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創新和語言
--- 外語與漢字,思維與表達
• 信息交流:從語言到文字
動物用多種方式交流信息,唯獨人類發展了語言、產生了思維能力。當今世界五千多種語言以歐亞語系占壓倒優勢,但是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卻是漢語。
• 世界通用語和漢字文化圈
通用語是主流文化的載體,二戰後英語演變為當前的世界通用語。漢語曾是東亞的通用語,方塊字是連結眾多種族和各地方言的紐帶,漢文化是和歐洲、而不是某國相對應的文化融合體。
• 語言障礙及其克服途徑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間的鴻溝,使得中文翻譯西方文字格外困難。廢除漢字的呼聲曾幾度高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漢字的使用開拓了新的前景。語言的地位隨政治、經濟而演變,漢字的前途將取決於在華夏振興的前景。
• 智力產品交換與語言表達
與物質生產不同,智力產品交換的效率極低,因此語言的選擇、表達的方式特別重要。比如套話盛行是科學創新的障礙;而科技用英語、文化用漢語的“印度化”,將是腰斬漢文化創新能力的大敵。
• 提高漢語“幣值”、發展雙語能力
文化多樣性是學術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學術界應當發揚雙語教育的潛在優勢,構建漢語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以當代科學豐富華夏文化,為振興華夏的軟實力而奮鬥。
參考文獻:
汪品先,2015. 漢語被擠出科學, 還是科學融入漢語? 載2015.2.27.文匯報
汪品先,2014.如何重建創新的文化自信.載2014.10.15.文匯報
媒體報道:
恒达平台:汪品先院士與青年學子交流“創新和語言”
第六講課程,學子上課心得摘登:
社會科學試驗班(管理學類)徐雪雁:一直以來我都挺困惑人類可以如此有創造性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創造來源於靈感,但靈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這需要知識的積累。汪院士提到了人可以不通過基因而是通過語言通過學習去獲取難以想像的知識。這句話恰好打通了我困惑的關節。語言可以說是打開人類思維大門的鑰匙,通過語言我們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產生更多的交互,碰撞產生知識,而這樣的知識遠遠比隨基因遺傳下來的的本能要多得多。對人類而言,語言的誕生帶來了很多抽象概念的產生,而這些概念最終成為了人類區別其他生物的分水嶺。
再進一步看語言和文字。有意思的是,雖然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但它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審美易用出發,語言文字不斷變化。今天的我們能穿越到唐宋,我想最大的難題可能就是要語言關。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語言文字的變化也是愈發迅速,而這種快速變遷對中國的語言文字來時是一個機遇期。過去的一兩百年裏,西方尤其是英美在科技上的卓越成就使得其對應的語言文字稱為越來越多科學信息的承載體,而路徑依賴性則會使這樣的情況愈發明顯。對於中國來講,強行將我們的表意文字改為表音文字是不現實的。在這個問題上,最優解可能就是汪院士指出的提升我們文字語言中的科技含量,而不只是將其作為藝術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