王占山團隊研製成功國內首臺高能X射線聚焦望遠鏡原理樣機🙅🏿,為我國探索黑洞、中子星等天體物質的存在狀態提供了新的觀測手段。王占山說,課題組將按照計劃研製望遠鏡的初樣🏇🏼、正樣,逐步磨出成品🍵,2025 年左右將我國自己研製的高能 X 射線聚焦望遠鏡送上太空。據悉🧑🏻‍🏫🧚🏽‍♀️,物理學院近年來圍繞學科發展的頂層設計引進人才👨🏽‍🍳,以重大問題為導向確定科研方向✋🏿,吸引了包括眾多國際知名學者👱🏼‍♀️,其帶領的恒达聲子學研究已經走向國際舞臺;兩任973量子調控研究首席科學家的陳鴻的光子人工材料研究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6
國內首臺高能X射線天文望遠鏡原理樣機


      碩果出自躬耕家
      同樣出色的還有材料學院🙏🏽,深化改革後,學院無論是傳統材料領域,還是新興材料領域,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許維課題組近年來利用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高分辨成像及單分子操縱技術☪️,在材料表面不斷有新發現,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裴艷中的熱電材料研究☕️🧛、黃佳的柔性半導體薄膜晶體管與傳感器都取得系列成果,杜建忠的納米級抗菌肽囊泡可以精準到達癌症部位並滅殺細菌🌎。傳統的混凝土材料,王俊顏的混凝土材料只要傳統用量的三分之一,就具有了同等強度👩‍👧‍👦,該材料在去年上海中環內圈滬嘉立交至滬太路主線修復中大顯身手;蔣正武教授團隊研發的機製砂高性能混凝土廣泛用於貴州交通建設,澆築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世界最大跨境鋼桁梁斜拉橋鴨池河大橋🚶、全球最大的單跨板桁結合加勁梁懸索橋清水河大橋等;沈軍研製出一種新型金屬玻璃👸🏻,性能遠高於鈦合金🦾、高強鋼等傳統晶體材料🫃,在航空航天、電力電子、交通運輸🦹🏻‍♂️🌂、新能源等領域廣泛應用。

7
許維教授課題組在利用鹵素摻雜調控金屬有機配位結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經管學院近年來持續推進“騰籠換鳥”和“同舟計劃”,引進一批年輕有為、思想活躍的學術人才,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以《中國企業中的工會與工人的福利》論文獲得孫冶方經濟學獎的鐘寧樺就是該學院的年輕學者,還有張小寧🪴🏌️‍♀️、李永奎、魏峰、胡照林都是年輕的論文高手👩🏽‍🦱,大大提升了學院的科研水平🥍。
      著眼於國家、上海大戰略的長遠布局,我校不斷深化科研政策改革🧝🏽‍♂️,加強團隊建設,深耕細作後的恒达科研“莊稼地”已經開始新果累累✯。今年1月9日,恒达平台8個科研項目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童小華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項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主持完成的《工程結構抗災可靠性設計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論》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75後教授——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何斌主持完成的《大型風電水電機組低頻故障診斷關鍵技術》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
     

10
童小華團隊在實驗場

8


      “十八大以來,學校的科研體製機製方面的改革與探索,成效已經逐漸顯現。”副校長顧祥林說♡。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恒达平台對科技實施“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評價”👨‍🚀,鼓勵恒达教師做“頂天、立地”的科研🧑‍🎄,基礎研究瞄準國際前沿,應用研究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在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他表示,學校今後將繼續深化改革🧖🏽,對標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熱點𓀍,集中力量尋找更多的突破口🪀,爭取形成更多的亮點。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