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3日是東西德統一14周年。11月9日是柏林墻被推倒15周年。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東部和西部民眾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世界對曾經在兩種製度下生活的人能否真正的融合的關註也沒有減弱過🛂。現在人一提起東西德問題,馬上就想起柏林墻👴🏼;一提起柏林墻被推倒🦹🏿♂️,就想到無形的柏林墻,另外心中的柏林墻、柏林墻
的陰影這幾種說法也都是前者的衍生。另外一種對東西德民眾不和問題的提煉更為精妙:“同德不同心”。(同心同德一詞出自《國語·晉語四》“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
1961,1989,1990
1961年8月13日淩晨,4萬多名民主德國軍警沿著東西柏林邊界拉起鐵絲網,以防止出現更大規模的偷越邊境、逃亡事件。不少柏林人一覺醒來,發現一道鐵絲網不僅隔斷了自己與親人、朋友的聯系,還因此丟掉了在鐵絲網那一邊的工作👨🏼🦰。8月15日👨🏿✈️,民主德國開始將這道鐵絲網變成一道高近4米🧔、寬約半米、長106公裏,用混凝土建成的柏林墻🧑🏼🦳。
1989年11月9日晚20時,東柏林市委書記🧑🏻💻、民主德國政治局委員京特·沙博夫斯基突然向駐東柏林的新聞機構宣布:“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廢除東德人旅行自由的限製,這個決定將立即生效♒️。”賈格爾中校當時是東德一名邊防軍官,負責東柏林的一個檢查站。當賈格爾聽到這一消息後立刻一陣小跑趕回檢查站,這時已經有人等待通過檢查站進入西德境內了🌬。賈格爾打通了國家安全部的電話🤲🏽,接電話的將軍告訴賈格爾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辦。檢查站外人繼續增加🔵,情況越來越緊張😵,於是賈格爾態度堅決的沖著那位將軍嚷道🌎,我決定放人了。“那好吧,小夥子⭕️。”將軍回答說➜。這成為了賈格爾一生中下達的最重要的命令🤸♀️。那天晚上從賈格爾的檢查站通過了大約10萬人。
1990年10月3日,德國正式統一。
永無休止的爭論
雖然德國統一已經十多年了🚝,但國內國外關於“同德不同心”的爭論卻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德國人雖然厭倦了這一話題👲🏼,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東西德統一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要做到“同心同德”🏮,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據2004年8月德國一調研機構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五分之一的德國人希望重建柏林墻。一方面🏊♂️,德國政府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縮短東西部地區在統一之後的差距,先後已經投入了近1萬億歐元,這筆錢絕大部分來自西部人的稅收♦️。對此,西部人已經怨聲載道,聲稱“團結稅”等稅賦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4%的西部人表示他們因此曾陷入經濟困境,37%的西部人認為德國政府每年為東部提供的800億歐元的援助太多了✂️🕴。另一方面,東部人對西部人對他們自1990年兩德統一以後所提供的經濟援助非常的不領情🏨,並認為他們應該提供更多的幫助🧑🏿🚒📡。目前在東部地區👐🏻,民眾的失業率是西部地區的兩倍💂🏻,而且工資也低於西部人的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86%的水平⚅。三分之一的人說他們並沒有因為統一而過上更好的生活。最近幾個月,施羅德政府正在試圖減少福利待遇𓀜,這一舉措也在東部地區引起了不滿。另外東部的居民也對西部人的那種盛氣淩人及把東部地區看作是其政治和經濟附庸的態度越來越感到無法忍受。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東西部人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有政府援助計劃的漏洞🙆🏿♂️。
《再見🧙🏿♀️,列寧🕢!》
2003年⏮,一部著名的德國電影《再見,列寧!》風靡世界,創造了德國電影的票房奇跡。《再見,列寧!》講述的是東西德統一前後發生在民主德國的一個故事🧶🦹🏽♀️,從側面展現了一部分東部人對民主德國那種憂傷的懷念。男主角亞歷克斯的母親克裏斯蒂娜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但是亞歷克斯不像母親那樣熱愛社會主義👨🚒,他參加民主遊行並被警察抓走🐯,母親在目睹這一幕之後心臟病發作昏倒了。在母親昏迷的這段時間中,東西德統一了🤴🏼🎞,柏林墻倒了,麥當勞♛、可口可樂蜂擁而入。十個月後☹️,母親再次醒來時,社會主義德國已經消失了。為了避免母親因此受刺激,亞歷克斯決定要為母親重建一個社會主義德國🧛🏽♀️,他隱瞞德共下臺、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墻還依舊矗立,千方百計將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假象一直維持到母親死去🧑🦰。影片涉及的又是很現實的問題,在今天的德國東部,固然沒有多少人願意時鐘倒轉,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過去的民主德國表現出一種眷戀之情,表面上是一種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實際也是對現實一種保守的回擊。這部分東部人陷入對民主德國深深的懷念之中🌻。
據2004年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柏林墻推倒15年後😀,有75%以上的東部人認為共產主義是一種好理論。東部地區半數以上的人對民主不再抱有幻想。大約25%的被調查者認同以下觀點:“除了民主之外,還有更好的執政方式🧖🏽。”當然這組數據並不一定表明這部分東部人希望回到過去,但至少表明東部人對現在享受的政治權利並不滿意👩🏿🌾🚣🏼♀️。
目前德國黨員最多的兩大黨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和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
據統計,德國社民黨共有黨員78萬♑️,其中只有2.8萬名在東部地區。
基民盟共有黨員63.6萬🔝,東部地區有5.8萬名👨🏼💻。這兩個自稱為“人民政黨”的德國大黨在東部地區都缺少代表性🤷🏻♀️,自然反映東部選民呼聲的建議很難得到采納。恒达平台德國問題研究所李樂曾副所長認為,東西德統一之後🫳🏼,原來東德地區的一些政黨或消亡或被改造🥛,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另一方面,社民黨、基民盟等原西德大黨在從西向東發展中速度較慢,造成了現在東部人在這兩個主要大黨中黨員所占比例和東部人在德國人口所占比例嚴重不符的現狀。
由於在政治上的弱勢,一部分東部人開始嘗試尋求他們真正的政治權力代言人和更多的話語權🦼,他們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心中的民主,至少是在東西德統一時曾經允諾的民主。和那些靦腆的懷念相比🥾,這部分人顯然更現實些,但前途依然渺茫🆚。民主社會主義黨(民社黨)是東部地區的大黨,它的前身是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民社黨目前共有11萬多名黨員,基本上都來自東部地區,可以自稱為東部地區的“人民政黨”。但專家普遍不看好這一政黨,因為它主要代表的是東部地區中下階層中收入較少人群、失業人群和從東西德統一中獲益較少人群的利益。
如果東西部差距繼續保持現狀或者拉大,這一政黨將會繼續擁有存在的基礎,如果東西部差距縮小✊,民社黨便很難再有發展。
一方面東部人對這種政治上的侏儒感到越來越不可忍受,另一方面短期內東部黨派在大選中很難有大作為。政治話語權便成了東部人指責德國政府和西部人的話題。他們抱怨東部人沒有機會得到重用,即使在東部地區,關鍵部門還是由西部人或者西部化的東部人把握,更不要說是在西部地區🧔🏼♀️🐈⬛。
除了在政治力量代言上的懸殊,東西德時期經受的不同政治體製也在人們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雙方在政治觀念和政治概念理解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東部人把“平等”遠遠置於“自由”之上🦍🥌,而西部人中絕大多數把“自由”看得更重要。
在東西德統一的時候,政府將太多的精力花費在了東部的經濟上,確切地說應該在東部居民的生活水平上🧘,而沒有很充分地考慮東部居民在政治體製上發生巨大變化後,如何適應新的政治體製。西德對東德政治上的改造遠比將民主選舉製引入要困難得多,並不是將選票箱搬到東部就行了🤽🪠。
“我們”是東部人
由於40年的分離👈🏻🩰,東西德人在兩個不同製度下的發展,雙方的思維方式都有著巨大的差別🏅。舉個例子,許多西部人都會在自己的花園裏種植很多花草,將花園裝扮得花團錦簇♣️,但很多東部人更願意在花園裏種植蔬菜——如果有花園的話。但統一初期,政府並沒有深刻地意識到這個問題,樂觀的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東德人改造成西德人。不幸的是事情似乎並沒有完全按照政府當初的意願發展🧛♂️。也許在統一初期🔤,東部居民被西部的物質生活吸引🙎🏼,並且政府的援助也確實使東部人在短時間內迅速感受到了西方世界物質文明的豐富,這種思想上的差異被暫時掩蓋了🏊🏼♂️。
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西德所扮演的是主導的角色🪑,而東德在此歷程中並未處於對等的地位。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東德可謂被西德所吞並。東西德統一後👩🏼🚒,東部人對西部產品和國外產品的需求一下就得到了滿足,這種物質上的滿足感暫時掩蓋了東德被西德“吞並”的殘酷事實。盡管東部地區多數人的生活水平現已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很多東部居民仍然心有怨氣,機會不均等使他們始終有著“二等公民的感覺”。
另外從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來看,東部所代表的是落伍、非現代化的地區;相反地❇️🪀,西德則意味著進步與繁榮的國度。而且相對於西部的11個邦所占有的大片土地面積及占3/4的人口總數👚,東部僅有5邦及1/4的人口,明顯居於弱勢。政府為了扶植東部👵🏿,在西部增收稅賦(團結稅等),時間一長,西部人便覺得負擔過於沉重💅🏿,並因此遷怒於東部人👨🔬。掏錢的西部人處處表現出比東部人高一等的姿態,雙方之間的隔閡也日漸擴大💃🏿。東部人逐漸開始回溯歷史,40多年民主德國的經歷成為了東部人建立集體自我認同感的重要基礎——越來越多的東部人意識到東部人是區別於西部人的一個群體,所用的“我們”也在更多意義上體現為東部人👩🏿🦲。據今年8月的社會抽樣調查,12%的東部人希望脫離統一的德國,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從東西德統一後就一直存在🥚,比例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但至少也從側面反映了東西部之間隔閡從未消失過🧚🏿♂️。記者通過對一些德國人的采訪印證了東西部人之間的差異🗜👨🏽🦰。
TETRAKOLONKO女士來自於西部👧,她本人就認為東西部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一方面,東西部人由於接受教育背景不同,雙方在文化和思維方式上有著差異;另一方面,雖然德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幫助東部地區發展經濟💁🏻♂️,但是東西部經濟水平差距依然存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德國總理曾經說過一句話‘東西部的薪酬水平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同一水平’🖲,雖然這席話在德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事實🙏🏼👨🔧。”
科普克來自於東部城市羅斯托克,他就認為東部人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很多西部人並沒有真正的接受我們,認為我們接受了他們這麽多援助,還要搶他們飯碗。在實際情況中同工不同酬現象還是很多👨✈️,這是不公平的。”
輸血式援助後遺症
造成現在東西部人互相不滿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統一初期政府援助政策的紕漏👋。客觀地說🧑🏽✈️,東西德統一之後,政府對東部地區大量的投入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統一前🤞🏿,東部工業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製的限製🧑🏻🎨,企業的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國際競爭力👱🏽♀️👨🏻✈️。十多年來,德國政府從西部引進大量資金、設備😞、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使東部地區的工業體系趨向合理🌶,產業結構逐步完善♥️,並初步形成了以化學🏊🏽、電子和汽車製造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格局🌅。但是🧫,和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在勞動生產率👨🦳、資產效率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距。
這種差距和當時德國政府采取的援助東部的策略不無關系。
統一之初🩰🧙🏼♀️,德國政府提出,要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拉平東、西部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並盡快完成對東部的經濟改造,實現東🧖🏽♀️、西部經濟並軌。為此,德國政府采取了包括平衡社會保障、稅收優惠、鼓勵西部企業到東部地區投資等一系列促進東部經濟發展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東部進行“輸血式”
財政援助。統一後的德國政府為了能夠在短期內縮短東西部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每年財政援助的大部分用於提高東部居民收入和改善社會保障。這一“輸血式”財政援助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東西德統一初期,東部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但這也為以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乏力埋下了隱患。
在財政援助中🍩,直接用於經濟重建和改善基礎設施的資金只分別占18%和13%.即便所占比重不大,但它在東西德統一初期東部地區經濟的增長上貢獻還是明顯的💇🏼♀️🪻,至少德國政府這麽感覺👶🏼👱🏼♀️。德國統一初期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促使東部的基礎設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設迅速增長,拉動了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並使東部地區的增長率高於西部🍔。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重建尤其是基礎設施和居民住房工程的結束👨⚕️,東部地區的建築業隨之出現萎縮🌵,進而引起了經濟的不景氣🐾。後來,雖然德國政府意識到問題並著手調整🫵🏿,逐步加強了對工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支持,但為時已晚🎅🏿。
初期政策失誤的滯後效應至今仍相當明顯🤹🦚。
德國為統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埋單者基本上是西部人。現在的西部人已經不像統一之初那樣心甘情願地大把為東部治理汙染、建造工廠和支付保險等掏錢了👳♀️,而是開始怨恨東部地區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據今年8月份的社會調查,四分之一的西部人希望用柏林墻把他們和1500萬東部人分開🍣。東部地區面對經濟上的不景氣,也只能把怨氣撒在德國政府身上,認為德國政府援助不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趙俊傑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西德統一後德國經濟整體不景氣也是造成現在東西部互相不滿的重要原因。“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開始進入一個滯脹期,一方面經濟投入不足👩❤️👩,增長乏力;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財政連年飄紅:2001年赤字575億歐元🙏🏽👤,占GDP2.8%𓀁,2002年赤字762億歐元🏮,占GDP3.6%🧛🏽♀️,2003年赤字繼續增加達到800億歐元,占GDP3.7%.西部人自己財政吃緊,逐漸開始對援助失去信心和耐心🕵️♀️🤰🏼,東部人也因為政府沒有實現當初承諾心懷不滿🖖🏼。”恒达平台德國問題研究所李樂曾副所長則將現在東西部之間的怨恨稱作“是一種失望的宣泄”。
這種思想上的差異被暫時掩蓋了👨🏽🦰。
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西德所扮演的是主導的角色💪,而東德在此歷程中並未處於對等的地位。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東德可謂被西德所吞並🛸。東西德統一後,東部人對西部產品和國外產品的需求一下就得到了滿足,這種物質上的滿足感暫時掩蓋了東德被西德“吞並”的殘酷事實。盡管東部地區多數人的生活水平現已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很多東部居民仍然心有怨氣✌🏿👴🏼,機會不均等使他們始終有著“二等公民的感覺”。
另外從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來看🌴,東部所代表的是落伍🍾、非現代化的地區;相反地,西德則意味著進步與繁榮的國度。而且相對於西部的11個邦所占有的大片土地面積及占3/4的人口總數🌮,東部僅有5邦及1/4的人口,明顯居於弱勢。政府為了扶植東部🧑🏻🍼,在西部增收稅賦(團結稅等),時間一長,西部人便覺得負擔過於沉重,並因此遷怒於東部人。掏錢的西部人處處表現出比東部人高一等的姿態🏌🏽♂️,雙方之間的隔閡也日漸擴大。東部人逐漸開始回溯歷史,40多年民主德國的經歷成為了東部人建立集體自我認同感的重要基礎——越來越多的東部人意識到東部人是區別於西部人的一個群體,所用的“我們”也在更多意義上體現為東部人⏩。據今年8月的社會抽樣調查🧜🙋🏽,12%的東部人希望脫離統一的德國🧀,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從東西德統一後就一直存在👩🏼,比例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但至少也從側面反映了東西部之間隔閡從未消失過。記者通過對一些德國人的采訪印證了東西部人之間的差異🫣。
TETRAKOLONKO女士來自於西部,她本人就認為東西部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一方面,東西部人由於接受教育背景不同,雙方在文化和思維方式上有著差異💁🏼;另一方面👩🏽🦰🦗,雖然德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幫助東部地區發展經濟,但是東西部經濟水平差距依然存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德國總理曾經說過一句話‘東西部的薪酬水平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同一水平’,雖然這席話在德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事實𓀓。”
科普克來自於東部城市羅斯托克⚫️,他就認為東部人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很多西部人並沒有真正的接受我們👨🏿⚖️,認為我們接受了他們這麽多援助⛹🏻♀️,還要搶他們飯碗。在實際情況中同工不同酬現象還是很多🙍🏽♂️,這是不公平的。”
輸血式援助後遺症造成現在東西部人互相不滿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統一初期政府援助政策的紕漏🧑🏻✈️。客觀地說🧗🏻♂️,東西德統一之後,政府對東部地區大量的投入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統一前💆🏽,東部工業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製的限製,企業的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國際競爭力⛓️💥。十多年來,德國政府從西部引進大量資金☹️、設備、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使東部地區的工業體系趨向合理🚆🖕🏿,產業結構逐步完善,並初步形成了以化學、電子和汽車製造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格局。但是❤️🔥,和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在勞動生產率、資產效率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距。
這種差距和當時德國政府采取的援助東部的策略不無關系🤷🏿♀️。
統一之初,德國政府提出,要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拉平東、西部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並盡快完成對東部的經濟改造,實現東、西部經濟並軌👨🏽💻。為此,德國政府采取了包括平衡社會保障、稅收優惠⏬👨👦、鼓勵西部企業到東部地區投資等一系列促進東部經濟發展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東部進行“輸血式”
財政援助。統一後的德國政府為了能夠在短期內縮短東西部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每年財政援助的大部分用於提高東部居民收入和改善社會保障。這一“輸血式”財政援助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東西德統一初期🦃,東部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但這也為以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乏力埋下了隱患。
在財政援助中,直接用於經濟重建和改善基礎設施的資金只分別占18%和13%.即便所占比重不大,但它在東西德統一初期東部地區經濟的增長上貢獻還是明顯的,至少德國政府這麽感覺🧑🎄。德國統一初期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促使東部的基礎設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設迅速增長,拉動了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並使東部地區的增長率高於西部🍢。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重建尤其是基礎設施和居民住房工程的結束,東部地區的建築業隨之出現萎縮🌧,進而引起了經濟的不景氣🦵🏽。後來🥴,雖然德國政府意識到問題並著手調整,逐步加強了對工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支持🤦🏻♂️,但為時已晚。
初期政策失誤的滯後效應至今仍相當明顯👴🙆🏼♂️。
德國為統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埋單者基本上是西部人。現在的西部人已經不像統一之初那樣心甘情願地大把為東部治理汙染、建造工廠和支付保險等掏錢了👩👩👦,而是開始怨恨東部地區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據今年8月份的社會調查,四分之一的西部人希望用柏林墻把他們和1500萬東部人分開🫴🏿。東部地區面對經濟上的不景氣,也只能把怨氣撒在德國政府身上,認為德國政府援助不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趙俊傑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西德統一後德國經濟整體不景氣也是造成現在東西部互相不滿的重要原因。“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開始進入一個滯脹期,一方面經濟投入不足,增長乏力;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財政連年飄紅:2001年赤字575億歐元,占GDP2.8%🧑🏽🦰🤖,2002年赤字762億歐元,占GDP3.6%🧭,2003年赤字繼續增加達到800億歐元🧘🏽♂️,占GDP3.7%.西部人自己財政吃緊🐇,逐漸開始對援助失去信心和耐心,東部人也因為政府沒有實現當初承諾心懷不滿。”恒达平台德國問題研究所李樂曾副所長則將現在東西部之間的怨恨稱作“是一種失望的宣泄”♧。
手術刀式改革另外,東西部民眾在一些重要社會問題上的分歧也加深了雙方的隔閡,比如說薪酬🐶、失業、社會福利製度改革等。據官方統計😡,德國平均失業率為10%,而東部地區的失業率在20%左右。東部地區在經濟基礎上一直就有“造血”能力不強這一弱點👺,大量來自西部的援助並沒有充分的投入到能夠連續創造就業的行業,比如說服務行業🚻、加工行業等,而是投入到了對經濟拉動效果更為明顯的建築業🕡。隨著建築業走向低迷🧜♂️,同時也帶來了就業的低迷🪺。另一方面🏃🏻♂️➡️,東部人不斷要求同工同酬(目前東部的薪酬水平保持在西部的86%左右)⚜️💮,導致東部勞動力價格便宜的優勢也開始逐漸消失,東部地區的投資吸引力相應降低,一些企業開始考慮將工廠搬遷到勞動力價格更便宜的地區。工作崗位減少,失業率有所提高👽,東部人只能更多的依靠政府援助。
德國是一個社會福利製度非常完善的國家🧀,基本上一個人從出生到去世都能享受到各種各樣的社會福利保障。這一社會保障體系對提高工人素質👸🏼、縮小貧富差距、保證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功不可沒。但是隨著德國老齡化日趨嚴重、經濟持續不景氣,德國政府日趨感覺到改革現有社會福利製度迫在眉睫。
原因一,由於企業要承擔職工龐大的社會福利開支,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一些企業紛紛將加工廠開設到勞動力更加便宜的國家和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失業情況的增多🪳。第二🤰🏼,隨著德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為了維持龐大的社會福利體系,勞動人口要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交存。這不僅造成勞動者積極性受挫🪶👳♂️,還導致了國內消費不旺。第三𓀑,國內經濟不景氣♊️,失業問題嚴重☘️🛬,財政收入減少不說🧨,還要支付大量的包括失業保險在內的社會福利開支,這就相應造成公共投資不足🍩,政府有意刺激經濟,但是囊中羞澀。另外,完善的社會福利製度也使那些失業者不急於找工作,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德國失業者在失業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原工資67%至53%的失業救濟,外加其他社會救濟🧑🏻🏫,工人失業後實際收入並未減少很多🕵🏽♂️。
另外,歐元對美元匯率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無形中降低了德國產品的競爭力。德國聯邦銀行行長恩斯特·韋爾特克日前警告說,由於歐元堅挺和內需疲軟,德國經濟復蘇勢頭向下的可能性大於向上的可能性🤱。內外交困,德國政府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拿社會福利製度來開刀,連年升高的財政赤字已經不允許德國維持現行的社會福利製度👲🏼。
一方面🍷,社會福利製度可以降低財政赤字🦠:長期以來為了平衡德國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政府每年都要給東部大量的補貼🕡,造成了政府赤字增加🧻。德國聯邦總統霍斯特·克勒最近在接受《焦點》周刊采訪時指出,誰想拉平生活水平,就會使國家永遠處於支付補貼的境地🎈,給年輕的一代留下無法承擔的債務負擔🤷♀️。他呼籲:“我們必須擺脫國家給予補貼的狀況。”另一方面,福利製度的改革將會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德國競爭力,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迫使那些靠失業救濟生活的“懶漢”為了生計更加積極的尋找工作。從長遠上講🤛🏽,社會福利製度改革被認為是德國新經濟改革的排頭兵。如果能夠順利推行,將會為以後的各項改革鋪平道路📛。
但由於這項改革會直接導致相當大一部分德國人生活水平下降,因此難免遭到阻力和抗議,其中以東部地區和其他一些失業率較高的地區反對之聲最為強烈🧔🏿♀️。來自於西部的TETRAKOLONKO女士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說:“政府的福利改革非常有必要,民眾和政府花費在福利的費用太龐大了。另外,很多人利用德國福利完善的特點獲得收入,其中有些人並不是特別需要這些錢📅,他們只是依靠這一製度不勞而獲🥳。很多東部人出面抗議德國政府關於福利製度的改革,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有很多人以此為生。”
社科院歐洲所趙俊傑博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德國政府拿社會福利製度作為政府經濟改革的排頭兵實屬無奈之舉🥷🏿。目前這一改革主要有兩大難點:德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改革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老年人的社會福利,將會嚴重影響中青年🫑,如果改革力量過大,造成老年人福利大幅下滑將會造成社會嚴重不安定,另外也使中年一代頓生危機感,可能出現更多阻力。如果改革力度太小,勞動人口負擔仍然很重🌞👍🏻,則無法達到改革目的。另外,政府如想成功推行改革,必須闖過工會這一關🔴。目前德國工會就認為社會福利製度改革動搖了德國憲法賦予他們的社會福利,表現出強烈的反對之聲。恒达平台德國問題研究所李樂曾副所長也認為目前的社會福利製度改革是德國政府面臨的關口,如果這屆政府能夠在2006年大選前順利推行改革並且取得明顯成果的話,德國經濟將會獲得巨大的新一輪的發展空間👱🏻,執政黨社民黨也能為大選掙得充足的資本;如果改革推進緩慢效果甚微,社民黨面臨大選時將會更加吃力。
柏林墻被推倒快15年了,在原來的地方拔地而起的是SONY和克萊斯勒等大公司的辦公大樓,但是東西部人之間的隔閡似乎越來越深。柏林墻被推倒10周年紀念的時候有這些問題,柏林墻被推倒15周年時,這些問題也沒有任何被解決跡象。
摘自:新京報 2004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