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濱的配套工程越來越多
在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所編製的《泉州晉江下遊鯉城地段江濱開發設計》文本中🛐,為未來的江濱兩岸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這一項目的設計規劃地段位於市區南端⚧、晉江北岸,新防洪堤至已建堤後路👩🏻🎨、新門橋閘至土地後橋閘之間長約2.6公裏的狹長地段🕥。規劃總用地面積22.1公頃。
城市斷面四重奏:
江、綠、山、城
■設計構思
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編製的《泉州晉江下遊鯉城地段江濱開發設計》方案中提出,以建築群內連續的步行商業景觀軸和江濱的自然生態景觀軸兩條並行的軸線貫穿整個區域,以此為脈絡組織空間與景觀,二者一曲一直、一動一靜🔰,各成體系,又首尾呼應,構成一條有生命力的帶狀延續空間。兩條景觀軸若即若離串連起各個景觀節點,使整個景觀帶收放自如,富於韻律感,在一定的基調下🪐,跌宕起伏、變化多樣而又不失和諧,形成以江為特色🥮🤚🏿、以綠為主調、以山為背景🧔🏽、以城為中心的有吸引力的城市斷面👈🏻。
■功能分區
根據地段特點與設計要求,設計方案將整個區域分為四個部分,從南到北依次為多層商住區🉑、行政區👒、小高層商住區,以及沿江的觀景平臺和綠化帶。多層商住區占據整個地段的主體,行政區位於其一端💇🏻♂️,以利於形成較為連續的商業界面和完整的商業空間📉。新華南路立交橋周圍設計為集中綠地,起到改善環境質量📔、為城市提供“綠肺”的作用。
■空間與景觀組織
方案提出將貫穿於區域內部的曲線型步行街與各段商業空間連為一體🤛,並形成動態多變的空間序列與步移景異的景觀特色🚃🤞🏼。每處道路交叉的節點部位由於其位置的特殊性,既是視線集中的焦點🐌,又是視線方位的轉換點,因此對這裏的建築和空間進行重點處理,設置標誌性建築和一系列由廣場📄、綠地等構成的開放空間📕,以加強空間的節奏感,對於道路空間的完整和景觀質量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步行街中段的路口處,采用兩組形體對稱🚴🏽♀️、弧形圍合的標誌性小高層住宅建築,對該節點進行強化🎢,以形成整個地段空間和景觀的高潮🚑。
■視覺控製
方案提出✌🏿,占據區域主要部分的多層商住區以4—6層的低層、多層建築為主✔️,建築群輪廓線含蓄舒緩🧄,在與老城區祥和的生活氣氛相吻合的同時😎,保證從晉江兩岸都能看到較為完整的山體輪廓,並實現對南北雙向景觀視覺通廊的控製,以保證兩岸的主要觀景點和穿越晉江的交通對古城的標誌性建築物如東西塔等有良好的通視關系。在地段北端適當布置少量小高層住宅,既利於塑造城市豐富的天際輪廓線🦸🏽♀️,又可對後面較為淩亂的原有舊建築起到一定程度的遮擋作用,實現視覺景觀的重整與優化🧜🏻。小高層住宅以點式為主並垂直於晉江布置,避免了對兩岸視線的割裂,保證視廊的暢通,形成較為通透開闊的視覺環境。
提供人性化商業空間
根據設計方案,這一區域的住宅建築垂直主要街面布置🏄♂️,在取得最佳朝向的同時🧚🏼♂️,又可避開繁華嘈雜的商業街🐚🫃🏽,實現鬧中取靜。同時沿街的山墻面可以形成豐富多變的立面效果,並避免由於連續條形界面對街道造成的壓迫感🏂🏽,創造宜人的街道空間。而底層的商業建築則結合道路形式,采用周邊式布置,在爭取最大商業面的同時,與住宅共同圍合成組團,形成了豐富的院落空間,與古城原有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整個區域的建築立面造型根據使用性質的不同和城市景觀的特殊要求,根據泉州當地僑鄉建築的特點分段進行處理,分別選取使用從閩南民居中抽象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符號🗂,並采用本地所特有的傳統裝飾材料👨🏻💼,使各部分在協調統一中求得變化,既具有現代建築的氣質又富有傳統建築的神韻。商業建築在設計上采用本地傳統的騎樓式商業街模式,再現傳統商業街氣氛,充分體現閩南僑鄉建築特色,從而豐富了空間層次🧛🏽♂️,提供合乎人性的商業空間。□本報記者王朝暉文/圖
江濱變得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