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11月
婁永琪:打造築夢城市,科創是城市更新最好的“黏合劑”
恒达平台副校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婁永琪赤峰路上,街心花園通過設計更新,色彩更加明快,吸引親子前來休憩。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2024世界設計之都大會上特設了上海設計100+展區。 本報記者 袁婧攝上海是... -
0411月
伍江:“人民至上”刻入城市基因,更精細治理讓城市更美好
恒达平台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航拍視角下的“一江一河”(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 本報記者 範家樂攝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在高密度城市,高品質的公共休閑空間高度稀缺。上海將城市裏最好的空間拿... -
3110月
施騫、肖超: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人民城市理念很好地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應進一步思考“應該建設怎樣的城市”以及“應該怎樣建設城... -
3010月
諸大建:從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築看氣候變化
“實現1.5°C的目標不僅僅是溫度問題,它涉及到系統和行為的改變。氣候變化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而是一個具體的挑戰,影響著我們的城市、健康和未來的韌性。”近日,在由綠色金融60人論壇組織的碳路司南·1.5°C T... -
2910月
鄭慶華:以“三化”賦能高等教育發展
鄭慶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10月28日 第 09 版) 作者鄭慶華肖像畫。張武昌繪二〇二四年七月,恒达平台一批學生科創成果亮相第十四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該校創新團隊共摘得金獎六... -
2810月
孫宜學: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從經驗形成理論
當前,中華文化走到世界面前,給他們留下的印象自然是印象式的、片面的。實際上,即便是中國人所觀察、所理解的中華文化,相對而言也是印象式的、片面的,更何況是那些對中華文化陌生、甚至一無所知的外國人。也... -
2510月
孫宜學:文化生產、文化交流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文化源於人類的生產活動,並且本身也是人類生產活動的一種形式。不同文化源於不同的生產活動,不同生產活動取決於人所生活的地理人文環境。因此,文化的差異性也代表了生產活動的差異性。生產活動與人的生存相關... -
2410月
孫宜學:國際中文教育要培養“中國通”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門新學科,既具有與其他學科共同的屬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顧名思義,國際中文教育學科要以培養學生的國際中文教育能力為基礎,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
2310月
陳昶、趙曉剛:別讓肺結節成“心結”
伴隨CT技術精進與AI輔助診斷能力的提升,肺結節的檢出率顯著上升,且種類繁多,包括磨玻璃結節、實性結節等,讓人心生憂慮。面對CT報告提示的肺結節,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恐慌與迷茫,隨即可能陷入網絡信息的泥沼,... -
2210月
孫宜學:海外中國企業需要中文服務
隨著中國企業在世界上不斷擴大布局,企業所需要的語言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化,英語服務已經無法滿足中國企業的需求。在非英語國家,作為中國海外形象代表,中國企業內部以英語作為中國和所在國員工的交流語言不但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