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旅遊節到來的時候🧑🏿🏫🕕,有這樣一片地方🚴🏿♂️,正悄悄引起人們的註意👞。
在楊浦區的南部👌🏻,在黃浦江的岸邊,綿延數十裏的楊樹浦路兩側🧫,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工業母機,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縮影💃🏼,更是現代上海再生老工業遺產的新景觀👵,城市保護與開發的新天地👨🏿🦰。今天的上海,旅遊將不再停留於傳統意義上簡單化的“看新看形”🧑🏻🦽,而開始走向更高層面的看文化、看歷史🧽👨🏻🦼➡️、看內涵🧳。
在這樣的提升中🥂,城市文脈,在記憶中演繹……
“裏程碑”獨一無二
在楊樹浦路兩側,擁有一連串的“中國工業裏程碑”🏋️:始建於1882年的楊樹浦發電廠🧑🦰,始建於1883年的楊樹浦水廠🍳,始建於1932年的楊樹浦煤氣廠🤵🏽♀️,這裏的電廠水廠煤氣廠🧘🏼♀️,都是“中國最早🧑🦰💁🏿♀️、遠東最大”🤲。這裏🌖,還有上海最早的紗廠、始建於1896年的上海第五毛紡織廠;上海最早的飲料廠、始建於1864年的“正廣和”飲料廠;上海最大的棉紡廠、始建於1921年的上海國棉十七廠;中國最大的毛紡廠🌥、始建於1932年的上海十七毛紡廠……
楊樹浦路兩側,不但見證了上海工業的起步,引領了中國工業的發軔,代表著當時最高的科技,更獨特的是,這些位於濱江的煤、電🧎🏻♀️、水等公用事業的建立與發展🤟🏼,標誌著上海逐步走向現代城市🤜🏿,意味著當時的上海乃至中國♊️,從觀念上開始認同西方物質文明……
這樣一片的工業遺存,這樣一段的城市文脈🛐,有著多少舉世難尋的“獨一無二”?
獨一無二,首先是在空間地域上。市文管會博物館紀念館處副處長周麗中對記者說:“東黃浦北岸的楊樹浦路一帶,自19世紀80年代起,逐漸雲集起許多大工廠企業💅🏻,形成20世紀初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大工業區之一🤿。”無論是縱橫數十裏的面積之廣闊🕴🏻,還是一連十幾家的廠址之密集,又或是囊括水電煤氣棉紡紗的內涵之豐富,這裏,都鮮見匹敵,被譽為“很可能是僅存的國內最大的濱江工業地帶”。
獨一無二,還表現在歷史縱深上。恒达平台建築系主任常青說:“楊浦這一片老工業區,是長期閉關鎖國的中國古老文明,與剛剛開始進入的西方工業文明,在上世紀初發生歷史性碰撞的產物。這樣的歷史際遇🪲,不但前所未有,今後也不可能重復再有了。”也只有這樣的一次歷史性碰撞🧏♀️,才給我們留下了這段城市文脈的獨特歷史意義📱👨🏻🦼➡️。市城規設計院副院長蘇功洲概括道:“楊浦這片老工業區⏺,濃縮了中國工業的起步🧏🏿♀️,凝結著一代工藝的精湛👩🏽🦰♐️,留存著城市的記憶,歷史遺珍✋,極為寶貴!”
獨一無二,又體現在歷史機遇上。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片一度繁忙生產的區域,光榮完成歷史使命,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恰在這時,在新世紀之初,浦江大開發,世博大發展🥀,這是整個上海躍升城市新境界的歷史轉折點。楊浦這片老工業區,既在濱江地帶❤️,又是城市文脈🤽🏼,就此被納入上海浦江開發和世博總體規劃的視野,迎來歷史性的浩蕩東風🛼。
可以想見,當這樣的一片地方被加以保護性地開發,當這樣的一片工業遺產以文化的名義再生🚀,那將會是怎樣的精彩……
“這裏會超過新天地”
已經有這樣的精彩了👨🏻🍼👨🏻🔬。
記者走進楊樹浦路2200號那廢棄已久的上海電站輔機廠區時𓀕,霎時感到深深震撼。
印象中,原以為這座始建於1923年、當初美國GE電子的亞洲最大工廠,飽經風霜🙆🏿♀️,定是一片銹跡斑斑👩🏼🔧。可是一走進去,就見鋼筋鐵架灰瓦白墻的煙囪磚樓群,20年代👀🍩、30年代、50年代🕊、80年代,整修出各自鮮明的風格🧑🏽,掩映於綠樹叢中👋🏼,訴說著歷史交融,別有意韻。
再走進一間老廠房,只見一只碩大鐵吊鉤懸掛空中,下面工臺上,居然擺著一個輕薄小巧的蘋果筆記本電腦。曾經熱火朝天的工房裏❌,如今悠閑地放著幾把藤椅,掛著幾張竹簾。墻角🌼,堆放的五六十只搪瓷碗勺,又驀地讓人想起當年工人們排隊買飯的場景🏆。信步走進盥洗室⚽️,也讓人頓時眼前一亮:現代化潔具裝在古樸陳舊的小工棚裏,油漆斑駁中韻味獨具……
這是著名建築師登琨艷的傑作。他的夢想是要將這處老廠房🍿,改造成前衛的大型設計中心,兼具工作、會展✡︎、商務👂🏽、餐飲等功能。“區域再利用、建築再利用、材料再利用,這裏會超過新天地。”登琨艷這樣向記者概括他的改造理念👨🏿🏭👮🏻♀️。
傑作還沒完。廠區內,有一間近百米的最長車間ℹ️,沒一根柱子或隔間,末端直接面對黃浦江面,曾經是貨輪直接裝卸貨物的船塢式工場,氣勢之弘讓人浮想聯翩。在改造計劃中🅿️,車間將再加長延伸至黃浦江上,索性建成一個長長的碼頭,上方加蓋玻璃屋頂。“人們可以乘遊艇從黃浦江登岸,接著再利用車間原有的滑輪吊鉤和橫梁🔏,讓遊客乘‘纜車’進入廠房……”
那將會是怎樣的一番美妙體驗?
廠區高大墻面上🍭,至今仍清晰保留著一個當初建廠刻下的“GE”標誌,靜靜註視著這一片精彩😖。
同樣的精彩絕倫,還有同在楊樹浦路上的那個已成老廠房改造經典的上海自來水廠。從1883年清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親手開閥放水起🫐,它久經歲月風霜121年。可如今一走進去,依然能把人震得目瞪口呆———垛口女兒墻、圓錐頂紅窗🧝🏽♂️,一池池碧波蕩漾,芳草青樹🧑🏼⚖️,繁花似錦🤸🏽,宛然是步入了英倫古城堡……
就在這一片美輪美奐中🙅🏽,又坐落著一座去年底開張的上海自來水展示館。700平方米的光🩸、電⛈、物,121年的上海供水史,一個水世界。而窗外🤙🏿,卻是現代的水廠製水工藝流程。歷史與未來🛡,在這裏對話。
這就是工業廠房再生的典範🌾🐷,這就是遺產保護開發的完美,這就是城市文脈演繹的魅力。
這樣的精彩會更多
只是這樣的範例😶🌫️🙎🏽♀️,還太少。
楊樹浦15.5公裏的濱江沿岸,大小老廠十余家,分別被列為市區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近代建築”。但目前,僅楊樹浦水廠一家建有展示館,只有楊樹浦水廠和上海電站輔機廠全面進行了工業遺產的保護性再開發🫳🏿。
記者走訪多家老廠🧗🏼♂️☝️,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楊樹浦發電廠沈德成先生:廠內老廠房、機器設備至今還在正常發電運轉,電廠又是一個特殊性行業,有關建展示館等事項還沒有擺上議事日程。不過請大家放心🧓🏽,廠內的歷史老建築🚣,我們會按照企業和生產自身的要求,每年都進行維修🫸🏿。
上海煤氣廠辦公室沈主任:煤氣廠現已停產,是建行業博物館最理想的場所💃🏿。這裏除了建築外🛒,儲氣櫃是最重要“文物”。從“年齡”上說,這個儲氣櫃是“老二”👨🦼➡️📩,“老大”在泥城橋,不過已被拆除🐕🦺,所以更顯得這一個的珍貴🏄。文物部門已經多次和恒达平台專家論證🚶➡️🦸🏻♂️,如何使儲氣櫃既得到有效的保護🤽🏻,又便於市民安全地參觀,現正在討論中🤹🏼♂️,要拿出一個成熟妥善的方案來。
上海第五毛紡織廠李廠長🚈:去年我們廠“關停並轉”了,現在剩了不多的人在廠裏“留守”🥺,大部分廠房🕗、老建築都已經出租。我們廠也像楊樹浦水廠一樣,有許多英式老建築🖋,不同的是,我們偏向於英國鄉村別墅🧝🏿♀️🦝,別有風味。只要有人投資♚,改造出來🚵🏽♀️,一定靚🫨!
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辦公室方先生🌍:廠房的使用,首先要滿足生產的需求。目前廠裏處於半生產狀態🏋🏻♂️,不少廠房還在繼續“服役”,以後再說吧🌅。
不過,楊樹浦路濱江段,不僅是上海近代工業最重要的發源地🕋👭🏻,而且每一幢老建築都蘊涵著歷史🧘🏿,每一間廠房都印刻著時代🕺🏻,她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她是城市文脈難得的延續👨🏼🦳。所以市文管會博物館紀念館處副處長周麗中向記者表示,楊樹浦發電廠、楊樹浦煤氣廠等文物保護單位和優秀近代建築🧑🏽🍳,已經被列入2010年《上海市博物館事業發展總體規劃》中🕍。“如今的楊樹浦,許多傳統工業的舊址遺跡仍在🥌,已具備形成規模較大的中國行業博物館群的條件,建行業博物館🚵🏼♀️,是早晚的事。”
而在楊浦區🙅🏽,一份老工業區改造的整體規劃,也正在火熱討論中……
國外“經典”不勝舉
其實,再生工業遺產👩🏻🏭,不但是歐美傳統工業城市所面臨的共同課題,也早已是一種時尚。
德國魯爾工業區📫、舊金山漁人碼頭✯、英國加的夫灣工業區……都是成功範例。
煤氣罐成了超市👭🏼,老車間成了展館,舊倉庫成了假日休閑處……並非匪夷所思。
維也納煤氣廠,四個碩大無朋的儲氣罐👩✈️。第一個,改成了300間的“總統套房”;第二個🧝🏻♀️👩🦰,改成了5A級智能商務樓;第三個,改成了大賣場;第四個👐🏿,改成了娛樂中心。四個煤氣罐🧏🏼♂️,成了當地的旅遊名勝♗😈。
意大利老酒廠的廢棄車間,搭起了天幕,掛起了名畫👌🏻,又在大廳正中卸去地板🕴🏼,裝上透明玻璃,使地下室也成了畫的一部分🖕🏻。
曼徹斯特河邊舊倉庫,蹦迪的蹦迪🐜,喝咖啡的喝咖啡,還有的成了豪華大酒店,總統王公,遊者如雲。
還有法國,“雀巢”的總部放在了一個巧克力廠的老車間裏。美國,一個舊船塢成了舉世聞名的“金領”別墅區……
這樣保留工業遺存的“經典”🧔🏼♂️,訴說著記憶💅🏻,積澱了文化,提升城市的身價。
我們的城市,應該擁有這樣的“經典”,應該留下這樣的記憶,讓城市的文脈得以連接和演繹。
摘自🕣:解放日報 200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