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堪稱溫暖現實主義的傳記片佳作,改編自自傳體同名暢銷小說。作者詹姆斯·鮑文從小父母離異,因時常搬家轉學遭受欺淩,加之患有疾病,無法融入父親新家,他選擇露宿街頭,長達10年,染上了毒癮。2007年春天,他在家戒毒,遇到了流浪貓鮑勃,就帶它上街頭彈唱賣藝,觀者如堵,他大受鼓舞,戒掉毒癮重獲新生(在電影中甚至收獲了愛情)。蚌病成珠,否極泰來,詹姆斯將他與鮑勃的經歷寫成小說出版,一時洛陽紙貴,被譯30多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千萬冊。

以人與動物建立親情類故事片,最著名的當屬《忠犬八公》,此外還有《戰馬》《101斑點狗》《導盲犬小Q》《狐狸與我》等,豆瓣評分無一不是8.0以上,《忠犬八公》甚至高達9.0。國產片也有名騷一時的《忠愛無言》,高位截癱老人和“二貨”狗相濡以沫,自食其力的劇情,比之《忠犬八公》投桃報李,逝後苦等的故事更豐厚,更富戲劇性。《流浪貓鮑勃》與《忠愛無言》故事構架相似,都是講弱勢群體與動物的互救和浴火重生,而流浪貓和社會棄兒相互救贖的故事,最易引發當下觀眾的憐憫鐘愛和敬意。本片在選材和劇情上有四大賣點,一是癮君子回歸社會的勵誌主題,在戒毒形勢嚴峻的當下具有話題性;二是靈性萌貓的“天然呆”表情和人貓擊掌互動,在銀屏內外都很吸睛;三是萌貓做紅娘的浪漫愛情奇遇,具有都市童話的魅力,令“寵物控人士”生無限遐想;四是流浪歌手故事自帶音樂片的魅力,幾段吉他彈唱切題地表達了人物的不堪處境和內心煎熬,令人潸然淚落。
本片闡述的“人先自救而後天救之”的勵誌主題,放之四海而皆準。錢鐘書說:“東學西學,道術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中西文化中救贖之道的共通性,就是都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老子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為《周易》寫《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如果僅僅只是被動地等待救贖,老天也無法援手。
本片故事中規中矩,單線敘事結構使用了高妙地情感累積的技巧:首先隱去可憐人詹姆斯沾染毒品的可鄙之處,渲染他被親人厭棄的“撲街”遭遇,引起觀眾的唏噓同情;其次加大詹姆斯窮猿投林,為了自救而做的戒毒努力,展現他“向陽”的一面,獲得觀眾的認同;再次,表現詹姆斯對流浪貓和毒癮同伴的不忍之心,得到觀眾的尊敬;最後,展示詹姆斯的音樂才華和可愛之處,引起觀眾欽佩和喜歡。最終一個勵誌而暖心的故事架構就建立了,落魄的詹姆斯也蟬蛻龍變為觀眾的至親至愛。影片中亮眼的明星貓“鮑勃”,幾乎與宮崎駿“吉蔔力”的作品如《貓的報恩》《魔女宅急便》《側耳傾聽》《龍貓》《百變狸貓》中的妖貓、黑貓、白貓、龍貓、狸貓等“並肩比萌”而不遜色。鏡頭常以貓的視覺來觀察人類世界,給觀眾以化身為“貓”的奇異感受,既有陌生感又出新意。
本片的小瑕疵,是片名中譯欠妥。A Street Cat Named Bob港譯《街角遇見貓》,臺譯《遇見街貓BOB》,皆好過內地的直譯名《流浪貓鮑勃》。因為港臺譯名隱在地顯示了男主的存在,並且強調了主從和互動關系,而《流浪貓鮑勃》譯名反賓為主,似有隱喻,但還是強調突出了“鮑勃”,給人以動物為絕對主角的錯覺,有點跑題。
原文鏈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45297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