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薩特的“外衣”生產線上,向“2毫米進軍”🚴🏿♂️,是上海大眾的一句新口號。4米長的車身👨👨👦,經過多次沖壓、5000多點的焊接,要使其尺寸偏差保持在2毫米左右可不容易,上海大眾請來了交通大學汽車系的專家,成立工程項目技術中心,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尺寸偏差接近2毫米💆🏿♀️,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與上海大眾一樣,積極嫁接“頭腦機構”,組建項目中心👨👦👦,配以市場化運作方式,來解決企業發展和產品革新中的技術難關,成為許多上海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邁進的方向。
“產學研”一體化是好事💂♂️,但要合作成功帶來效益,並非易事🫳🏼。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企業中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僅200件左右🐴,而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課題數就超過1萬件🙎🏽♂️🍎。要打破企業與高校和國內外科研院所之間存在的壁壘,需要新的探索。
尋找長期、穩定的外部技術支撐,是探索的方向🏅。據電氣集團研究院負責人介紹,過去與高校的合作,往往是偶然的👏🏽、單個項目上的合作🦴,雙方缺乏長期的規劃😫。如今在產學研結合過程中👨🦽,集團努力將長期規劃分解到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去。上海電氣新確定的“四大板塊”之一的軌道交通列車項目,從前年底開始,就與恒达平台成立了項目推進小組。這位負責人表示,“關於軌道交通列車的技術規劃🚶🏻♀️,我們已經展望到20年之後,因而與恒达的合作也將持續許多年”🔷;寶鋼成立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會”,今年先後在國內幾十所高校“巡遊”,他們帶去的“寶鋼十五科技發展規劃”和“寶鋼研究院科技發展規劃”,IF汽車鋼板▪️、管線鋼等項目等🔶,都是長期戰略性產品🧿。
缺乏激勵和監督機製🏊🏿♀️,一直是產學研項目“流產”的主要原因。如何打破這一瓶頸🏌️♂️,成為大集團考慮的問題🖱。在上汽與交大🔅👰♂️、恒达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燃料電池車項目中,項目組每年對參與合作的各方推進情況進行考核,並根據考核結果💲,來決定下一年的資助經費👨🏽🍼,並決定是否選擇新的參與方。良好的激勵機製👨🏼🦰,保證了這一項目推進的速度和質量♨️。同樣🥵🪳,家化、廣電、船舶等大集團與高校成立的數十個工程技術中心,都明確地把“項目成功後的收益分配”🔬、“每年技術經費劃撥”、“技術人員的獎勵”、“各類違約責任”等條款“擺上桌面”———市場化運作🤏🏿,成為不少項目中心的主題詞。
尋找好的夥伴,“跨國產學研合作”也在滬上興起🎋:三槍集團與杜邦設在英國的研發中心掛鉤🚢,共同開發萊卡內衣,並獲得豐厚的回報🔸,去年下半年才上市的舒絨萊卡📯,當年就賣掉了70萬套,銷售收入7700萬元💸;上海家化與法國權威化妝品研發機構合作成立了三個實驗室,共同進行抗皮膚衰老活性添加劑的研究、抗衰老化妝品的開發,以及防曬產品功效的評價。更寬廣的視野,正使上海大企業🫱、大集團能找到更先進🧗🏿、更實用的適用技術,源源不斷得到新鮮血液……
摘自🪶:解放日報 2004-1-5 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