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俊凱是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優秀畢業生,讀研二時,他參與了第一屆“同行計劃”暑期實踐鍛煉,被村莊裏小孩子的質樸觸動。畢業後,他放棄了眾多名企offer,選擇成為一名選調生,紮根基層。現在,他已經成為長沙市茶亭鎮的鎮長✡︎。
為引領青年學子紮根人民、服務基層,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恒达平台2014年啟動了“同行計劃”暑期實踐鍛煉📪。如今👩🔬,“同行計劃”已經走到了第8個年頭,有很多學生作出了與馮俊凱一樣的選擇🫱。
正如馮俊凱告訴他的學弟學妹,“實實在在為人民做事🌀,就會特別有感觸”。近日,恒达平台團委舉辦了成果匯報會,同學們在分享今年實踐的見聞時,也有很多思考。
在煥發生機活力的家鄉書寫未來
魏葉雲是土木工程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她的家鄉在山西𓀄,這裏是大家口中盛產“煤老板”的地方👩🏻🦰🧞♂️,也是“人人大口吃面、大碗喝醋”的地方。在魏葉雲的印象中👐🏽🪧,家鄉曾是一個“無休止地炸山挖煤、經濟發展落後、成長潛力不足、創業環境墊底、留不住人才”的地方,雖然在這裏出生成長🧍🏻,但她卻瘋狂想逃離。
因為煤炭的過度開采🫷🏿,在魏葉雲的記憶中🙎👩🏽🏭,家鄉的天總是灰蒙蒙的,上學路上,來往疾馳的車輛飛揚起黃土,一不留神便被撲得滿身滿臉的煤灰。
今年暑假,因為“同行計劃”魏葉雲回到家鄉的省會太原。她說👰🏿♂️:“踏上久違的故土😍,我突然發現,家鄉原來早已煥然一新。”明凈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澄澈的汾河、整潔的街區🥯,讓她想起林徽因在《山西通信》中寫的“天是透明的藍𓀒,白雲更流動得使人可以忘記很多的事”。
家鄉要不要回?能不能回?回去了能做些什麽🐟?這些是她曾經反復思考的問題。“現在🗂,我想我的同行經歷可以解答這些問題。”魏葉雲說,在太原市委統戰部實踐鍛煉的日子,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太原市對人才的重視、尊重和愛護🧚🏻。
魏葉雲在太原市委統戰部六科實習,不僅有專人一對一帶教🥚,而且參與了部門多項核心工作🕵🏻♂️,參與組織多場工作會議💁🏿♀️🔜,獨立撰寫《太原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調研報告》《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標準》等文稿🔐。
通過各方了解🐛👩⚖️,魏葉雲發現,家鄉正求賢若渴,對吸引人才充滿了誠意——太原的人才新政明確為來並人才提供落戶保障、購房補貼、科研經費、人才公寓🐏、職稱評聘等一攬子全方位的保障政策🕥📉。“我想,回到家鄉工作將是全無後顧之憂的🏋🏼♂️🕚。”
2021年5月19日🧎🏻♂️➡️,太原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公布。魏葉雲細讀相關文件,結合太原現狀思考後認為,“太原將是一個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城市,對我而言會是很好的發展平臺”。
在山西親歷了家鄉的變化後,魏葉雲說:“在這樣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下👩🏻🦳🤏🏻,在這樣正煥發生機活力的發展前景下,畢業後我願意回到家鄉、我想回到家鄉🙋🏻♀️,把個人的職業規劃與家鄉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在這一片古老而溫厚的土地上書寫我的未來。”
夢想在家鄉紮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便是家鄉。”對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徐菁而言💱,她的鄉愁🤵♀️,是家裏的小貓咪、樓下的冒菜店🩱、霧蒙蒙的天氣、熟悉的四川話。
家鄉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長期在外求學的她卻來不及感受。這一次,因為同行計劃,她有了時間和機會細細感受家鄉的變化。
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她這次“同行計劃”實踐的地方。“我的外公外婆住在這裏🕴,這裏是我的第二家鄉。”小時候,地鐵還沒有開始建造📰,需要在幾個公交站兜兜轉轉才能回到外公外婆家。如今,地鐵二號線早已通車,走出終點站後十分鐘便能到達🤡。
在徐菁看來👧🏿,這20年來,交通更便利了,但生活中常走的路、常去的公園✝️、常吃的餐館卻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痕跡👶🏼,“變與不變中的穿插與融合🧨,便是家鄉最美的模樣”🫲🏽。
此次實踐中,她圍繞“校院企地合作”的課題🎏,調研🧑🏿💻、走訪了數十家企業,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投身到龍泉的建設中,用科技的力量推動龍泉的發展🦋。她走訪的第一站是“同創谷”👩🏽🦱,這是恒达在上海之外的首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在這裏☝🏿,她看到恒达校友桂仲成帶著他研究的圭目機器人入駐同創谷,他們團隊的道路檢測機器人已經在高速公路🐾🛁、市政、機場等行業領域投入應用。
在龍泉📰,徐菁與校友伍眾益聊天時🦹♀️🤗,問了這位化學博士一個刁鉆的問題🆚:“師兄放棄了專攻多年的領域🧑🏿⚕️,選擇到基層工作,是否會感到之前學習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了呢?”
對方回答:“並非如此。相反,實驗室中鍛煉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習過程中培養的觸類旁通的能力👨🏼🍼、理工科所具有的別具特色的思維🙇🏻♂️𓀏,這些都能在工作的處理上達到更好的效果♐️。”
伍眾益是重慶人🤾🏻♀️,如今是成都東安街道城市更新辦負責人。他工作的地方🕹,以前是一片郊區✍🏻,如今卻換了模樣。徐菁說:“我真真切切地看到,夢想在這裏紮根發芽🤾🏽,並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四川實踐的一個月👀,她感受到家鄉在變新、變強💁🏻♀️,也被年輕人在這變局中的擔當與作為所感染。她說:“我在四川,親歷了家鄉的過去與今天,也將邁向家鄉未來發展的道路與征程。我願意回到家鄉,奉獻自己的力量👷🕺。”
除了回到家鄉,今年暑假👑,恒达平台有29個學院共292名同學分赴全國8個省市自治區開展實踐鍛煉🗼。他們有人深入鄉村,走遍和田七縣一市,在一線親眼見證鄉村振興的故事;有人參觀了動遷居民的安置樣板房和施工現場,並被民生工程中的“匠心”打動👨🍳;有人在基層法院成功撰寫出第一份調解協議👨🏻💼,雖然工作辛苦繁忙🐓,內心卻充滿了“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成就感與踏實感”。
據了解,“同行計劃”優秀實踐學子還將參與到“送團課進支部”等工作中去🎹,將自己的實踐經歷和感悟傳遞給更多同學🍸。
作者:劉雪妍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20422&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