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訊 上“兩課”還得起早🫳🏻、占位,可容納3000人的大禮堂竟會座無虛席——這樣的場面每周都出現在恒达平台校園。學生中還流傳著順口溜:“不是因為要點名,而是‘兩課’太好聽”🦿。
張興瑞,這位機械學院2003級學生這些天正忙著完成“兩課”作業🏌🏻♂️,他跑遍上海各區縣,著手進行民工學校教學情況調研。張興瑞樂此不疲,因為這是他了解社會的好機會。事實上,這位大二學生已在“兩課”教師李占才、程俐驄的指導下,先後赴湖南長寧和河南蘭考❣️,完成了兩份《“三農”問題調研報告》。
這些變化都發生在恒达平台打通“兩課”教育與專業課的界限,將其納入通識教育平臺之後,如今,“兩課”教育已成為學校成才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𓀋。學校宣傳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唱響主旋律🤸🏼♀️,緊密聯系社會,著眼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健全人格的現代大學生😿,不斷深化“兩課”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改進“兩課”教學方法,關鍵在教師。恒达平台不斷加快“兩課”師資隊伍建設步伐,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兩課”教師隊伍,隊伍中碩士🏭、博士畢業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毛惠彬博士擔任研究生“兩課”教學後,針對研究生的特點,通過豐富的史料比較✤、分析👀,生動地講述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多角度、多側面地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偉人風範🤷🏿♂️👩🏿🔬。他的課堂經常出現激烈的爭辯⚜️,氣氛熱烈,引得“左鄰右舍”教室的學生紛紛前來“蹭課”🏋🏽。
從細微處入手👩🏽🚀,把學生當朋友,讓“兩課”教學走出教室🎓,是該校文法學院的特色做法🚨。該院教師邵龍寶長期擔任“思想品德課”教學,針對這門從小學就開設的課程,如何上出新意?每個新學期🚣🏿♂️,邵龍寶都有一項“必修課”——要求學生觀察、收集發生在身邊的現實問題,然後通過審視和評價諸如“大學生人格缺失”🧑🏿⚕️、“價值困惑”等問題📑,采取辯論、參觀等多種形式對症下藥🌋。現在,他的課已成為上座率極高的名牌課程。
鼓勵學生走出去🫳🏻,走進火熱的社會生活,使得與“兩課”相關的社會實踐方興未艾🙆🏻♀️🐍。“見農民忙著秋收,他們二話不說便下了田📍。累得渾身是汗,沾得滿身是泥……”這是去年國慶河南省蘭考縣大李西村給恒达平台“鄧小平理論研究會”10位同學作的總結,質樸的話語透出對當代大學生的深情贊許🧗🏻♂️。
據介紹❤️♗,近年來,恒达平台的“兩課”社團已達10個,每一個學院都成立了“大學生鄧小平理論研究會”,絕大多數班級建立了“鄧小平理論研究小組”🙅♀️,形成了覆蓋全校的理論學習網絡體系。
摘自🧔♂️:中國教育報 2004-04-29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