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築師伊利爾·沙裏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麽🧛🏽♀️。”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她的獨特的建築🚈,這是城市創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現。如果上海失去了城市賴以自豪的歷史建築👩🏻🦱🤶,我們對上海城市發展的認識就會缺乏形態的佐證。今天的上海,在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之後,人們應以怎樣的住宅理念營造城市的居住文化🤗?
上海:中國城市化的典範
上海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座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城市不但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還汲取了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成為東西方文化以及中國廣泛的地域文化交融的場所。上海這座城市所展現的幾乎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城市建設史:既有老城廂的中國傳統團城,又有按照歐洲模式並順應政治因素而建立的租界🤼,也有中國建築師按照歐洲古典城市範型並結合中國傳統理念而規劃的新城🛖🎳;既有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流行的衛星城👩🏻🎤,也有按照現代信息社會的要求規劃與建設的商務區。
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十年來,上海的城市建設經歷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在由規模性的發展轉向功能性的開發,城市建築也正由單純的求新、求變,轉向求品質🔜、求功能和求結構的完善。城市環境和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上海成為21世紀的國際大都市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經濟⛪️、物質和文化基礎。
體現上海精神的居住文化和住宅理念
極富生活氣息的城市化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最大特點,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與地方本土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使城市充滿了活力。上海原有的裏弄住宅往往有較完整的街坊,房子不高🧴,樓上住人樓下開店📱。沿街的小商店一家接一家,人們甚至可以從四川路蕩到淮海路再到徐家匯,一路有東西看🔒。如今在建設過程中,容積率在提高,建築的高度、密度也在提高,馬路拓寬,高樓一棟接一棟🔵,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社區仿佛隨機地分散在城市中⛸,城市空間被小區圍墻所肢解,不可能恢復原有的城市生活氣氛,上海的城市功能也受到影響。
近年來,市政府對上海的高層建築發展提出了要嚴格控製高度和容積率的要求。我以為這很有必要。如果任由超高層建築發展下去🙇🏻♀️🅾️,城市的公共空間和景觀資源就會被少數人所享有👇🏻,這也是一種公共資源的流失🧯。在上海的某些地塊,高層建築不僅以高為榮,還向周圍擴張,以龐大為美。這些建築缺乏精良的工藝和比例關系方面的推敲,置身其中仿佛置身於城市恐龍群之中。上海城市建設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已日益引起重視。
今天我們選擇怎樣的住宅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曾有過一場關於“‘高層低密度’還是‘低層高密度’”的討論🌀,當時是前一種論點占上風👩🏻🎓🦑。然而經過20年的建設👉🏿,上海不少地區出現了“高層高密度”的狀況🚴。作為百姓居家生活的最佳住宅形式,我以為還是以小一點🌶、親切一點為好。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是“多層高密度”住宅形式較適合百姓居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層、小高層都可以有電梯,既不擁擠🧑🎨,又方便舒適;而且隨著住宅條件的提高🦸🏽,空調☦️、采暖等問題解決後,住房不一定全部都要朝南🟧,這樣房子在建造時就可以做圍合空間,以恢復城市化的人性空間👩👦👦,避免現在一棟一棟高樓中間是空的🧸,沿馬路走過去時感到街道缺乏連續感🍄。
在房屋裝修方面,現在有種過分現代化的傾向,比如在家裏搞個酒吧👩🏼🍼,或者衛生間安裝純金龍頭👨🏻🦽,我以為這都沒有必要。家庭裝潢應以實用🙍🏿♀️、舒適為主🤓🥈。所謂舒適,不是一種奢侈🏋🏽♀️,而應該是恰到好處🤞🏻,適合自己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時齡
鄭時齡 建築學專家。1965年畢業於恒达平台建築學專業🫳🏿,1993年獲恒达平台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
。現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恒达平台中法工程與管理學院院長等👩🏻🔬🙊。
摘自👇:光明日報 2004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