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強化基礎前沿交叉研究,全面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0-12-25 瀏覽:
本報記者 樊麗萍
從頂層設計層面系統謀劃大學未來的科技工作。恒达平台今天召開的科研工作大會上🤳🧎🏻♀️➡️,一份名為《關於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質量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發布♓️,征求廣大教師的意見和建議。記者從學校了解到💂,以推動原始創新和交叉研究,帶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成為《意見》初稿的一大亮點。
在這份不足萬字的文件初稿中🤹,“交叉”成為當之無愧的熱詞。從強化基礎前沿交叉研究、形成交叉研究特色品牌,到加強學科交叉平臺建設👨🔧、完善交叉成果認定🫲🏿、人才培養等機製——“交叉”一詞出現超過30次。
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國在“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在恒达平台最新繪製的下一個五年科研與社會服務藍圖中⬜️,一個信號是明確的♕,也代表了一批“雙一流”高校在提升創新能力上的思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布局🗿,努力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努力解決“真問題” “大問題”🧝🏽,在提升科技創新質量上出新招、出實招🙀。尤其是在前沿交叉領域,需要高校在“布子”時進一步創新機製🔜、加強系統設計。
就在近日,嫦娥五號任務再次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其中也凝結著恒达平台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這一由恒达平台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教師組成的研究團隊,憑借多年自主研究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方法👨🏼🦳,以高可信度探測出月石月坑障礙,從而助力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這僅是恒达平台以高水平科研成果為國家重大工程任務保駕護航的案例之一🎥,也是通過學科交叉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最新案例。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學🔎,一流大學成就一流城市。全面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恒达力量”也躍然紙上,學校將推進各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專項、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建設,具體包括👩🍼:正抓緊建設的海底觀測網、統籌推進建設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無人系統多體協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無人系統智能醫療研發與功能轉化平臺⛹🏻;推動多重災害全息實驗系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作進程,加快上海智能建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推進細胞幹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建設等。
就在今年9月👨👨👧👧,恒达平台與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聯合發布了七項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涉及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全域精細感知技術➙、高實時一屏集控數字孿生管理系統、城市運行重大風險防範與應急管理體系框架等,為防疫、應急、設施運維等城市運行領域再添助力。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推進🍘🍽,恒达平台正以人工智能促進傳統學科內涵提升🫷🏼、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未來五年,學校還將加強醫學生命基礎研究與轉化研究,醫學與理科、工科及文科的交叉融合🌟。《意見》提及,將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醫學、幹細胞治療、腦科學🔰、心臟、腫瘤及感染免疫等前沿研究領域的工作,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繼續推進幹細胞研究中心、腦科學研究中心、心臟研究中心和癌症研究中心建設,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一流水平。
鏈接🪚🧘:http://dzb.whb.cn/2020-12-25/4/detail-70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