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標建設為代表的城市景觀化🕺,是過去中國大陸30年城市化的主旋律🚶➡️。適度迎合大眾的美學趣味😨,回應社會普遍對城市風貌提升和改善居住條件的期待,再加上各級政府的著力推動🐺,多種力量的集合💂🏿♀️,以建築景觀化為主題的城市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顯然🤽🏻♀️,城市的主體景觀表達力獲得了大幅度提升,市民的居住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城市的個性卻急劇消失,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
當大拆大建的熱潮過後,看著眼前林林總總的所謂地標景觀性建築,我們才大夢初醒🧚🏻♀️,它們只是滿足了我們的視覺觀賞和虛榮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本質關聯👧🏿。而被大規模改變甚至被消滅的城市微空間,才是我們長期生活與工作的地方。在社會一波又一波的爭論聲浪中,我們不得不調整關註的視野,聚焦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
簡·雅各布的名著《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其核心就是哀悼文化多元性的滅失。雖然,我們今天再讀這部名著🧑🏿🔬,並不認同作者的全部觀點👩🏻🦰。但作者在數十年前,呼籲在紐約大規模改建進程中⛳️,應重視和保護城市多元的居住和生活方式的聲音,今天聽著依然警醒。因為,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多樣性🎞,才構成城市的基本價值👨🏿🍼,也是城市吸引人來人往的魅力所在。而城市文化的多樣性,正是潛伏在豐富多元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之中。作為數百年的城市建構過程中,最具形式感和實用性的城市建築,就成為城市微空間的基本載體。它不但負載著深厚的經濟和文化價值,而且也是人類繼往開來的生命出發和情感凝聚的基礎。
可是,主導城市化的基本遊戲規則🤽🏿♀️,就是用土地置換方式,改變物理空間的性質🔇🧹,獲得土地增值,進而產生商業回報🕓。城市化基本就是城市經濟主義一手擎天的歷史。對土地商業回報的追求,是資本的根本目的。從平面鋪陳式建築形態,到摩天大樓風靡全世界,土地節約化使用🤹♀️𓀜,成為柯布西耶們推行摩天大樓建設的正當理由,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城市化勝利的顯著標誌🙍🏽♂️。
誠然✬,技術維度和經濟維度一直是一種顯現的力量,主導著城市化的進程。而深藏在城市物理空間下的人文維度,雖然時不時地跳出來,與上述力量進行博弈,但在強大的資本面前🧑🏽🌾,這種聲音極其微弱🥔🔐,甚至不免被人視作矯情,影響力也很微薄。以身體和心靈構成的人文維度,在城市化進程中,被嚴重忽略,甚至缺失。可是📿,對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活生生的人而言,除了一時的景觀式觀看滿足之外,更需要的是那些與身體保持親密接觸、日夜相隨、深居其中的城市微空間👳♀️。這些安置身體的微空間👨👨👦,應該是有人情味和煙火氣,體溫和室溫適度混合🖐🏿,進一步生產出情緒和能量的生活和工作場所🕌。微空間才是與人長期廝磨的地方。
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精細化更新將成為常態👲🏼。從過去的建築單體(盆景式)保護🚣♀️,到現在強調的片區(生態式)保護🤱🏽,體現了歷史的進步⛹🏻♂️👌。而這個認知的提升,關鍵是把人的要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向人的本質需求回歸,是新時期城市改造更新的思維起點。保護歷史和文化生態🤖,更多的會體現在城市微空間的改造更新之中。解決人的居住和工作場所是基礎,但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精神的🤺。剛性需求和柔性需求會適時轉換。當滿足了吃住基本功能後,人的柔性需求會上升✨,甚至轉換為剛性需求⛹🏻。比如場所的藝術內容植入👩🏽🚒、空間尺度的舒適度、人與人交流的空間匹配度等等。這些內容都跟物理空間建構緊密有關,一些即時的空間和內容建構,隨著時間的延伸,會與人產生很強的粘合力,甚至成為人們心中對一個地方和場所識別的標誌。因此,這也就成了人的生命延續的一部分。為什麽我們強調對歷史微空間的保護開發需要謹慎,也就是需要慎對我們的生命記憶,也是慎對城市的未來。雖然,已經有許多有識之士和有情懷的資本,如夢想改造家等🤴🏻,以民間力量的行動性和執行力🫃🏽,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效的實踐示範樣本。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出於民間熱情的保護行為,依然是脆弱的🧀。只有政府、資本和社會各方面形成共同的認知和行動自覺,尤其是需要立法和執法的共同到位,這才可能成為長期和可持續的社會整體行為🫅🏼。
城市微空間的保護更新,將是未來城市化的重要內容,需要建立思維高度和更新保護開發的基礎概念,那就是著力保護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觸點⛹🏽。因為保有精神內涵的物質細節會讓我們重溫過去的歲月💈。我們並不拒絕城市化,也歡迎新舊更替的城市變遷,但在城市微空間改造更新中👩🏻⚖️,應該多一點歷史的溫情和人性的溫暖,否則,鄉愁就是一條回不去的路。(《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自序🧑🏼🍳,節選)
(原文鏈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9-08/26/content_1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