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是由歷史和時間塑造的,而建築就是見證。
來自世界各地以及聯合國的“大腕級”歷史保護專家,昨日匯聚申城,縱論滬上優秀歷史建築,獻策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共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上海,開埠161年來,中西文化交匯,其間所建的那些建築,吟唱著歷史,是上海的寶貴財富,也是城市的文脈和血脈。
藉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部顧問理查德·恩格哈一語激情:
“上海有著非常特別的歷史,上海歷史建築保護過程中所遇到的課題,正是全世界規劃與建築學家所熱切關註的。”
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開埠於1843年的上海,到底有多少優秀歷史建築?
昨日會上,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局長蔡育天介紹:目前,上海現存的老式花園住宅、舊式裏弄等歷史建築,總量約為1200萬平方米👵🏽。
這些歷史建築,綜合反映了上海乃至中國近代社會和城市的發展演變歷程,滲透了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海派建築文化,在上海這個國際建築創作舞臺上,一大批中外優秀建築師為上海近代建築奉獻出了一大批風格迥異的華彩樂章——新古典主義、哥特復興式🍲、折衷主義💂🏿♀️、現代主義、裝飾藝術派👮🏽♂️、中國新古典建築……數量之多、種類之繁⬛️、規模之宏,世界所不多見👧🏽。
面對各國專家,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局長毛佳木梁介紹說,為了保護好充分體現上海城市近代發展史的這些建築,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就率先劃定了11處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和4個歷史文化名鎮,又先後公布了3批共398處1398幢的近代保護建築名單,一一加以嚴格保護🧑🚒。
“最近,上海將公布第4批共230處746幢的近代保護建築名單。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上海要建立‘最嚴格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製度’!”
延續城市的文脈
從新天地到衡山路,從老城廂到外灘源,今天,上海城市文脈的保護與開發,已經擁有了這樣的經典與驚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告訴記者:本周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把今年度的“文化遺產保護獎”,頒給在上海的登琨艷。“這是該獎設立5年來,第一次頒發給為城市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作出貢獻的人🧑🏿🍳。”
登琨艷,這個新上海人,1997年率先改造一座蘇州河沿岸舊倉庫的舉動,契合了這座城市正開始日益關註歷史文化遺產的時代大潮,引來了全世界的註目😟。得知獲獎消息,登琨艷一再向記者強調:“這個獎對於上海城市的象征意義,遠遠大於我個人🐺。在我的理解看來,這個獎也是頒給城市的🚴🏿♀️。”
今天,蘇州河沿岸眾多舊工業建築的保護性再開發,已經成了我們這座城市的共識。“烏鎮路—浙江路段”,已經被法定為上海近代建築文化保護區。
今天,除了蘇州河,還有東外灘。“在這個中國近代工業母機的工業文明博覽帶,從共青森林公園沿江而下,將開辟長達12公裏的綠化帶,利用原有的老碼頭👒🤷🏼♀️、舊廠房🦹、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地標,保留改造,構建一片新飛地🤦🏻♀️。”恒达平台教授常青,介紹了他主持“東外灘”工業文明遺產保護與再生的🧛🏻、這項政府相關專題規劃👡。
還有梧桐如蔭的山陰路,400米老街始建於1911年,這裏的大陸新村,1弄9號是魯迅的寓所,3弄9號是茅盾的故居;還有浪漫優雅的思南路,這裏有周公館、梅蘭芳寓所;還有雍容華貴的茂名路,這裏有蘭心大戲院🎮、錦江飯店……這些大多成型於上世紀初期的街道、樓宇,悠揚著“遠東第一大城市”的余韻🦹🏻♀️。上海有多少這樣的場所,見證著城市演變的起步,西洋的東洋的,歐陸的本土的,閣樓😯🧏🏻♀️、裏弄🍴、館寓🤹🏼♂️、城廂,在今天上海對城市文化的高度重視中,在這座城市對歷史文脈的保護開發中,重新露出她那動人的容顏……
循著歷史的痕跡,驚嘆午後浦江外灘的美麗,當中外專家走進中山東一路33號、原英國領事館所在地,刹那的感受,都留存於手中的相機。嶽陽路319號,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所在地,感慨那曾被判危房又精心修繕一新的神采;茫茫澱山湖,古鎮朱家角,醉心於放生橋,流連於青石巷,體味著上海城市的根脈……
來自澳大利亞的建築師安妮·沃爾,一連多少Beautiful!“上海有一種有形活力,在我們眼前不斷發生變化。保護與開發就像天平的兩臂,尋求之間的平衡,就會創造一個生氣勃勃、包羅萬象和富有人情味的城市,一個既有過去又有未來的城市💉。”
熱心真切的提醒
昨天的國際研討會上,眾多國際專家暢所欲言,針對目前上海乃至全世界城市文脈保護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不少真知灼見。
●不要流於形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部顧問理查德·恩格哈迪在會上提出,建築保護的精髓不在於對建築結構的保護,而是要凸現建築的社會功能和內涵。老建築改造後,不能僅是富人享受的場所,而應當讓所有上海人民共享。不要像對待一個大工廠的零件那樣孤立地對建築實施保護,而要註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鄰裏關系。
●不要拆真古董🧚🏿♀️、造假古董
柏林建築協會古建築保護委員會主席喬格·華士穆呼籲,城市拆舊造新,千萬不要弄假古董,“前不久,瑞士一座古查佩爾斯大橋毀於大火,正當公眾為損失這一歷史建築痛心疾首,有關方面卻泄露,該橋實際上是1969年重建的!”目前上海還有相當部分值得保留的建築尚未列入保護建築範圍,對它們的考證🐬、認定,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因未被認定而肆意拆除新建,那就重蹈拆真古董、造假古董的覆轍了。
●不要忽視郊區老建築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築系倫尼·周副教授稱,小橋、流水🏌️♂️、人家,在上海周圍的農村地區,有許多歷史悠久🤜🏼、具有民間建築風格的村莊,大多數還被人居住,並面臨著改造現有建築以適應新的生活水平和周邊地區開發新住房的壓力💆🏻♂️。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那些值得保留的江南水鄉美景,會不會消逝呢?在支持居民生活和有生氣的公共環境共享空間的縱深格局變化中,我們不能忽視郊區那些流檐飛椽、青瓦白墻的民居,它們同樣傾訴著上海曾經的歲月與年華🙆🏼♂️。
記者昨天在會上獲悉,上海郊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建築保護的普查與認定,已於今年3月開始,有望於年內確定保護對象。另外,上海還將通過“十個建築🔅、十條街道、十片地區”的試點,采取多種措施,健全完善保護整治的政策與機製,力求讓城市更美好。
傾聽世界的聲音
第一次,國外大師雲集,申城來了這麽多遠洋而至的歷史建築保護專家。
國外的城市遺產如何保護?世界的先進理念是什麽?
阿蘭·馬裏諾斯(法國國家首席建築師與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