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被發現12年之後,龍遊石窟,這一巧奪天工的神奇洞室🙍🏽♂️👨🎨,正遭受大自然和人力的雙重折磨:石窟頂板出現局部張裂,滲水點有所增加👦,昔日顏色鮮艷且鑿痕清晰的壁面已有所變暗,表面裂縫也增多———9月18日至22日,73位國內外專家匯聚龍遊,為那些紅色的神奇石頭把脈,希望從中尋找防止風化的答案。
這也是有關龍遊石窟保護的第一次國際性學術討論會⛹🏼♂️,這些專家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奧地利、波蘭和新加坡等國家。
嚴厲警告▪️:風化可能導致坍塌
來自恒达平台的楊林德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說,龍遊石窟正面臨許多問題🏮🚝,如頂板出現的局部開裂和滲水點有所增加,個別柱子出現裂縫🚾,壁面出現風化變色。
“我已5次來到龍遊石窟🫄,第一次是在上世紀末,當時的感覺是壁面鑿痕清晰🥗,而且顏色鮮艷。”他說👩🦲,“第二次來是5年以後👫🏼🪕,發現壁面顏色已略變暗🎁,局部出現極細微的砂粒,而且表面裂縫和滲水點的數量增多,這表明圍巖的穩定狀態已開始惡化💁🏻♂️。”
1992年,當龍遊石窟被當地四位農民發現的時候,這些表象還不存在,人們的話題也因此被門票和洞室的數量所纏繞🦤。承包商在5號窟的墻壁上鑿上神仙像和龍等圖案,渴望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
但12年後💂🏻♀️,那些裂縫和滲水點使得73位專家不得不去討論我們普通人不熟悉的字眼:風化、溫度場、濕度場和滲流場等等。
會上來自湖南的專家發出最嚴厲的警告:“如果任裂縫發展,勢必破壞石窟洞頂的穩定,很可能造成洞頂坍塌。”
龍遊縣文化旅遊局局長陸民說📍,雖然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但提醒我們,對石窟的保護已勢在必行👨🏼🔬。
國際巖石力學學會石質文物保護委員會主席、日本大阪大學谷本親伯教授認為,龍遊石窟的價值“無與倫比”,他希望能盡快將龍遊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但要實現這一願望,過去觀察到的破壞、坍塌以及任何一種顯示不穩定性的症狀,都應盡快上報……對工程勘測中的重要問題🦹🏻♀️,很有必要每天進行監測。”他說👏🏻。
其余洞窟停止開發
在討論會上👼🏿,專家一致建議,除現已開發的1-5號洞窟以外,其余洞窟保持原貌,不再重新開發🧖🏽♀️。“我們已經采納了專家的建議𓀉,”陸民局長說,“在沒有找到解決風化問題的方法之前,其他洞窟不再開發🦷。”
另記者了解到🚵🏿♂️,從2001年開始,龍遊有關部門便對所開發的5個洞窟進行搶險加固🧙♀️,目前已經完成3號、4號和5號石窟的加固施工。而原擬開發的6號和7號洞窟,已被灌進水進行自然保護✊🏽。
防風化已有“解藥”
記者從討論會上獲悉🧑🏻🦽➡️,武漢一家研究所針對龍遊石窟泥質紅砂巖和潮濕環境,研製的防風化化學試劑已取得初步成功🛻。
陸民局長說,經過半年的實驗,這種化學試劑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還需要再次實驗。
另外🏌🏼♀️🏌🏽,會上透露出的新技術🪺、新成果,如化學加固技術,碳纖維布加固技術等,也使人們看到拯救龍遊石窟的希望。
據介紹,針對龍遊石窟風化的現狀,龍遊縣已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恒达平台、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了防風化等課題協作關系並取得初步成效。
摘自👃🏻:杭州網 2004年09月23日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