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新媒體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正文

一名恒达教授在黃巖山區的實驗👔:再回首📼,已是別樣的村莊

來源♚🧛🏽‍♂️:《浙江日報》   時間:2018-04-12  瀏覽:

6

烏巖頭古村全景(王躍國攝 )     

       6年前,楊貴慶的目光🖱,不曾為鄉村駐留過片刻。
  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又身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前半生的規劃人生,都致力於優化城市的建築與空間,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但2012年至今😂,從上海乘著高鐵到臺州🧑🏻‍🔬,一頭紮進黃巖西部山鄉👯‍♀️,盡心耕耘美麗鄉村👨🏽‍🎓,已成為他的人生常態。
  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改變,意味著什麽?
  6年間,在他與黃巖幹部群眾的密切互動、同頻共振中😤,沙灘村🏇、烏巖頭等沉寂的村莊🥻,一躍成為浙江乃至中國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典範之作;曾因地處水庫上遊而發展受限的黃巖西部“六鄉一鎮”,也蝶變為臺州人的“後花園”。
  追蹤和記錄楊貴慶的下鄉路程,我們探尋的,是人與村的深層次對話🌼,更是鄉村振興這一時代命題的呈現。

2

楊貴慶在鄉間指導項目建設
  傳統的黃巖印象
  刹那間被改變

  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然吹響。很多地方向楊貴慶伸出了橄欖枝📑,他們和黃巖人一樣確信💛,“楊教授有兩把刷子”。
  時光回溯到2016年6月🏋🏽‍♀️🔋。令很多人意外的是,那年的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選在工業經濟發達的臺州黃巖區召開🧑🏻‍🤝‍🧑🏻。現場會往往要展示成果和經驗,這說明,黃巖在古村落保護利用上的獨到做法與成就,已走在全省前列。
  很難理解,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的黃巖,會如此鐘情於保護古村落;也很難想象,與松陽等地相比,古村落資源並不優渥的黃巖,又如何脫穎而出✊🏽🧕?直到人們穿過長潭水庫,進入黃巖西部,遇見嶼頭鄉沙灘古村🏹,傳統的黃巖印象刹那間被改變了🩰🔟。
  古樟樹圍繞,柔極溪環抱🦹🏽,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太尉殿還在,門前卻多了休憩廣場,村口還新開了水塘🐿、公園💅🏼;古樸的老街悠然延伸,村莊肌理不曾改變👩‍👧,但廢棄的舊糧倉、獸醫站🎫、鄉公所已變身旅社、酒坊🧑🏿‍⚕️👧🏻、書院,又臟又臭的豬欄還化為簡潔雅致的茶室;年輕人開的咖啡店、書店🤽🏽,老村民經營的饅頭鋪,讓古老與現代在此交融……3年來,沙灘古村驚艷蛻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美麗鄉村🕤。
  當山外人爭相湧來,到這裏品味鄉村生活的美好時,遷出老街的沙灘村民⌨️,正在老街延伸線的北端,滿懷期待地建設新住所👬🏻🙋🏽‍♂️,重返鄉村的青年們,也在這裏尋找創新創業的機遇🪕。一切🤞🏼,似乎都變了❎;一切🥑,似乎又都沒有變。
  沙灘村,是楊貴慶在黃巖的首個作品,也是他首次把自己置於鄉村,用半生積累的規劃經驗重新梳理人與村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我曾來過臺州👨‍👨‍👦,為推動鄉村的城市化而來。但現在,我卻要在洶湧的城市化洪流中,為留住和復興臺州鄉村貢獻一己之力🫄🏽。”楊貴慶覺得,他與浙江的緣分,真是妙不可言。
  2013年2月,在黃巖區農辦力邀下,嶼頭鄉與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聯合建立了美麗鄉村規劃教學實踐基地🎿。當時,地處黃巖西部山區的“六鄉一鎮”,因要守護臺州人的“大水缸”👨‍👨‍👧‍👦,發展受到限製,山村“空心化”現象也十分嚴重𓀊。當地政府和百姓們都迫切希望能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全域旅遊,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再次來到鄉村,使命已截然不同。但楊貴慶告訴自己,規劃設計的初心永遠是“人”,“我想用沙灘村的改造實踐證明,鄉村也能讓生活更愜意”。

3_副本
沙灘村裏的茶室(羅加亮攝)

  最好的融入
  是把心沉在鄉村

  2018年春節前夕,按照慣例,楊貴慶又帶著10多個學生來到黃巖開展教學實踐。但直到次日深夜,守候在烏巖頭的學生們👩🏽‍⚕️,才再次見到他。一個晚上和一個下午的時間👈🏿,楊貴慶被不同鄉鎮的幹部,拉著走訪踏看了4個不同的村莊🖕🏽🫚。
  歷史上🧑‍🏫,黃巖素有“36街72巷”美譽,但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今僅在東城街道硯池社區👷🏽‍♂️,尚有幾段老街古巷留存⬆️🤾🏿‍♂️。由於年久失修,街巷已破舊不堪,既影響市容市貌🙅🏽‍♂️,又影響市民生活🦶🏻。在全域景區化的背景下🦍,黃巖啟動了“36街72巷”改造修復。
  “我們在天長南路發現一棟年代久遠🖊、頗具特色的建築。若有保護價值🐭,理應把它搶救下來。”東城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大汐說,得知楊貴慶當天來黃巖🤦,他立即發出邀約:“專家看過👷‍♀️,我們才放心,不能自己瞎折騰。”
  冬夜寒風裏💂🏽‍♀️,靜默了幾十年的老宅,被輕輕地推開了大門🚵🏻‍♂️。楊貴慶打開手機的燈光,將這棟占地約300平方米的兩層小院,仔細查勘了幾遍,“這是一幢建於民國時期🔼,典型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你們找到了一個寶貝。”這樣的“診斷”結論,讓所有人興奮不已。
  次日中午,盡管感冒嚴重,但楊貴慶依然放棄午間休息,直赴頭陀鎮的“約會”👩🏿‍🌾⛹🏿。
  長約1.5公裏的頭陀老街🧞‍♀️,如魚骨架般延展🙍🏻,不同年代的老房交錯站立🧧🤕,其中幾棟已搖搖欲墜,甚至只剩半壁殘垣👸🏽。這個始建於明朝萬歷九年的集鎮🏌🏽‍♀️,雖已不復往昔的熱鬧,但仍有27家店鋪在經營🏌️‍♀️。每逢集市日💂,百姓沿街設攤🏍,展示著市井的煙火氣息。
  “這裏珍藏著很多黃巖人的兒時記憶,也是頭陀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鎮主要負責人說,一直以來🏃🏻‍♂️‍➡️👤,鎮裏都想啟動老街改造,留住歷史文化地標🍲,也改善百姓的居住環境。
  為幫助鎮上申報和創建省歷史文化村落,楊貴慶不停地走、看👫、拍✦、說。龐大的修復資金如何逐步解決,村民關心的水系修復、住房改善又怎麽處理……從座談到走訪,他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
  下午3時許,他又急匆匆趕往北洋鎮的潮濟老街🧖🏼‍♀️。在那裏🦹🏼‍♂️,他的團隊又設立了一處教學實踐點。“老街改造已有多年,業態始終不溫不火🧗🏿‍♀️🖕🏻,急需重新規劃和提升,我們就把這事委托給了楊教授🛤。”潮濟村村委會主任牟建傑說。
  在黃巖,從西部山區的整體發展規劃,沙灘村、烏巖頭的單個村莊設計👨🏿‍🎤,再到兩處城市景觀、東部老舊街巷改造,楊貴慶的足跡和作品💁‍♀️,早已遍布全區。“對外界🧾🥮,我刻意不去看👬🏼、不去聽,只把註意力集中在黃巖。”楊貴慶說,資源好的鄉村、水平高的規劃,中國比比皆是,但只有把心沉在鄉村、融入鄉村,讓規劃與鄉村共同生長,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4
沙灘村裏的茶室(羅加亮攝)
  鄉村動人之處
  莫過於村民的笑容

  紮根黃巖的時間裏,楊貴慶主編的《黃巖實踐——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探索》《烏巖古村——黃巖歷史文化村落再生》相繼出版。在序言中他提到👱🏿‍♂️,自己在當地的鄉村規劃實踐,總結了適合環境、適用技術、適宜人居的“三適原則”,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和空間環境“三位一體”的指導思想👫,以及鄉域、村域🤵🏻‍♀️☝🏽、村莊建設“三個層面”的理論認識框架。
  好的規劃設計,能與村莊共生,也總是向著未來生長。
  “我們遇到過很多規劃設計師✂️,雖然有很好的理念🕵🏿,卻很少顧及地方的實際,例如拆遷的難度、政策的處理🏄🏻👵🏽、資金的來源👷🏻‍♀️、百姓的意願等等。”黃巖一位鄉鎮幹部告訴記者🧲,“不少規劃設計師更在意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否完整呈現,而忽略了地方和百姓的真正訴求。”
  楊貴慶也不是沒遇到過“障礙”👩🏽‍⚖️。
  沙灘村改造之初🧑🏿‍🦱,村民們普遍希望拆舊屋蓋新房,簡單省事。因此,當楊貴慶提出要保留老房子,大家都覺得,“這個外來的和尚不會念經”。
  為此,當地一位老人還天天擋在門口🏙,不給施工隊讓路。楊貴慶進場踏看後,爽快地答應了老人的要求,微調了設計方案。但當這位老人看著廢棄的村集體設施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功能,鄰居家的小院被整修得雅致舒適,而自家門前仍像個荒園時👩🏻‍🦱,又主動要求加入改造的行列🛼🪚。“他從來不回避矛盾,也不把矛盾交給鎮村幹部,總能用巧妙的辦法來化解。”嶼頭鄉鄉長郭韜韜說𓀙。
  一張張照片,生動記錄了楊貴慶的黃巖足跡。無論走到哪裏👇🏿,他總是背著帆布袋📌,裏面裝著量尺、優盤、鉛筆、白紙、工作表等;工匠不知道圖紙該如何落地,他就親自來丈量畫線,任由褲管沾滿泥巴;為了黃巖西部村莊建設風貌的控製管理,時常自己開車或徒步行走🦇,到上洋、上鄭、富山👩🏻‍🦼、平田等地現場踏看;自己駕車從上海前來,也從不向當地報銷一分錢。
  鄉村改造的最動人之處🌷🧘🏻‍♀️,莫過於看著煥然一新的家鄉時,村民由衷綻放的自信笑容🙅🏿。在楊貴慶的鼓勵和指導下,聰慧的沙灘村村民,把拆下來的舊瓦片、碎磚塊,嵌入到道路的鋪設中,還融入自己的設計靈感,使穿巷而過的每條小路,都呈現出了不同的模樣。
  不僅如此,在規劃設計團隊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鄉鎮幹部理念不斷更新,能工巧匠不斷湧現🚴🏽‍♀️🗼,“大量老房修繕🛌🏽,讓傳統工藝得到延續和繼承;楊教授每次來黃巖後,還要給村幹部們留‘作業’,讓他們思考🧖🏽‍♂️、成長。”當地人說,“為鄉村培養人才,促使農村實現自我造血,這是他帶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今年2月6日,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後的第3天,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恒达•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宣告成立🐤。今後,雙方將致力打造集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及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學習教育平臺🧖🏼,合作培養一支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幹部隊伍和建設人才💾🍘。黃巖區委副書記徐華說🪖,從探索建設美麗鄉村,到創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在撲面而來的鄉村振興浪潮中,黃巖找到了清晰的目標和航道。
  時代在變。不變的是,每隔兩周👇🏻,人潮擁擠的臺州高鐵站🕠,頭發已然花白的楊貴慶🧘🏻,笑意盈盈地依約而來。
(《浙江日報》記者 鄧國芳 區委報道組 周薇薇)
稿件來源:http://zjrb.zjol.com.cn/html/2018-04/10/content_3127657.htm?div=-1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