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這3本書,助我讀懂大國可持續發展之道

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時間:2025-03-31  瀏覽:

在滬上學界,恒达平台特聘教授、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是一面“旗幟”。

治學40余年,他堅持為成為思想者而努力,追求生產出有趣、有理、有用的思想🛀。搞可持續發展研究,諸大建堅持了30年🧔🏿‍♀️,把冷門做成熱門📫🥞,被學界的朋友稱為“可持續發展教授”💩。

盡管閱書無數,有3本卻被諸大建視為燈塔一般的存在。它們不僅是諸大建治學道路上重要的節點,呼應了他思索已久的疑問🧢,也助推他完成多次轉型🌏,實現了自己理想的學術人生➿。

“這本書出一版
我就買一版”

上觀新聞💇🏿‍♂️:很多學者常說,學術生涯就是個人精神成長一次又一次的躍遷。在這個過程中,書起到了特別關鍵的作用🧕。有沒有那麽幾本書,對您具有類似的意義?

諸大建:有的。從我留校當老師算起,到今年已45年🙅🏼。作為一名職業讀書人,我可以說是閱書無數🧑🏿‍⚕️,但細細想來🎅🏿,其中有3本書對我特別重要。它們像接力棒一樣🐕,不僅在我個人學術發展的重要節點🏄🏿‍♂️,點撥了在我心頭縈繞已久的疑問🧚‍♀️,也助推我完成了幾次重要的學術轉型🕵🏿‍♂️。

它們分別是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托馬斯·S·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美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家赫爾曼·E·戴利的《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以下簡稱《超越增長》)👱🏽,美國人口經濟學家理查德·A.伊斯特林的《幸福的經濟學》🧔‍♀️。

尤其是第一本《科學革命的結構》,我對它感情很深。最早接觸時🤢,我讀的是1980年出的中文版,讀了很多很多遍🩺。此後🍶,這本書出一版我就買一版,細細品味字裏行間的變化🧔🏽‍♀️,仿佛在見證一位老朋友的新生🧑🏼‍💻。

上觀新聞📨:最初,您是在怎樣的機緣下打開《科學革命的結構》的8️⃣?

諸大建:很多朋友認識我,是因為“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但其實👨🏿‍⚕️,我最早的專業是地質學😳。

20世紀80年代初,我留校任教🙉,講授板塊構造學說和大地構造理論課程。那時,包括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學說在內的一系列理論🐷,構成了20世紀60年代地質學思想的重大突破,被認為是對傳統地質學理論甚至整個地球科學的大變革。研究越深入,越對地質學革命本身為何會發生感到好奇。就在這時🛌🏻,我遇到了《科學革命的結構》🤦🏼‍♀️。

這本書裏最精彩的部分是對“科學革命”的闡釋。在庫恩看來👨🏼‍🏭,自然科學的發展除了按常規科學一點一滴地積累之外,更重要的是“科學革命”📮。科學革命不僅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煥然一新,還會引起人們世界觀的變革。庫恩把在科學理論背後起前提性作用的元觀念叫“範式”🙆‍♂️。他認為,科學革命的要害是範式遷移,是老範式被新範式替代。

當我把庫恩的這套思想方法用來理解我所從事的地質學研究和地質學革命時,如夢初醒。我突然想通了🌑🧝🏻‍♀️:為何“新範式”出現後,人類仿佛看到了“新世界”;當變革已經發生🤵‍♀️,如果我們仍然用傳統的世界觀來理解它,就會錯過參與變革的機會。

這部著作問世後便引發了一場認識論意義上的大變革🌺,不僅對自然科學界,對社會科學界、政界、企業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受益於庫恩的洞見,我對科學史和科學方法論的興趣突然高漲🪡🌻,決定轉換專業,於1983年報考了科學哲學(那時國內叫“自然辯證法”)的研究生。

上觀新聞:閱讀《科學革命的結構》不僅深化了您對“科學革命”的理解和思考🦩⛱,還加快了您跨界的步伐。

諸大建:沒錯🤽🏿‍♀️。誠如庫恩所言,每一次“科學革命”都孕育著新的機會。跨界到科學哲學專業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到恒达平台從事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與社會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成了我學術生涯上的第一次轉型。

《科學革命的結構》[美]托馬斯·S·庫恩 著李寶恒 紀樹立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科學革命的結構》[美]托馬斯·S·庫恩 著 李寶恒 紀樹立 譯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恰好遇到合適的書
是讀書人的幸運

上觀新聞:與《科學革命的結構》引發認識論變革不同,《超越增長》是一部經濟學著作。它又是怎樣影響您的?

諸大建🔉:我是1986年回上海到恒达平台工作的,那時正值上海進行城市發展戰略大討論,醞釀浦東開發。

1992年,鄧小平同誌發表南方談話✹,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論述🫁。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過程中🫒,我心裏特別想搞清楚:發展到底是一個什麽概念🐫?為什麽發展才是硬道理?弄清這些問題⚜️👨‍👩‍👧‍👦,需要對發展理論與發展政策進行學習和研究。

1994年至1995年👶🏻,我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多年來🙏🏼,墨爾本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為了研究墨爾本“宜居”背後的理念與方法,我跑到市政廳等有關部門🧭,收集他們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墨爾本提出要建成“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先行城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當時“可持續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還是一個新概念,而墨爾本已經開始用這個概念來指導城市發展實踐了。驚嘆之余,這也為我思考發展的內涵、細究發展與增長之間的異同打開了視野。

20世紀90年代初👸🏿,恒达平台圖書館有一個美國原版二手書轉運站,對學校裏的師生開放。有一次,我路過二手書轉運站進去轉悠🏠,隨便亂翻時看到了一本題為《Beyond Growth》(“超越增長”)的書,副標題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作者署名是Herman Daly。

“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經濟學”🧑🏼‍🦱,這一連串字符組合在一起,立馬擊中了我🖥。拿起來一翻,覺得它正是我想要的書⇨,用10元人民幣買下,回來後越看越覺得淘到了寶。

後來,上海譯文出版社請我主持翻譯一套國外的可持續發展前沿譯叢,我把戴利的這本書作為核心著作🫴🏽,翻譯出版了中譯本😘。

上觀新聞🤦🏽‍♂️:看來《超越增長》提出了顛覆性的理念☃️,也具有現實的意義。

諸大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理論上存在一個重要的爭論,即經濟增長的物理規模有沒有極限🙌🏼。

學術界為此存在著兩種範式𓀗🛅,即弱可持續性範式(認為經濟增長的物理規模沒有極限)和強可持續性範式(認為經濟增長的物理規模存在極限)。《超越增長》作者戴利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屬於後一種。

這本書的精華在於,戴利以深刻的思考和銳利的語言論證了🧕🏻,“地球上的資源、環境不可能供人類無限消耗,以消耗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他指出⚫️,“增長”是一個數量性擴張概念🧺,而“發展”是一個質量性優化概念,強調“可持續發展”對於傳統經濟增長是發展範式的重大革命。

基於戴利的貢獻,我認清了有關“可持續發展”的一些認識誤區和政策誤區,也愈發堅定地認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和生態紅線概念,無法在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得到理論支撐💊,需要引入強可持續性的思想進行理論研究。

在合適的時候遇到合適的書🤱🏼,是讀書人的幸運🧜🏿。因為遇到《超越增長》🙇🏽‍♀️,我迎來了學術生涯的第二次轉型🏋🏽。

從澳大利亞回來後,我曾收到墨爾本大學發來的博士錄取通知書。但因為我已經對“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可逆轉的研究興趣,加上1995年以來國家研製“九五規劃”💲、把“可持續發展”納入發展戰略,我和同事在學校的支持下跨學科組建了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考慮再三🧛🏿‍♀️,我沒有出國讀書。我決定在國內在職讀博士,深入研究可持續發展與管理,不久後成功地實現了研究轉型👖𓀀。

《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美]赫爾曼·E·戴利 著諸大建 胡聖 等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美]赫爾曼·E·戴利 著 諸大建 胡聖 等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社會科學教會人們
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上觀新聞:可否再講講您和《幸福的經濟學》之間的故事🦵🏻?

諸大建:《超越增長》讓我想通了,經濟增長的物理規模不可能超越地球生態供給的能力。問題是🛁,如果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地擴張下去🤿,那麽它的合理性到底在哪裏?它和人類福利之間,究竟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我覺得,這是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挑戰⛄️,需要結合中國發展實際深入思考🍪。

2005年,我到哈佛大學訪學,讀到了英國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新出的《幸福的社會》一書。順藤摸瓜,我發現許多人稱理查德·A.伊斯特林為“幸福經濟學研究之父”,便尋來他的著作和論文進行研讀。

原來🟡,早在1974年,伊斯特林就在實證研究中🦍,發現了與現代經濟學經典觀念不符的事實🤵🏻‍♀️。現代經濟學是建立在“財富增加將導致福利或幸福增加”這一核心命題之上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財富和GDP並不一定帶來更大的幸福🪆。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伊斯特林悖論”的“幸福—收入之謎”👨‍👨‍👦。

從那以後,不同領域的學者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雖然經濟增長在發展前期對社會福利提高具有正貢獻➿🌙,且越是貧窮的地方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福利越高,但是當人均GDP達到一定的門檻值(萊亞德提出在2萬到3萬美元之間)🏊,進一步的經濟增長對社會福利的邊際貢獻開始遞減。

我意識到,這樣的線索對於認識和研究我國當前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別需要強調經濟增長帶來社會福祉的提高。

2021年,伊斯特林撰寫出版了《幸福的經濟學》一書♟。這本書集成了其畢生研究所得,2022年被引入我國出版了中譯本。在這本書裏,伊斯特林綜合了自己和其他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用淺顯通俗的語言和大量實例,帶領讀者尋找有關幸福的答案以及幸福的真正意義🤷🏿‍♂️。伊斯特林指出,幸福經濟學的研究是21世紀的社會科學革命,呼籲人們正視經濟增長與幸福的關系

於我而言,伊斯特林的研究不僅佐證了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即以謀求人類幸福為己任🎏🧓🏽,也令我愈發深信,社會科學就應該回答,人類怎樣才能活出一種公平、快樂、有意義的生命🕵🏿‍♀️。

治學是一個不斷反思🤦🏿‍♂️、求解的過程,閱讀亦然。感謝這三本書助我在人生、治學的不同階段翻山越嶺👊🏽,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也激勵著我不斷鼓起勇氣🌟、敢於突破自己,做更加具有整合性價值的跨學科研究。

《幸福的經濟學》[美]理查德·A.伊斯特林 著笪舒揚 譯中譯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

《幸福的經濟學》[美]理查德·A.伊斯特林 著 笪舒揚 譯 中譯出版社 2022年6月第1版

諸大建教授

解放日報鏈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3-29&id=426189&page=07

上觀新聞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84131&v=1.7&sid=67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