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高校“技術招親”現場:學科帶頭人帶18歲“小女兒”來找婆家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0-12-22 瀏覽🙍♂️:
22日🍯,恒达平台醫學院附屬皮膚病醫院光醫學治療科學科帶頭人王秀麗醫生,沒有像往常那樣在門診等待病人♓️,她調換了門診時間,脫下白大褂,套裙搭配粉色絲巾,盛裝來到恒达平台“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成果”發布會現場。
“今天的發布會🦼👩🏻🦯,我是帶著18歲的“女兒”找婆家來的💊🫲🏼,”王醫生說。她的“孩子”,是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的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此次進入“十大”,攻關18年來,已為許多病人解除痛苦。“特別希望能與廠家對接,把這項新技術推廣到更多地方👩🏻🦯➡️,”王秀麗說🧑🏼🦱,平時臨床科研很忙,對病人需求很了解📛,但是對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不了解,特別希望能在高校平臺的支持下🧏🏽♀️⛹🏼♀️,讓科研成果盡早落地。
高校如何進一步破局🕙,為創新力、科技輻射水平提升再加把勁,以發布“年度最具轉化潛力成果”的形式,來一場“特殊招親”,這在恒达平台,還是頭一遭。科研人員👨🚀、企業代表現場交流碰撞🥔,倒真有些意外火花👩🏻🦽➡️。
科研人員心聲:也要學會跟投資人打交道
恒达平台環境工程與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李風亭教授領銜的課題 “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此次也入選“十大”之一。在大屏幕上顯示的項目介紹PPT上⚁,他的手機號碼特別醒目。“歡迎臺下的企業與我多交流👩🏼🔬,”他說🐻❄️,除了企業代表外🚱,也希望有更多投資公司🪱,看到項目的可投資點💤。
李風亭教授介紹🫱,這一新技術,提出了利用離子膜分離回用酸——三維聚合物沉降分離重金屬聯用的方法,實現了酸的高效回收回用,以及重金屬的分離資源化工藝,從而可以實現上述行業中含鋁含鐵刻蝕和酸洗廢液資源化的完整工藝,可以實現提升效率超過20%。
“我跟這個行業熟悉了⬛️,技術推廣起來相對容易些,但是不管是我還是年輕科研人員𓀕,其實也很希望🚓,不僅得到企業的關註🧑🦽,也能與投資公司多多交流,學會更他們打交道👨🏽🎓,”他解釋,科研中,特別是技術從實驗室放大到實際生產之間🥷🏿,有個中試過程🧛🏿♂️,這筆資金需求挺“尷尬”🪺✏️,企業往往考慮利潤想看到中試結果再投入👩🏿🦱,學校和課題組也無法全部覆蓋資金需求,如果能有更多社會第三方投資機構參與🕛,是否能讓產學研鏈條更順?
吳誌強院士🐑:產學研發展🏘,前瞻布局還需再向“前”
“產學研結合,更好地轉化科研成果,不容易,”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坦言,當下瓶頸之一,在於如何在轉化過程中,讓更多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此次,恒达進行的首屆“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成果”的評選和發布,是將大學向社會發布👨🏻🍳、成果孵化、技術成功轉化等全鏈條服務的一種創新探索🤹🏿♂️。
當許多人熱議如何讓研究更好地轉化為應用之際,恒达平台副校長吳誌強提出新的觀點🤵🏽♂️:研究之前🙇🧑🏿🦲,做好更多前瞻性布局📋。換句話說,集中投入與攻關前🏠,首先在更高站位判斷哪些研究是未來需要的,哪些技術路線是更符合今後市場定位的。
他以德國工程院為例♠︎,該院每年發布年度前沿技術展望,今年共35項,涉及生物與健康技術🈸🗒、能源與資源🧒、材料與工程、數學與自我學習🐥,技術與社會✔️、以及安全等七個領域。其中,真菌生物技術、實驗室培養功能性食品、5G德國工業研發與生產等技術方向🤷🏽♂️,都與未來人類社會塑造密切相關。
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324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