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中文教育市場價值逐漸凸顯,越來越多的民間企業開始參與到國際中文教育市場中來,發展模式也各有特點,呈快速增長趨勢。很多企業通過自身技術優勢,逐漸在國際中文教育工作中嶄露頭角,與高校的合作也越來越密切,已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一支生力軍,但也需要破解一些關鍵性的難題。
盡快建立國際中文教育大數據分析國際中心。兵馬未動,數據先行。數據就是說服力,也是生產力,有了數據分析為依托,就會實現資源精準投放,減少浪費,從而提升生產力。中國可以主導建立國際中文教育大數據分析國際中心,搜集全球國際中文教育及相關數據,統一進行分析研究,進而以分析成果指導相關企業和大學中文教育機構,從而建成一個適合各國中文教育的數據支撐系統,使學習中文更加高效,並提高世界支持中文教育的積極性。
國際中文教育走入市場,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不過,中文是中國人的母語,絕不能出現被別人控製的局面。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中國政府要明確中國企業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問題,使民企更方便去融資,吸納更多的資本,以民間應對民間,也便於化解海外中文教育面臨的各種主觀故意攻擊,營造更有利的中文國際化環境。
加快技術賦能國際中文教育。目前已經有70多個國家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不過,中文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匹配,需要盡快得到提升。
技術就是生產力,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技術引領世界潮流,一些中文公司已經以AI語伴進行中文教學。AI技術對搜集整理國際中文教育數據也很有價值,我們未來要充分運用技術賦能優勢,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掌握國內外的國際中文教育大數據,通過數據分析進行定量定點研究和推動,掌握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主動權和先發優勢。
國際中文教育教材要真正落地。從教材使用情況看,目前國際中文教育普遍存在一本、一套或幾套教材包打天下的現象,而且國內國外同步使用。國內外中文學習者的環境差異大,同一本教材國內外適應性不一致;即使在海外,各國學習者所處環境和語言能力也各不相同。要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根據數據分析,據實選擇或編寫教材。著眼實用,我們要面對不同基礎、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宗教和方言的人群,不斷根據數據進行篩選分析,在用中改,在改中用,最終由從教者編寫自己要用的教材,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一種傳統,最終實現誰用誰編,誰編誰用,可以共享,但不搞統一化、標準化、模式化。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27/WS676e069ca310b59111dab1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