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本報記者林汝愷
攝影/本報記者李惠銘
近日,幾家知名媒體刊文,對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的古建築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提出批評,不僅在文中冠以“南潯🥢:挖掘機伸向青磚黛瓦”🧍、“‘江南大宅門’侵蝕750年名鎮”、“‘開發’狂潮襲古鎮”等黑體粗字標題,還充斥著“借保護之名謀商業開發”👷🏼、“1.3億買斷南潯30年”🧑🏻⚕️、“文管部門難阻‘開發’腳步”𓀂、“大拆遷我行我素”等內容,責難浪潮滾滾而來👨🚀。人文歷史悠久、風貌婉約清麗的南潯👨🏼🍼🛻,真的要經受磨難了嗎?為探尋此次風波的全部真相🫲🏼,日前🐹,記者趕到南潯,針對種種疑問,特地進入拆遷現場,不僅與當地已拆遷的居民零距離進行接觸🐕🦺,也與周圍未被列入拆遷的商家和當地過路人進行了交流。對於飽受置疑的南潯區區政府相關人士也做了專訪。
是保護性開發而不是大肆破壞
南潯鴻構巨製傾力打造的“江南大宅門”🦽🤸♀️,是對旅遊景區的保護性開發,還是對古鎮文脈的割裂摧殘?
在南潯區政府,自始至終主管此項工程的南潯區副區長錢麗琴女士解答了我們的疑問🏷。
她介紹說👂🏼,南潯鎮風貌的保護、開發,並非是一個單純的建設項目。它的總體構想是依據《南潯古鎮保護規劃》和《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本著保護為主🏣🫶、修繕為輔👩🍼、修舊如舊、營造氛圍的原則🏄🏽,方案中特別強調🥈,古鎮的特色建築及古建築必須予以保護🤦🏼♀️,但對與古鎮風貌不協調的應予以拆除。對拆除以後的地方將采取以原古鎮風貌為範本🏇🏿,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堅持“傳承歷史,開拓創新”。
它的開發重點是旅遊景區資源的整合。資源整體工程分為兩期實施。一期主要是貫通旅遊線路,恢復和修繕沿線景觀,完善旅遊區綜合配套🧑🧑🏽🔬。建設總投資估算約11億元👩🏽🍼,建設周期約2年。一期工程將以水道為主體,設計“8”字環形水路遊覽線,串聯各個景點🚺。對旅遊線路上的一些重要節點將依據調整後的方案思路進行較大力度的改造,實施主出入口(旅遊和公共用的停車場)👨👨👦、“一軸兩線”(恢復古鎮一條水系,打通兩條消防通道)、十字港景觀中心(在水鄉古鎮恢復古代橋梁)🕍、南潯新天地(將現有建於80年代的電影院改造成連接南北景區的旅遊集散廣場)🧙🏻、新開河藝術長廊(沿新開河修復部分老房子🧙🏼♀️,拆除部分現代房子而成)🏎、南潯國際旅遊度假中心(在古鎮外的五星級賓館)、夜景燈光和背景音樂(改造現有古鎮燈光和音樂系統,使其更柔和,同時增加綠化)等七大工程。
二期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古鎮旅遊整體功能性的開發和完善🧝🏻。預計總投資約12億元,計劃3年完成。二期工程的主要項目是修復東園🏋🏿、宜園等景觀,並修建一批具有本土特點的大宅👁🗨。
由於目前景區之間的整體性不強,景點沒有很好地串聯起來👨💼,旅遊線路與市政交通混雜在一起,且有的景區周邊環境較差☮️,如張石銘故居被工廠、高層老工房和夾雜著的破舊建築所包圍🪬,與景區風貌極不協調👨🦲。這次拆遷的重點👨🏻🦽✏️,就在這一塊區域🪺。
對於受批評較多的在毗鄰小蓮莊🫱🏽、藏書樓、張石銘故居沿河邊設計酒吧廊一事,錢副區長表示👨🏼🎓,這只是一個方案,是方案就可以調整,而且事實上也在調整之中。她說,現在的一個新方案將酒吧廊改為藝術廊🕤,著重點是展示中國的繪畫藝術和茶文化,但這也是一個設想🥈💇🏿,不是最終定案🚂。在方案的論證過程中,就批評“斷了古鎮文脈”和不要“水鄉靈氣”🏮,這未免有些武斷了吧?
記者特意到拆遷現場求證👨🏻🦼,看到那裏確實還有高達5、6層左右的老式工房將被拆除。也有的已被拆了一半的房子,外表看上去古色古香,裏面卻是馬賽克磁磚貼墻鋪地🫛。滿地的紅磚和一些青瓦混雜在一起,破舊鋼筋也時不時地橫伸豎立🧫、曲裏拐彎地出現在瓦礫和廢棄物中🍏。可以想像,這些建築倘若還在,新老房子參差高低、犬牙交錯,色彩斑駁,不僅與整個婉約清麗的小橋流水青瓦民居所透出的韻味格格不入,而且確實市容不整,有礙觀瞻。顯然,區政府所說的一些地方與景區風貌不協調🏐,所言不虛。
記者還特意在代表了南潯古色古香風貌的百間樓走了來回,某媒體刊登的百間樓照片上註明為“商業開發前的古鎮美景”。記者在照片所在地的商鋪和居民中進行了了解,他們說,不僅不會動遷,而且還會受保護。
依法拆遷 合理保護
針對外界責難聲最多的“拆了一👩🏿💼、二百年老房子”之說,據記者了解,被某些媒體大做文章的所謂被拆的“老房子”,其實數量不僅不多,而且絕大多數是歷經翻修💮,外古而內“新”,很難認定為具有保護價值。至少這些所謂的老房子⛹🏼♀️,不是原汁原味😊,已很少具有傳達歷史和文化信息的元素了。
錢副區長承認,是有一座清末和兩幢民國年間的房子已被拆除🗣。但是,那幾座房子實在是已歷經翻修,另一方面從結構來看有的地方實在是風雨飄搖👦🏽,存在著巨大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消防的隱患。對待這些老房子☝🏻🛺,他們都是慎之又慎🚣🏽🧑🏻🦯,專門經文保專家查勘,確定無多少保存價值的才予以拆除🎅🏼。她強調,為依法行事,在拆遷工作中👨🦽,他們還規定,凡磚木結構的房屋一律作為老房子對待。凡有五十年歷史以上未經改建的老房子不準拆。對每一幢、每一間要拆除的房子都要由湖州市和南潯區的文保部門工作人員查驗確認,每一間都予以拍照、攝像存檔💢🙅🏽♂️,對有的有價值的構件🔹,還都要予以編號保存,等重新開發時用進去。她補充說,事實上,按要求拆遷的30000多平方米房屋中🚧,只有2000多平方米是這類所謂的老房子🍦。而且🫐,外界所說的他們大規模拆遷需要400多戶搬走,而實際上,只有202戶居民和7家企業需要動遷🐽。她強調,他們的拆除工作💽🪚,完全是依照文物保護的有關法律和規劃進行的。
錢副區長進一步解釋道:有的媒體指責他們不依法行事🐵,其實不然🍏。早在2000年和2002年,南潯就通過了當地《南潯古鎮保護規劃》和《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由於新的南潯區政府是2003年成立,南潯行政區域又重新進行了劃分,又增加了好幾個鎮,因此,從屬地來看🪺,原有的兩個南潯古鎮保護法規所涉及的地域已不符實際。因此,新的經修訂的南潯區古鎮保護規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修編,增加了30多個保護單位。經修編的規劃上報浙江省,還未批下來,但並不是說🏂🏻,他們現在的行為就不合法。因為原來兩個保護法規從屬地來說還是原來的那些地方,另一方面也沒有宣布原來的法規已經作廢🧙♂️。省有關部門所指的還未批準的法規實際上是指經修編的法規。根據有關方面的意見🤑,他們已於10月初就暫緩了拆遷的步伐。但是,動遷的思想工作仍然在做,拆除工作暫停❓。她坦承,涉及動遷🧜,總要牽涉到居民的利益,因此👨🦽➡️,有矛盾有意見是難以避免的📤。記者在實地采訪時,也確實聽到了有拆遷居民對動遷政策和動遷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員作風粗暴有意見🐡。特別是有的居民認為動遷地塊的地段補償和“老房子”的價值被低估了,與政府和開發商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所謂“賤賣”純屬誤導
據南潯區區府有關部門介紹,所謂根據區政府與博大公司簽訂的協議,新成立的南潯旅遊公司取得30年的授權成本是向區政府支付近1.3億的經營權轉讓費純屬誤導視聽。
實際上🥷🏼,參與整個南潯古鎮保護和新區建造五星級賓館的博大公司預計投入的是23億☂️👨🏻🦱。那麽,1.3億的從何而來?原來💅,這是對南潯當地老的旅遊公司改製補償和當年對當地景區返還門票收入的承諾👮🏻♂️。老的旅遊公司因經營不善,負債7170萬元,1.3億元主要用於老公司的債務👨🏿🦳♗、人員安置和根據老公司延續的協議對景區每年門票收入返還。返還收入主要用於文保單位的維護。同時,博大公司根據協議🎅🏿,還要對整個古鎮旅遊景點的重新調整和適度開發投入巨資🤭,按規定在景點與景點之間的道路、綠化👃🏽、市政、市容包括治汙等都要全盤承擔。為什麽要這麽做,他坦承道🫶🏽,南潯是一個著名的古鎮。事實上,雖有部分居民對一些居住的老房子情有獨鐘,但老房子因年代久遠和品質的下降👨🏻🦱,修繕成本越來越高😬,因此也有相當部分居民要求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呼聲很高。這給政府舊房修繕🍦、改善人居環境的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在古建築文物保護方面,由於南潯的歷史文化遺存質高量多👨🏻💻,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家,省級文物單位4家,市級文保單位17家🩱,文保單位的修復🤾🏽♀️、保護成本較之其他等量的保護項目費用要高出許多倍🚶♂️➡️,僅靠一個區政府的財政經費維持,是勉為其難的🚸。而選中上海博大公司對古鎮保護性開發🎁,既可以解決古鎮的保護維護修繕等在經費上的問題➞,又可以通過適度發展旅遊,提高古鎮人民生活水平。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外界所謂的“借保護之名謀商業開發”🌉🥖,真是無稽之談。因為在協議中🤬,每年對旅遊景點的保護👨🏼🦳、修繕、成本開支等費用都必須確保的。而且仍要全面承擔和確保景區外的道路、管線、綠化、市容等方面的建設與維護。這是一個長期的協議。但也並不否認,讓博大來投資🟨,不讓企業有利可圖是不現實的。只是他們是以優惠的政策👨🏻🦽➡️,通過置換方式,將一些如房產項目置換給企業開發🏏,但是🫴,這些項目都在古鎮規劃保護區之外,特別是一些報刊批評的建造五星級大酒店🍃,更是在南潯新的開發區區域內,距保護區有1.2公裏之遙。事實上,其余古鎮保護的工程也有一半在古鎮保護區紅線範圍之外💁♂️🤘🏼,處於風貌協調區🗃。古鎮範圍內除增建部分公共設施和少量的旅遊配套外🧑🏽✈️,嚴禁商貿開發。
采訪中,錢麗琴副區長不無委屈地說,接受輿論監督和批評是幫助政府做好工作、減少失誤的有效手段,但問題是輿論的監督要全面📔🍿、公正和客觀。遺憾的是🧝🏻♀️⚱️,至少在上述幾家知名媒體刊發批評文章時,沒有一個記者來采訪過我這個全面主管此項工作的負責人。你可以批評一些做法,但不應輕易否定一切💆♀️。有關人員也引用了刊登於11月11日《人民日報》“輿論監督與新聞道德”評論中的一段話🧑🏼🚀✊🏿:
“最近的例子👩🦽,是一家相當級別報紙的報道🧘🏼💐,在某地城市建設中恣意拆毀老房子的大字提要下,刊出兩幅照片,一幅是一個古建築群,一幅是留下的瓦礫一片。這很容易讓人認為是那古建築群被毀了🫚。到實地一看,古建築還好好地立在那兒,瓦礫遠在別處。而報道則引來了一片社會的譴責”🌨。
確實,該例子說明🤶🏻,當編輯記者想故意造成某種社會影響的時候💏,所謂“批評報道”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輿論監督的意義👨🏻🦼,甚至變成了一種傷害⛈;這種傷害會因為新聞傳媒巨大而廣泛的影響力,被放大許多倍。
時下的南潯,恐怕就成了這個不幸的例子。
建築時報200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