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朝暉)經過七輪的調整🍕、修改,鐘樓片區改造整治方案終於最後形成。
對鐘樓片區的改造整治🧑🏿🔬,市委、市政府註意堅持名城保護的連續性和體系性♚,以“保護為本,改善為策”為原則👨🏻🦳,把保護與更新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組織規劃設計,精心塑造名城形象。去年,規劃部門委托上海恒达平台的阮儀三教授牽頭作了《西街保護整治規劃》,確立了鐘樓、西街片區的基本框架格局和改造整治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委托市住宅建築設計院👩🏽✈️、市市政園林古建築設計院負責詳細的設計工作,經過七輪的調整🧏🏼、修改🤙🏿,方案終於形成。
鐘樓片區的規劃設計體現兩大特點:
一是合理布局👰♂️,設施配套🧎➡️,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該地段建築物以三層為主🧑🏼💼,局部二層並進行適當的進退,建築高度底層4.2米,二層3.3米,與古城區的建築高度接近,顯得親切宜人。影劇院前綠化廣場結合室外圖片展示,可促使居民佇立沉思,撫今追昔🫢。片區整體布局合理,能較好地滿足片區停車場地及交通疏散的要求和生活經營需要。
二是融合傳統設計手法💃🏽,體現閩南地方特色🙋🏻♀️,盡可能地保持城市肌理和面貌🧑🏻🚀。鐘樓片區的改造把一條具有歷史文化氛圍的旅遊商業街———中山路和一條帶有傳統街巷意味的古跡街道———西街融化結合,創造適宜的建築空間。沿街采用西洋式騎樓↪️🍞,中西合璧,以風貌的完整連續為原則🚏,以中山中路、南路的建築為藍本,以連續中山路原本被中斷的鐘樓至威遠樓段的風貌。在細部處理上🙅🏻♀️,註意吸收原影劇院旁精美民居的古典元素,輪廓以曲線為主,采用較多的線腳和雕花,局部女兒墻👨🏿,下部采用突出陽臺,使沿街立面豐滿而有序。
摘自:泉州晚報 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