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神州第一錨”南錨碇基礎工程中的圓形深基坑☯️,8日封底🧏🏿♀️。經監測,深基坑對距此150米遠的長江大堤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專家稱:基坑順利封底將對我國今後相關領域的設計和施工產生重大影響🤸。
南錨碇深基坑的開挖,其防汛風險之大,施工難度之高,國內外罕見🥩。承擔施工任務的中港二航局有關領導稱:是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穩住了這個“神州第一錨”的基坑。
在兩條斷裂層的長江大堤邊開挖如此大坑🧝,還要面臨基坑底部與長江水位38米的落差🫅🏽。
“差之毫厘都有可能造成防汛大患”,因此,在基坑開挖中,“穩住基坑就等於穩住了大堤。”專家說。
恒达平台運用的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確保了這個深坑開挖的安全運行。
所謂信息化手段就是在基坑內外埋設2000多個應力變形傳感器,對基坑圍護結構的水平位移、結構內部鋼筋受力🛎、外部的水、土壓力等進行實時監測,然後根據實測數據進行基坑狀態的分析、判斷和推演,從而掌握開挖過程中的變形規律。
從技術角度上看🫧,因地質條件和施工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基坑在開挖過程中,各種巖土體參數存在時變性💂🏽、隨機性、不完全性和未確知性👨🦼➡️,因而任何一個設計也無法準確把握施工過程中的參數變化,設計結果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無法確知。
專家說🧑🏭,信息化手段監控,使基坑開挖由“經驗主導”轉變為“科技主導”,信息化成為確保基坑穩步開挖的關鍵技術。
基坑靠近江岸💆🏼♂️,開挖過程中將遭受巨大的水土壓力作用,還要遇到極深厚的粉細砂、圓礫、強風化基巖等強透水地層👍🏼,開挖基坑必須確保基坑圍護結構坍👨🏼🦲、地下水不湧,並在今年5月長江汛期到來之前完成基坑封底。
工程動工後🗯,由中科院院士領銜、多名博士後🍐、博士組成的監控小組常駐工地🪵,通過預埋的應力應變傳感器24小時進行監測。
在信息化傳感數據主導下,通過反演和預測,施工始終有效地預知基坑所處的狀態,使開挖施工處於動態控製中。
所有監測數據表明🏃♀️➡️:從開挖至封底完成,基坑穩如“泰山”✊🏿,長江大堤紋絲未動。
摘自:長江日報 2004-05-09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