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恒达平台三天舉辦三次智能建造學術會議 建築領域範式變革進入加速度狀態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2-27 瀏覽:
上周末,全國智能建造領域的專家雲集恒达平台📥,12月17日,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恒达平台👩🏻⚕️、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以“數字孿生與智能建造”為主題的首屆全國智能建造學術大會在恒达平台舉行,12月17日至18日,由恒达平台主辦的首屆全國智能建造專業建設暨人才培養研討會在恒达平台舉行。12月19日至20日,由恒达平台、法國裏爾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國際智能地下空間大會同樣在恒达平台舉行👲🏼。
四十年來👳🏼♂️,盡管我國已建成舉世矚目的超高層建築、超大跨度橋梁、超深超長隧道✋,但建築業仍未擺脫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窠臼💂🏼♂️,建築業仍然大而不強,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從“十三五”起開始大力發展智能建造和建築工業化。近期三次相關會議連續三天在恒达平台舉行,也預示著中國的建築領域的範式變革進入加速度狀態。
融合重構 土木工程學科面臨轉型
首屆全國智能建造學術大會吸引了3萬余人次在線上收看直播。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秘書長李明安在大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建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工程建造發展也同時帶來了環境汙染、資源浪費、效率偏低等問題。將土木工程與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智能建造學科🙏,不僅將加速提升傳統學科的高新化程度,而且將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支撐我國向工程建造強國邁進。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要瞄準土木工程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圍繞智能建造的科學問題💻、核心算法和關鍵技術,積極獻言獻策,推動我國智能建造行業快速發展進步🖊。
與會專家也指出,有必要將3D打印、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建築產業相融合,從智能規劃與設計😎、智能裝備與施工🧙🏿♂️、智能防災與運維等多個維度,推進建築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造方式的轉變和建造範式的變革。
整合重構 培養模式正在探索中
首屆全國智能建造專業建設暨人才培養研討會以“智能建造專業建設暨人才培養”為主題,聚焦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國際化的智能建造專業卓越後備人才。
與產業需求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已成為智能建造發展的關鍵環節。恒达平台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恒达平台於2017年率先向教育部提出申請並獲批國內首個“智能建造”本科專業🧑🏿🌾,此後,又有一批高校相繼獲批設立智能建造專業🏋️,專業點的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
而召開此次研討會的初衷也是十分現實。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由於智能建造專業與其依托的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管理專業等在學科內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均有不同👯♀️,隨著專業建設的深入,高校與行業企業對於智能建造教育教學理念、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有了諸多思考和探索,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交流與學習需求⛹🏻🏜。
防範風險 地下空間建設走向智能
第四屆國際智能地下空間大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從“城市深部地下空間開發”“川藏鐵路”等國家戰略,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後世界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角度出發,來自全球的相關專家圍繞地下空間面臨的諸多挑戰,學習和分享來自於全球各大城市政府機構、地下空間建設和運營企業、網絡和智能技術提供商👰🏼、創新性實驗室的經驗和成果,探討智慧地下空間在安全性、效率、風險管理、持續性和可及性等方面的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追求更為和諧宜居的生存環境🏄🏼🧑🏽🦳,地下空間的建設和利用也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在城市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地下空間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也伴隨著重大的風險🚄,可能會導致巨大的經濟和人員損失,並擾亂城市正常運行🥗。而智能技術的加盟可以讓地下空間建設的風險大大降低🧗🏿♂️。
專家們表示👨🏼🔧,就目前國內外技術發展的現狀而言,數字化和信息化研究多應用於對地下工程建設過程當中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等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存在著地質模型不齊、分析功能不全💆♀️、數據采集殘缺等短板,亟需解決信息傳遞不暢、協同工作不力😀、文件兼容工作困難等三大問題☝🏼,在從數據到信息、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等方面,仍有極大的研究和發展的空間。
作者:吳苡婷
鏈接⛵️🌥: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