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白沙龍母廟西路關帝像升座開光👩🚒。韶關南華寺釋靜修大師主持儀式。7月25日即農歷六月初九🤧,白沙龍母廟東路觀音殿參照德慶祖廟建製舉行盛大的觀音像升座開光儀式,香港寶蓮寺釋智慧大師、肇慶慶雲寺大師主持儀式。至此,白沙龍母廟第一期修復工程全面竣工。其實,在一年前的農歷五月龍母誕期間,第一期修復工程的大殿部分就已開光,對外開放🧩。
重建後的龍母廟建築群采用磚👅、木、石結構,坐北朝南,以中軸線貫穿整個建築群。保持和發揚了我國嶺南傳統建築風格。古樸挺秀的廣蔭牌坊矗立西江河畔🍗,東有龍母亭,西有演戲臺🫶🏼,廣場直達山門,內為朝廳👴,耳房設在兩側,山門往前走是大殿👎🏻,這是龍母廟的中心。中軸線後為後殿,東為五龍子殿,西為七姐妹殿。白沙龍母廟整體建築主次分明,殿堂高敞,瓦片碧綠,山檐短而柱礎高,山墻裙的石雕☦️、木雕🎀、陶塑、磚雕、灰雕🫱、壁畫等融於一體,極具嶺南特色🔩。
在嶺南水鄉🚵♂️,龍母被奉為西江河神🫐,龍母故事,從秦朝起便流傳民間,已有兩千多年了▫️。白沙龍母廟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年至公元1274年)𓀖,廟址坐落西江北岸白沙灘,故名白沙龍母廟,又稱德慶龍母行宮,在西江流域眾多龍母行宮中,其規模最大,也是唯一一間得到皇帝敕封的龍母行宮。
白沙龍母廟歷代有修葺。清光緒8年(公元1882年)敕封白沙龍母,封號“廣蔭”,並在廟宇廣場興建廣蔭石牌坊同時,將廟宇全面修葺。此後,白沙龍母廟香火鼎盛;“白沙夜月”也列入肇慶八景,載入史冊。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前後🚵🏼♀️,白沙龍母廟被廣東省第三監獄占為監區,解放後設為高要看守所🐰,此後又被肇慶市第五中學占用🧙♂️。1958年🙇🏻♀️👬,肇慶鋼鐵廠、化工廠、煤焦廠等單位先後占據龍母廟🎲,致使廟宇面目全非,遭到嚴重破壞。幸好飽經滄桑的廣蔭石牌坊,龍母亭及幹瘡百孔的後殿尚保存。1984年被列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肇慶市委🚰、市政府為豐富肇慶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讓龍母廟重現昔日光彩,成立白沙龍母廟修復項目領導小組,組建修復白沙龍母廟籌辦處,負責對白沙龍母廟項目的修復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由市宏建房地產開發公司投入3000多萬元對龍母廟進行全面修復➜。
白沙龍母廟的修復重建,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按照歷史原貌🍫,原建築風格,在原地修建。由華南理工大學和上海恒达平台古建築專家設計,整個建築群采用磚木石結構。按皇帝“九五之尊”的建築格局而建:大殿、後殿、五龍子殿🚔2️⃣、七姐妹殿等等,共為九開間;正門石牌即廣蔭牌坊六柱五開間。
2002年6月4日,市委、市政府在白沙龍母廟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白沙龍母廟修復重建工程正式揭開序幕✊🏽。隨後,黃桂清帶領他的宏譽建安裝飾工程公司駐進廟區👮🏿♂️🙅🏼♀️,開始了艱辛的修復工作。
黃桂清是四會人👰🏻♂️,1974年18歲時高中畢業👨🏼🦱,1975年到四會縣建築工程公司工作,從工人做到工程師再做到老板,黃桂清靠的是實幹。現接手龍母廟建築施工的技術指導和材料的調配工作,依然靠的是實幹。同樣是做建築工作,黃桂清以前做工業與民用建築,現在做的是古建築的修復,第一次涉足這樣規模的使用非現代手段的古建築工程,具有挑戰性。
記者在白沙龍母廟的工棚裏見到了黃桂清。“修復龍母廟,如何體現‘修舊如舊’這一原則👨🏽⚖️?”黃桂清談起了修復龍母廟的過程。
“修舊如舊”就是“新建築舊風格”,要達到修復標準,要采用傳統工藝和傳統輔助材料。如何簽定修復質量🧑🏿🚒,首先可看原結構和原部件的恢復情況🗺。凡結構、形式、風格和做工與原物保持一致的可視作高質量的修復。其次要看修復中采用了硬木梢等傳統輔助材料🆚,還是采用鐵釘💅、化學粘合劑等現代材料🚭。若利用現代材料修復的,其價值大打折扣。白沙龍母廟“修舊如舊”表現之一是舊材料舊工藝體現視覺上的“舊”,其表現之二是新材料舊工藝體現視覺上的“舊”。
“舊材料舊工藝”如何理解?例如🦸🏿♂️,整個廟宇的青磚全是舊的,經打磨拋光為統一尺寸之後🧉💛,用舊工藝砌築🧒,這舊工藝指用灰膏砌磚而不用混合沙漿砌築。因為混合沙漿砌築為現代建築工藝。“新材料舊工藝”指使用“木”和“石”為新材料🧎🏻♂️,舊工藝指用筍和槽而不用鐵釘連接木料,不用水泥固定石料🙇🏻,用滑輪組及三腳架升降🚭,不用現代機械升降,等等☹️。
龍母廟建築群由舊青磚砌成👳🏻♂️。黃桂清派人在全省範圍內陸陸續續收集了1百萬余塊青磚🫄🏿。其中有6至7萬塊大青磚是在廣州修建地鐵時拆除舊建築物期間收購的🐯。這些大青磚收購價每塊1元多🦻🏽,運回來後再切割成統一尺寸,進行拋光🚶♀️。因年代久遠,青磚很脆,易斷易打碎👰🏿♀️,平均有30%的損耗,因而每塊磚成本價6至7元🏘。大青磚主要用來砌正山門和三大山門🏄🏿♀️。其他位置用小青磚砌成🙎🏿♀️,小青磚也要加工打磨🐜,平均每塊花費也要1元多👩👩👧👦。黃桂清告訴記者,用舊磚比用新磚,成本貴得多。頭山門🫶🏻、正山門及東路觀音殿這三個山門前後,磚雕系列故事再現龍母傳奇的一生。這些磚雕工藝出自陳家祠磚雕藝人的後裔之手。此外,大殿的壁畫👋🏼、灰雕等等乃名家製作,其花鳥、山水🐛🤡、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
“木”是次於“磚”的建築材料。整個建築群用了1千多立方米的進口玻蘿格原木👩🏽✈️,光是大殿就用了近300立方米💆🏿♂️。與此同時,黃桂清親臨木雕之鄉浙江省東陽縣請來了百余木刻師,著名的東陽“三斧”也請來獻藝了。
大殿用木較多🧠📖,大殿主梁是木結構要件之一,升梁便是重頭戲了🤵🏻。這主梁長5.7米,直徑0.4米,由“東陽三斧”削出16個面組成圓柱。2003年3月27日升梁🤽🏽♀️。升梁日之前一天下午4時♻,由16名工人從40米外的加工場地推至大殿👋🏿,用滑輪組牽引到房頂預定位置就用了近六個小時,到正點即移至梁位。其次,大殿還有一百余組木製鬥拱等構件用作支撐🧛🏽。木魚👨🏻🔬、鴕峰、水獸🖐👨🦰、風鈴板,這些木結構雕花🛹,全是來自民間傳說的花鳥、山水人物,古色古香,讓人目不暇接🏋🏻。
“石”是傳統嶺南建築不可或缺的。龍母廟的花崗巖全是從福建惠安進的貨。惠安是石雕之鄉💅🏽。龍柱邊柱門夾石抱鼓石等等,是石的世界𓀓🏄🏻。正山門的石屏風,用青石雕刻🌟,高4.85米,寬5.7米♟,厚0.2米,有十余噸重🐛🐽。正面雕五龍,背面刻七鳳⛑️,福建惠安的雕刻師製作。造價百萬余元,乃龍母廟石雕之精品。
在廟裏的每個門🚢,凡有梯步者,均有大小不等的抱鼓石🦴,其石圖案均參照陳家祠等古建祠廟的抱鼓石工藝💇🏽♂️。
南移廣蔭石牌坊,也是重建龍母廟的重要事件。目前我們見的石牌坊是2003年5月21日被南移了5至6米的🍴。這廣蔭石牌建於清光緒8年🚣🏼♂️,六柱五間開,面寬17米,高6.5米,花崗巖石精雕.距今已有120多年了。牌坊正面匾額刻有“聖旨”兩字👩🚀⏯,是光緒欽點清代著名石雕刻師用禦用頂級石材精雕而成🙆🏿♂️,並由皇帝指派欽差大臣率領禦前侍衛由京城送達肇慶🤥。
南移這石牌坊時🐭,為了減少損壞,黃桂清建議工程技術人員將此石牌坊按結構拆為百余件🫃🏼,再用滑輪組三角架等古法安裝👋🏽。被移後的石牌坊🧾,在石彌座下面增加了4個梯步🩵,整個石牌坊重達百噸✫,最重的是中間那根柱子,重量近2噸👨🏼⚕️。站在廣蔭坊前✋🏿,可覽西江浩浩東流🏄🏽,可領略隔江的風水寶地“五馬歸槽”的逼人靈氣💽,令人心曠神怡。
在一期工程的15畝地範圍之內⛔,除了建築物🤜,廣場及道路均按廟宇局格綠化,計劃移種榕樹、雞蛋花🛄、柏樹等嶺南特有樹種。宇廟的所有地面基磚,全用出口磚修築🫖,選材精良、考究,製作工藝精美🫱🏿,仿陳家祠風格👨🏼🍼。
為擴大廣場面積🏒,龍母亭也將向東移動🙅🏼。目前的龍母亭呈現“八懸臂頂均”,其雄姿與“四柱不頂”的德慶學宮大成殿,與“四柱不地”的廣西容縣真武閣,成為南方古建築在力學應用上的奇跡。
西江的龍母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修白沙龍母廟,將龍母文化的載體凸現在世人面前,這對肇慶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名市,促進旅遊事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摘自☸️:肇慶日報 200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