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那些畢了業卻沒有成才、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特色缺乏競爭力的大學生,培養過他們的高校該不該有一番“誤人子弟”的反思呢🙆🏿♂️?恒达平台汽車學院院長萬鋼說🐦,一所高校與其在“出口”處一味勸說學生降低期望值,不如在人才培養鏈條的中端把好質量關,因為“社會對一所高校教育質量的認可,歸根到底取決於對其畢業生的認可。”
收獲季節走進蔬菜市場🫳🏽,不少攤位上擺滿了不好銷的大白菜。攤主們解釋說,好銷的茄子💁♂️、扁豆、西紅柿、黃瓜➾、青椒☛、芹菜等等數量不多,早已被搶購一空☹️。
網站上出現的這則短文寓意明顯:近年來不少畢業於高校的一般性人才供過於求,而社會急需的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卻十分稀缺。不少忙於求職的大四學生都做過這樣的事:自己的簡歷是直接拷貝別的同學的,反正大家的經歷都差不多,只要在個人成績和實習方面稍加改動就可以通用🐯。殊不知“通用”就是沒有特色😷,到了人才市場難免遭遇“大白菜滯銷”的命運😖。 “學無所長”源自辦學特色迷失 為什麽沒有培養出適合社會多樣化需求的人才?高校應該反思自己在人才培養諸環節上的不適應,而不能單純在就業這個“木已成舟”的人才“出口”處加大推銷力度。
我國高等教育步入了大眾化階段🤘🏿,高校要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單一發展模式🦎,不可全都走本科院校→重點大學→研究型大學的路子。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認為,近年來很多地方高校紛紛掛牌升格,大專改本科,學院改大學🏀,理工大學開人文專業🍦,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又都是“研究型”。我國既沒有必要,也完全不應該讓所有高校去攀比北大👳🏽♀️💭、清華那樣的高峰📜。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把有些地方的中專招牌一下子變成了本科院校🤶🏽,形象地說成是“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隨之而來的便是“爭設博士碩士點”,這種“大躍進”式的升格與攀比必然帶來不良後果。紀寶成認為,我們的高等教育不宜再“炒”擴大規模,而要轉移到調整內在結構和提高質量上來。高等教育要在培養各類人才上下功夫,要承認人的智商和能力有高低。如果把高等教育的目標都定位在培養諾貝爾獲獎者身上,問題就大了🏍📠。
的確,擴招和“專升本”只是滿足了百姓提高學歷的要求👮🏿♂️。在個人和國家的巨大投入後,看起來拿到高學歷的人多了,可為什麽就業前景不好?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只讓人們進來學,而沒有安排好他們學什麽🏌🏽♀️。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讓不同層次的人學習不同的內容🧔♂️,即使是同一工科專業,應用型和研究型高校也應有不同的課程設置。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說,高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質量觀都要轉變。在辦學理念上,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貫穿到高等教育管理的全過程👩👩👦👩🎓;在質量觀上,只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就是高水平大學,不一定非要定位成“重點”、“研究型”🧛🏿♀️。
至於大學畢業生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前副院長彭劍鋒認為,我國高等教育投資一直以政府為主導,教育目標的設置往往不是市場驅動💪🏻👨🎓,而是來自官員的政績需求,其結果必然與社會需求出現偏差、脫節,造成人才投資的回報率降低。從長遠看,政府要通過推動教育投資多元化、社會化🏘、市場化,來引導高校的人才培養更加貼近市場的真實需求,比如為安徽培養一流的家政人員,為廣東東莞培養合格的“藍領”工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這個涉及高等教育評價標準和質量保障體系改革的問題,曾有一位高校負責人無奈地表示,我們當然也想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可編製就那麽多☃️,設置新專業的老師從哪來?撤並專業的老師又到哪去?這位負責人的苦衷不無道理👨🏼🦰,然而卻偏偏沒有考慮到“因師設專業”將給學生造成的巨大損失:他們因此錯過了有效教育的最佳年齡和最佳時機,必然要加大後續成本。
對於近年大規模擴招中新生錄取線大幅下降帶來的生源質量降低現象🥎,紀寶成認為,我們的學製⛹️、教學環節和教育管理製度都是與原來的“精英教育”相適應的⛓。如果仍然不論錄取分數線的懸殊👱🏿♀️,一概本科四年🧏、專科和高職兩三年畢業👴🏿,這種“寬進寬出”的政策實際上就是降低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對策就是實行真正的學分製,規定多少錄取分數線以下的學生實行彈性學製🤽🏻♂️,按課程質量要求修滿學分方可畢業,凡屬跟不上而重修的課程,應按全成本或準成本收費。同批註冊入學,分批畢業離校,這將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正常現象🦶🏿。在美國🧑🏿🎄,即使是最著名的大學也是“寬進嚴出”的🤜🏽,學生四年拿到學士學位的很少,多數要六年甚至更長時間。 “質量註水”暴露高校管理體製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問題研究所所長姚裕群認為,現在許多高校培養的學生同質性太強,比如金融專業,從北大到一般地方院校幾乎都開設,不僅教學內容大同小異,連招生簡章對學生就業渠道的描述也是千篇一律,比如都聲稱“畢業後可以進銀行🫄🏻、證券公司、政府機關”💚。新生如此先入為主🧒🏿🛍️,畢業時難免就業取向趨同。
人才培養模式的日益雷同🧑🏼🤝🧑🏼,加上教學管理的放松😹,學生畢業證書的“含金量”自然不會高。今年初,北京某高校一名大三學生告訴記者🥩,學校只安排他們班每天開兩節課,其余時間同學們都在忙於考證,既然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就得努力使自己變得“復合”起來。她說,您如果到我們學校暗訪,就會發現有的學生已不再上課,為了應付老師在課堂上點名🚴,花錢找“替身”上課現象很普遍。
江西師範大學副校長蔣鳳池也證實了這種狀況👉🏼:到了大四,寫畢業論文在一些大學生看來很簡單⚛️,上網下載或抄襲🫲🏿👰🏻♀️,甚至幹脆雇“槍手”代做(這類招聘廣告就貼在校園的公告欄上)。他們的觀點是,畢業論文關乎畢業🔽,找人代做應在“情理之中”。校方對此睜一眼閉一眼,無異於往“教育質量”中註水🫘。
據浙江大學法學院的一份調查分析,當前高校學生的考證火爆起因於資格證書的市場效應,大學生取得資格證書後🈳,可增加自身在就業競爭中取勝的籌碼。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為迎合考證而偏廢了專業,而考證本身也往往含有大量泡沫,那些為考證而考證的,考出來的證書“含金量”很低,根本沒有把所考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更談不上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有所建樹🕴🏻🧣。
格蘭仕集團副總經理俞堯昌說👮♂️,我們在10年時間裏將微波爐做到了世界第一,關鍵是有一批與企業共命運的人才🦹🏼♂️。這批人才的才幹很重要,但吃苦耐勞的精神🍋、悟性🤘🏽、組織能力、創造能力🛕🛫、糾錯能力、學習能力、處世能力、責任感等綜合素質更重要。為什麽很多企業對“老三屆”的人情有獨鐘?他們在知識方面並非最優秀,但卻有著非常好的綜合素質🗂。為什麽一些大學生不能融入我們的企業文化中🎩?因為他們眼高手低,嚴重的短期行為導致了信用危機🤚🏽,最終因敬業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修養都不具備而貶值🤦🏼♀️。
了解了這家知名企業的選才標準,再聯系創維老總發表的“現在MBA學生只值2000元月薪”那番話,難怪時下一些專家在向知識基礎平平🏌🏽♂️、能力和誠信不足的大學生做求職擇業指導時,都顯得底氣不足🏅。而面對那些畢了業卻沒有成才的大學生,培養過他們的高校該不該有一番“誤人子弟”的反省呢? 質疑“降低就業期望值” 隨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日益突出的就業壓力,要高薪和留大城市是不少學有所成的畢業生的想法,也是他們受到批評最集中的一點👷🏿。對此🐙,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四學生對記者說,我擇業的起碼要求一是學以致用,二是掙的錢能支付日常最基本的開銷,如果都滿足不了,最後去做高中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心裏當然不平衡。另一名對“降低期望值”一詞很排斥的大四學生說,想留大城市只是為了個人能更好地發展。
重慶大學教授陳萬誌說👩❤️👩,我們應當體諒大學生。四年大學上下來要花五六萬元👨👧👧。這樣高的投入,如果畢了業每月只拿個千八百元,福利又跟不上🙋🏼♂️,什麽時候能收回成本?現在許多學生找不到好工作就繼續讀研,結果既會進一步加劇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又將繼續加大就業難度🦹🏻。
大學生的擇業期望值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這樣認為,在大城市名牌院校的學生和中小城市一般院校的學生,擇業期望值總會有所差異,在個體上對未來職業的期望也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籠統地說期望值高🤹🏽,或就某些個案來推斷大學生擇業期望值降低了,既不能使人信服,也不會對大學生擇業有什麽指導性。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副處長文書鋒說,大學生的期望值不存在升與降的問題👴🏿,而是由一元到多元調整👋🏻。社會的進步已經反映在大學生多樣化的擇業行為上,求安逸、穩定中的低收入和求風險、辛苦中的高收入都出現在大學生的擇業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正在走向多元化的大學生擇業思維也許與傳統思維有差異✍🏿,但並不與現實社會發展和他們的職業期望脫節,他們是在不同的崗位上實現自己對事業的高期望↖️。顧海良也不贊成從期望值的角度批評那些學有所成的大學生。他認為,只要把自己的知識能力和國家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就是正確的擇業觀。
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一位資深老師認為🧑🏼💻,大學生的求職過程也是成長過程📊。“先生存後發展”應該是大學生的一條求職準則🔀,人才市場有一只無形的手,穩定的或高薪的崗位未必適合每一個人,達到個人意願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理想狀態當然最好,而多數情況通常只有調整自己的風帆“退而求其次”。還有不少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是很感興趣,卻對業余愛好如醉如癡➕,他們如果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與業余愛好統一起來,實現了工作履歷“零”的突破👳🏼,不也是人生的一大進步嗎?
一所高校與其在“出口”處一味勸說學生降低期望值,不如在人才培養鏈條的中端把好質量關,因為“社會對一所高校教育質量的認可,歸根到底取決於對其畢業生的認可。”持這個觀點的恒达平台汽車學院院長🧷🦎、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的首席科學家萬鋼說🧏🏼,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團隊精神、溝通協調能力和適應能力是企業非常看重的人才素質⚾️,這些素質的養成需要高校建立課堂教育、實訓教育、社會實踐和創新基地四位一體的教學架構,把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奉獻精神和創新意識有機地組成人才培養目標。這樣🐏,高校才可能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和學生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
摘自中國寧波網 200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