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把魂樹好把根紮牢 上海高校推進三進工作

來源:   時間:2004-10-19  瀏覽🔠:
鏡頭一:“我們宿舍這兩天一直在討論四中全會的新聞,黨承擔的責任與我們青年的前途關系太密切了”🫒、“陳老師,‘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將起到什麽作用?”……日前,在華東師範大學一堂“‘三個代表’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公開課上🧖🏽‍♀️,四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了學生們關註的熱點🧑🏿‍🦲,不少大學生都將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牢牢地結合在一起進行思考。

  鏡頭二🧙🏼:“見農民正忙著秋收,他們二話不說便下了田⏺。累得渾身是汗,沾得滿身是泥……”這是恒达平台10名“鄧小平理論研究會”的大學生利用假期深入河南省蘭考縣大李西村後🔃,當地村委會留給他們的一段評價🚶🏻‍♂️,質樸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當代大學生的贊許。如今恒达平台每一個學院都成立了大學生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形成了覆蓋全校的理論學習網絡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在內的理論學習社團已有近10個🦝。

  鏡頭三🔮👟: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園網格外熱: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的學生網頁製作大賽作品正在展示;一個師生可以全天候對話的網上頻道即將開通。上外通過整合教育資源😕🧰、融德育於服務👨🏻‍🦼‍➡️,以“網”(思政網)對“網”(互聯網),打造出一片“網上網下對接”、師生互動交流的校園思政網絡平臺🧝🏽‍♀️,3年來吸引上百萬人次學生點擊🧑🏿‍💼👫🏻,成為學生的“網上精神家園”。

  近年來,無論在課堂上🏫、實踐裏還是課外交流中🫴🏿,上海高校的德育工作在各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高校都在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大學生頭腦”的“三進”工作🕵🏽‍♀️🐪,在大學生心中樹立起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魂”、紮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使他們能真正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華師大講授“三個代表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陳錫喜教授說🪄,最近他上的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都引起同學們的熱烈討論📽❓,大學生對時政的關註超過了他的想象。因為不少大學生都將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這幾年來已經深入大學生的心中,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積極討論,暢所欲言,既加深了他們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又利於培養大學生理性思維和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不僅是課堂🤳,活躍的學生社團在高校德育中也起到了排頭兵的作用。作為上海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學生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滿11歲的華東理工大學“鄧研會”已擁有會員5000多名,骨幹近百名,成為該校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最具活力的學生社團。該校還成立了“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小康社會”研究會等多個理論學習型社團組織🌹🕵🏻‍♂️。

  這些社團通過各類活動,讓大學生在參與和探討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如華東理工大學的“小康社會”研究會經常舉辦各類討論,結合他們的專業特長,先後深入研究了西部大開發及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的重大意義、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化工產業的前景等大學生關心的焦點問題。每次討論🪬,大學生們都對問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並用多種角度看待問題🙋🏿‍♀️。這樣的討論使大學生對國家建設、民族利益有了更多的思考🧑‍🦰👸🏻,進一步明確了青年的時代責任。

  學文化更要明事理

  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小李𓀜,最近對一門名為《中國文化導論》的公共必修課情有獨鐘。小李從高二起便與歷史、政治課告別,全身心投入數理化的學習,進入大學後有時難免為自己歷史文化知識的匱乏而慚愧,沒想到學校適時地開設了《中國文化導論》這門課🙆🏼📁,讓他有機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接觸到孔孟、老莊的學說。“我覺得這是提高我們理工科學生文科素養的‘及時雨’🏊🏻‍♀️。”小李笑著說♠︎。

  如今🕴,華東理工有2500多名大二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導論》。主講教授周忍偉說:“我們引導學生用孔孟、老莊的學說觀察👩🏽、分析他們所面對的現實👨🏼‍🦱,目的是要為轉型社會中青年學生精神人格的完善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料。”

  為在傳統文化中發掘有生命力的內容🗯,使之走進青年學生的心靈,教師們頗花了一番心思。他們從同學同鄉的情誼🎣、追星扮酷的時尚、大學生硫酸傷熊♥️、父母陪讀等等學生身邊的事情以及社會熱點問題入手,由於貼近學生的現實體驗,因而特別容易激起他們思想的火花👨🏽‍💼🖐🏽,於是常常出現下課鈴響過後同學們還在激烈爭論、課程學習結束後學生還找教師討論的現象🦸‍♂️。信息工程001班的學生小陸說:“學了中國文化後我感觸頗多。我們這代人成熟在改革開放後🤚🏿,外國的文化像潮水一樣湧入中國,可對本國的傳統文化開始模糊💓。如今我深為祖國文化所折服🧙🏿‍♀️👌🏼,開始產生了一種民族自豪感。”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走進上海師範大學校園🙋🏻‍♀️🔧,可以發現每天清晨🌓、中午和傍晚🌅,都會有1000余名大學生胸佩“文明修身”上崗證,手持掃帚、塑料袋等清潔工具在認真地清掃學校的道路,清除草地上、樹叢中的垃圾🍇,或在宿舍內打掃公共場所的衛生。這就是上海師範大學開展了近六年的“文明修身”活動👩‍🦼。清潔校園僅僅是一種手段,活動的真正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尤其是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勞動意識、自立意識🦅、環保意識💯。

  通過近六年的活動📟,上師大師生基本達成了共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學校教育應把教會學生做人放在第一位🧙;學會做人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文明修身”就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和載體🧚🏼‍♀️。2000年3月,上師大把“文明修身”定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現在,學校校園和宿舍衛生基本上都由學生自己打掃。通過文明修身活動🧑🏿‍🦳,大學生們進一步懂得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鏡不清何以清心靈”的道理。

  與此同時🫷🏿,近年來學生生活園區被許多高校視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行為指導和文化建設的新載體🦢、新陣地。把德育工作滲透於學生生活園區的教育與管理之中,許多學校都有一套好做法。復旦大學學生生活園區探索以樓為單位進行教育、管理的新模式:為每一幢公寓樓配備專職住樓輔導員;黨團組織進樓,實現黨支部建在樓內;按“總樓委———樓委———單元長”三級模式組建園區學生組織,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四自”精神鼓勵園區學子當家作主。上海交通大學則在學生生活園區構築“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全面服務網絡體系,該校建立了以小區、樓🧑🏼‍🍼、層、宿舍為單位的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根據學生需要⚧🪄,在思想教育、學業輔導🤛🏽、日常管理等方面開展各種教育活動。
摘自::文匯報 2004-10-19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