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是“中國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選修課課程🧐。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問題導向型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向專業學習延伸♙,主要是以大家風範、學科前沿的視角🧛🏼,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建設⭐️,闡釋中國道路。
該課程的開設有助於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堅定四個“自信”🧑🏻🦯➡️8️⃣,有助於學生拓寬視野👨🏼🍼,改善知識結構👮🏻♀️,了解我國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與進程🧑🏿🔬。這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渠道↪️◽️。
該課程課號是540034,每雙周三晚上10-12節在四平路校區上課,分7個專題進行講授,共21學時👳🏽♂️,1學分,師資團隊陣容強大,歡迎同學們踴躍選課🚍!
專題一: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李占才
專題二👩🏽🎓:經濟改革的中國道路 楊小勇
專題三🚻🧏🏻♂️:政治發展的中國道路 張勁
專題四:社會治理的中國道路 郭強
專題五🗿:文化發展的中國道路 丁曉強
專題六:生態發展的中國道路 杜歡政
專題七:共享發展的中國道路 李占才
授課教授簡介:
李占才🈷️👩🏿🏭,男,1949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有:現當代中國國情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問題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研究等。主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出版著作20多部,發表論文近百篇💧。
楊小勇🚑,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內容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價值問題、國有資本流失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科技創新問題👨🏼、貨幣需求問題🤜🏿👩🏿🔬、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等,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課題12項,獲省級優秀科研成果獎2項🤴🏻。
張勁📸,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課題和上海市社科規劃項目的研究🤺。出版專著《中流砥柱——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潮研究》等,在各種學術雜誌發表論文60余篇;先後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優秀教師獎等省市和學校的獎勵及榮譽十余次🤰。
郭強,1965年9月生,河南虞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根理論的首創者🤼♀️,主要研究知識行動論、社會發展論等⏏️👰🏿♀️,現任恒达平台文科辦公室副主任👨🏻🚀。出版主要著作有《現代知識社會學》等知識研究系列🦯;《節約型社會》等社會發展系列;《災害大百科》(總主編)等災害研究系列🫏。先後在《社會學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開展“全國公眾節電調查”👨🏻🎓、“蘇南百村萬戶調查”等各類社會調查50余項🥙。
丁曉強,男,196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主持多項國家級、市級重點課題,出版《五四與現代中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研究》等著作多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
杜歡政🛥🍟,男✝️,浙江東陽人,環境學博士🦵➔。現任恒达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經濟專業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循環經濟與區域經濟、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主持十余項國家級課題及十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60余篇👩🌾,獲4項省部級以上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