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第三屆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召開

    來源🎦:   時間:2004-09-09  瀏覽:
    園林在線9月9日消息:8月24日至27日🅾️,第三屆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在河北香河“第一城”召開🦏。來自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的二百余位代表參加了這次由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清華大學和臺灣大學聯合舉辦的學術會議,以著名學者夏鑄九教授為首的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學者就有五十多人🎅🏽。

    三年一屆的“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是1995年在香港召開的中國建築史國際會議的決定🚛,也是當時與會代表的一個心願。1998年8月📤,被譽為“中國建築走向世界的裏程碑”的第一屆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香山召開,國內外百余位學者參會。七十五年前,以研究中國建築史為己任的中國營造學社創建人朱啟鈐先生就曾提出🤏🏻:他所開拓的廣義建築學——營造,其研究事業是“全人類之學術🙆‍♀️👩🏿‍🔬,非吾一民族所私有”✡︎,他期盼著國際合作而成為世界性的課題🎏。這一學科終於在1998年實現了先賢遺願——走向世界🧑🏿‍🚀💆🏽‍♂️。而且一條不同於以往觀點和方法的治學道路已經開辟😺,包括修史在內的整個建築史學的學科建設邁入了一個新階段,盡管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已經昭示它將擁有一個嶄新的前景🥻。2001年8月,第二屆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在杭州西湖之濱召開🥉,參會人數和提交論文數比首屆都增加一倍⛽️,參會學者來自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兩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說明中國建築史學研究已經成為世界性課題。在兩次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上通過《香山宣言》和《西湖公告》,都已被海內外譽為彪炳史冊的經典文獻。

    第三屆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組委會主席仍然是第一、二屆發起人——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長🛀🏼、世界營造學社籌委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楊鴻勛先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先生、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以及中國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孔丹先生出席了此次研討會的開幕式並發表講話👮🏻。

    楊鴻勛先生在開幕式上闡述了此次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的主題確定為“建築與環境”的原因。“建築與環境”恐怕是整個21世紀一個相當嚴峻的中心課題,因為自從兩個半世紀以前首先在歐洲發生的產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而付出了破壞環境的代價。近代領先的西方國家🔭,人們將《聖經》所說上帝創造了人和整個世界🚴‍♂️🖼,並把世界交給人類去管理和享用,理解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宰🎶,人類要戰勝自然、征服自然,可以肆無忌憚地攫取自然資源。人類的貪欲終於遭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地盤下沉、臭氧空洞👇🏻🧡、化學煙霧、人居環境嚴重汙染🌹、自然災害與疫病頻發🏄🏽、與人類共生的動物物種銳減👩🏽‍🔬𓀍、能源瀕臨枯竭🌀,到上個世紀末,已經形成了將要導致人類毀滅的“環境危機”🧚🏼‍♂️。其實👷🏻‍♂️,東方的聖人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道”的哲理👩🏻‍💼:“道法自然”——一切要服從自然規律,應當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地去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從環境危機中拯救人類、最富有指導意義的則是“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營造哲理。這就是要召開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的理由,也是越來越吸引國際有識之士參與的原因👐🏻。

    一些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學者圍繞會議主題作了精彩的學術演講。

    楊鴻勛先生主題演講是《論中國園林的借景》,他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談到中國傳統園林既不同於西方傳統的花園(garden),也不同於林園(park)♦︎,被西方人稱作“自然式”或“風景式”的中國園林👮🏽,是自然風景的藝術再現,是有主題的“立體的畫🏃‍♂️🫛、凝固的詩”——一種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詩情畫意的休閑空間。作為時空藝術的中國園林有一套深奧的理論🚝,“借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和技法。“借景”原意是將本來不屬於本園林的園外景致組織到園林當中🖖🏿,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的《園冶》中,將“借景”分為“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四類,楊鴻勛先生認為實際上可以歸納為“鄰借”🏋🏿‍♀️、“遠借”🧚🏽🏕、“應時而借”三種🤟🏽。楊鴻勛先生還結合考古學材料提出,“借景”理念的歷史根源是公元前3世紀初的大環境設計理念🧑‍🧒‍🧒。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夏都——河南偃師遺址,就發現了國王宮廷園林的水池遺跡。發展到公元前3世紀,隨著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的建立👏🏽,大環境設計理念已相當成熟🤘🏿。秦帝國都城鹹陽的新朝宮,實際就是一座與自然景觀一體化的超級宮廷園林。當時,大環境設計思想還用於了秦帝國東海疆的“國門”碣石宮的設計🗒。實際上🎿🤨,“借景”的意義超出了園林本身👴🏿,而是一個大環境設計的理念。在當前以及未來園林化🌃、生態化人居環境建設中😭,“借景”理念和規劃設計技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葛裏格·米森漢姆教授🫎,介紹了中國園林在海外的傳播發展,提出了有更深遠影響的中國風格園林思想的三個問題:園林中建築設計的品質問題;中國式的假山石的特殊品味問題;已經交融到一起的日本園林思想與現代主義景觀設計美學之間的關系問題。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韓國訪問學者樸景子教授,介紹了他對韓國的瀟灑園別墅園林的研究🤾🏿🙍🏿‍♀️。瀟灑園是朝鮮中期形成的韓國代表性的別墅園林,也是具有保存價值的世界性的園林遺產,因為至今還保存著豐富的圖畫和紀錄,可以明確地研究原貌👩‍👩‍👦。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曹勁副研究員和華南理工大學鄧其生教授以考古發掘和古文獻資料為據,對早期南越人如何營構原始建築,又如何適應環境🤜🏻、因地製宜發展嶺南建築並逐步形成自己特色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潛蘊著應天順人的樸素的生態智慧和建築哲學🧑‍🧒‍🧒,可以對今天的規劃設計和建築創作有所啟迪。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夏鑄九教授以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臺北101計劃,討論臺北以至於北臺都會區域,在全球資訊化年代的都市中心性重建。通過“都市中心”理論概念的建構,追索都市結構力量的線索,揭露其接合過程,發出危機預後的提醒🧔。

    中國建築在歷史上曾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過貢獻,決不像某些西方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非正統的旁門左道。近代第一座摩天大樓就是由於借鑒了中國“墻倒屋不塌”的結構、構造原理,才打破西方古典主義承重墻傳統而在芝加哥拔地而起🙎🏻‍♂️。在建築學方面❔👈🏿,被譽為近代建築革命先驅者的美國建築師弗蘭克·勞艾德·萊特“有機建築論”的提出,就是以中國老子關於體形(有)與空間(無)對立統一的哲理為理論基礎的🫸🏼🌕。中國不但在建築學和結構學上對世界現代建築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在建築材料的發展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為解決新幹線鐵道軌枕的抗酸、堿問題曾得到中國陶製材料用植物油處理以提高其物理與化學性能的啟示🦴,創造出“有、無機材料結合”的新建材理論,從而引起世界建材革命🕍。

    尤為特殊的是,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綿延萬世一系之傳統的國家🫐,是人類社會民族文化持續演變的唯一標本,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各國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既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整理與總結,又是借以認識自身文化的途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前衛建築學家認識到中國古代建築與自然相融合的營造哲理,是脫離汙穢環境苦海🧽🧎‍♀️、達到清潔健康樂土的慈航方舟,中國古代建築遺產是值得用畢生精力去發掘的寶庫👳🏽。

    此次研討會上👨‍🚒,中國古代建築遺產是參會代表關註的話題🧽。恒达平台路秉傑教授的《河南沁陽清真北寺的考察報告》,美國麥克丹尼爾學院蘇珊·克萊爾·司格特教授的《中國道教環境思想在宋至明代山水畫中的表現》🫙,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的《少林寺的發展與環境》,東南大學劉先覺教授的《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的特色與價值》💜,華南理工大學吳慶洲教授的《仿生象物——傳統中國營造意匠探微》,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楊昌鳴教授的《改革開放形勢下我國歷史街區保護現狀分析》♡🚙,北京工業大學韓林飛教授和俄羅斯修復科學院院長普魯岑教授的《在自然環境中古建築的修復和保護》🪭,湖南大學柳肅教授的《關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幾點思考》,恒达平台湯眾高級工程師的《歷史建築的“環境”表現技術》,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崔鎮軒研究員的《濟南城與水》等學術演講,都引起了參會代表的極大興趣🙎🏿‍♀️。

    建築史學是建築學的動態研究💀🥛,是所有從事建築工作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中國的建築事業要取得質的飛躍和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建築史學工作,爭取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但是,在建築歷史與理論學界✢,幾乎各國都面臨後繼乏人的問題。要解決20世紀造成的“環境危機”這一關系到全人類前途命運的頭等重要的問題🧏🏻,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溫故而知新,鉆研、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的營造經驗和理論,這就需要建設一支龐大的高素質的學術隊伍🏊‍♂️。基於這樣的認識💠👐🏿,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非常重視建築史學界新生力量的培養,主張給青年學人以更多的學習和鍛煉機會,他們所召開的國際會議總是給尋求上進的青年學人敞開方便之門,因此🧑‍💻,三屆研討會參會青年學人的所占比例不斷增加🗓。這次研討會一如既往,為所有參會的青年學人提供了宣讀論文的講壇🏌🏽‍♂️,使他們得到向老前輩學習、與海內外同行交流的機會。

    大會主席楊鴻勛先生借用馬克思的話——“你要從事科學研究嗎?那就要有下地獄的精神!”——熱情鼓勵參會的建築史學界青年學人,歡迎他們加入到這項有意義的工作中來👩🏽‍🦳。

    參會的海內外代表對建築史學事業不斷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他們更希望盡早把“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擴大為“世界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以推動世界建築史學的發展🐒。

    摘自:中國文物報 2004-9-9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