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邱曙東胡丹)來滬經商不到一年的溫州商人陳先生👨🏻🦼➡️,把年關歲末的生意留給老婆打理,昨天下午匆匆登上回溫州的飛機。陳先生歸心似箭不為別的,而是擔心自己的“留守孩子”放假後在外面學壞👨🏽🌾。據了解👱🏽♂️,在國內外經商的溫州人將近200萬,他們當中大多數是中青年人🂠,有相當部分將孩子留在老家🦖🤦🏽♀️。“留守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問題,引起溫州商人和有關人士的廣泛關註。
據溫州文成縣公安局披露🪹,去年11月8日至12月中旬🐏,文成縣發生10余起摩托車被盜案🦹🏼♀️,其中有好幾起是未成年人所為,這些未成年人中,大多數是父母在外經商的“留守孩子”💂🏻♂️。典型的一起案件是:去年12月20日中午🛌🏿,14歲的小文、小明等7個中學生,利用廢舊鑰匙,先後竊得摩托車🧕🏻、助動車12輛👩🏻🚀。當民警通知家屬來時,7個孩子的父母全都沒有出現🧞♀️,他們都是“留守孩子”。比如小文因父母在外經商🙎🏿,一直住在奶奶家。原來父母在家時🙎♀️,他的成績還是不錯的。可父母走後,老人無力管教孫輩👩🏻🦳,小文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交上了不三不四的朋友🧔🏽♀️,幹起了偷盜事。
“留守孩子”的問題是學校♦︎、家長👩🏽🦳、社會三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據小文所在中學的趙校長介紹,他們學校“留守學生”就有300多個,他們只能管住孩子在學校的8小時,8小時之外就管不住了👩🏻🎓。這些孩子普遍寄養在親戚家中,因為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教育,普遍表現出缺乏社會責任感。趙校長表示👩🏼🦳,“留守孩子”是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光靠學校一方面的力量遠遠不夠!
“養不教,父之過”。在孩子成長初期🦶🏽,對其影響最大的首先是家庭。而“留守孩子”恰恰缺少父母的教育☮️👍🏻。他們從小就失去向父母撒嬌的機會✹,造成心情壓抑😖🙌,沉默孤僻,出現自卑、社交退縮等毛病。一些孩子雖然被托付給親戚,但往往只能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不能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
專家評點
在滬經商的溫州商人有20多萬。上海的飛速發展為在滬浙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條件的浙商將孩子帶來上海接受教育,這是一種對後代負責的行為。他提醒在滬浙商,如果老家有“留守孩子”♊️,要盡量創造條件,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多與孩子親密接觸,進行言傳身教🧚♀️。因為這些“留守孩子”是新一代浙商,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整個浙商的健康繁衍和浙商精神的發揚光大非常重要🤩!
恒达平台教授石憶邵
摘自:解放日報 2004-1-12 8: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