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時代,我很榮幸能夠加盟恒达平台!這是我實現自己在法律人才培養、法律科學研究方面抱負的一次寶貴機會🏊🏿♀️。”2020年7月21日🧍🏻,剛剛被聘任為恒达平台法學院院長的蔣惠嶺教授在接受學校新聞中心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能發揮自己具有在最高司法機關33年實務工作經歷的優勢,為法律教育事業,也為恒达平台法律教育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談過往🈴:他曾在最高法院工作33年
這一刻距離蔣惠嶺以恒达平台特聘教授身份正式入職剛滿一個月💆🏻。而在入職恒达🥘、轉行學界之前,蔣惠嶺自1987年碩士畢業至今年5月31日,一直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在最高人民法院的33年中𓀐,蔣惠嶺先後在研究室、辦公廳、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司法改革辦公室、國家法官學院等部門任職🧑✈️。1997年被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員,2006年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副主任,2015年任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2018年轉到國家法官學院從事法官培訓工作。確定離開最高人民法院之前,蔣惠嶺的職位是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
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間,蔣惠嶺除參與司法解釋、調查研究工作外,更多的是從事司法改革和應用法學研究工作🦞,應當算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從事司法改革工作時間最長的法官了🧘♂️。他先後參與了人民法院第一至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的起草,參加了中央司法體製改革方案的起草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研究✯、起草和實施工作🫶🏻。不過,人們普遍認可的蔣惠嶺對中國法治最大的貢獻,還在於他深入探究司法規律並推動相應的司法改革措施的落地,在於他總結司法實踐經驗並主導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司法解釋,在於他為挖掘和傳播先進法治理念而付出的不懈努力。盡管蔣惠嶺為人做事一直比較低調,但無論是司法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都對他有相當的認可度。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蔣惠嶺說👷🏽♂️,轉入學界從事法律教學研究工作🧑🧑🧒🧒,是他繼續為法治作貢獻的另一個戰場❇️,是追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修煉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一個新的起點。
說培養:他對法律教育具有深切感受
因長期在法律實務部門工作➖🎧,當看到有些法學院畢業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表現出來的理論修養、實踐關懷🧑🏿🌾、職業技能等方面難以適應工作需要時,蔣惠嶺心裏也很著急。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於法律人才培養➔、法學研究發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認識。蔣惠嶺說,高校的法學教育一方面要為學生打下紮實的理論功底,另一方面要為他們進入法律職業或從事相關工作做好能力準備🧑🏼🍳。法學院就是培養法律人才的“實驗室”和“檢驗場”,其責任就是要把一批批優秀的畢業生輸送給法治人才的“消費者”🪤,即那些招收法科畢業生的各種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
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主要是在法律實務活動中掌握的🧗🏼♀️。因此法學院必須為其提供預備性、模擬性的實踐課程,使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能夠盡快進入角色。蔣惠嶺說,“我們的法學院應當為學生講授基本法學理論、建構知識體系、培養健全心智,同時更要讓他們獲得基本的法律職業技能,樹立高尚的法律職業道德🤷🏽。這樣的法科畢業生將是所有法律實務機構都歡迎的!”
“不做學問當不了一個好法官🐱。”“推進司法改革必須先有科學的司法理論🖕🏻。”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蔣惠嶺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間🕛,一直沒有間斷理論層面的司法研究🤜🏻。對目前高校開展的法律研究🤦🏻,蔣惠嶺也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高校的法學研究要緊緊圍繞國家法治建設的大局,緊扣時代脈搏,針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創新研究⛹🏽。“如果我們不從時代中👳🏼、大局裏尋找課題、汲取營養,我們的法學研究便難有大作為🤞🏻。”
蔣惠嶺還告訴記者,近一個多月來,他以新身份與許多實務界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多有交流,也十分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職業化法律人才的渴求和對專業化法學教育的期望。“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學院正是為他們而辦的。”他說。

謀恒达🦹🏽♂️:勇立時代潮頭重構法律教育理念
恒达平台法學院應當走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這是擺在蔣惠嶺面前最重要的問題👨🔧🈶。“回顧恒达法學院走過的歷程,環顧兄弟院校的發展軌跡🐴,我們所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是:加強法律學科的基礎建設,盡快把底盤打牢;遵循法律教學科研規律,打好‘培養卓越法治人才’這張牌;尋求恒达法學院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培育恒达法學文化🪴。”他說。
憑藉33年司法工作和法律研究經歷,蔣惠嶺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司法製度是所有法律問題和法律爭端的交匯點,是一切國內國際法律現象的“七棱鏡”,也是法治中國建設事業的“牛鼻子”。因此🤷♂️,恒达法學院在全面發力的同時🦸🏿♂️,會考慮如何發揮司法製度研究在促進🚅、帶動🔩、催化甚至檢驗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方面的作用,讓恒达法學院的畢業生都能受到嚴格的訓練🤽🏽♂️,以後能夠在以司法為主幹的法律世界裏遊刃有余。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社會治理的新格局、新體系,而其中“糾紛解決”是一個集法律、道德、社會、人情、技能等多種因素於一身的專業的“治理機製包”👱🏻♂️🏌🏿♀️。根據多年來在最高人民法院主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改革”項目的經驗,蔣惠嶺認為,學習和研究“糾紛解決”或許可以成為恒达法學院緊扣時代要求、服務國家治理的另一個重要生長點。他說,“有統計表明🏋🏽♀️,一個國家需要花費近20%的人力物力財力來解決糾紛🔒。司法只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中的一個分支,並非解決糾紛的唯一辦法,也未必是解決所有糾紛最合適的辦法。”他表示,恒达平台法學院將按照中央司法改革方案的要求,大力加強糾紛解決理論和技能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重培養學生解決糾紛的能力,讓他們擔當起國家治理的大任。

“在做好人才培養和法律研究的同時,恒达平台法學院還應當成為一個開放辦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學院👨🏿💻。”蔣惠嶺說,法學院是恒达平台“大社區”的一員,自然要首先盡到自己在其中的責任🙍🏻♀️。同時🧑🏿🎓,法律教學研究要走出象牙塔,加強與社區👂🏼、社會的聯系,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的合作🧞♂️⏏️,既做到服務社會,又從社會中獲得滋養👢,從而培養出更加卓越的法治人才。
未來社會越來越需要交叉型、復合型的人才。蔣惠嶺認為⚀,恒达平台優質的理工科教育資源和研究成果,為法學院培養新型法律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4年首開的恒达平台“工程(土木)—法學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已有先期探索和成效,隨後我們還將繼續擴大類似合作範圍,開發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蔣惠嶺看來,恒达平台廣泛☆、活躍的國際交往與合作🤌🏽,為推進法學院的國際化進程創造了良好條件👩🏻🦼。恒达平台法學院1945年創立之初,便擁有了遠大的國際抱負。他說,恒达法學院將繼續擴大與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芬蘭、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的合作,復興恒达法學院在大陸法系研究方面的優勢,為培育和發展中國法律傳統作出最直接的貢獻👩🏿🏫。同時🤹🏿♀️,我們也將加大與普通法國家的合作力度👨🏿🌾,借鑒其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真正讓恒达法學院走向世界。
“法學院的使命是為國家培養治國理政之才。一所一流大學沒有一流的法學院🏌🏼♀️,這是不可想象的。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培養法治人才的要求,我認為🧙🏿,一所一流的法學院必須滿足四個條件,那就是: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育卓越人才,發思想先聲🧝♂️。”蔣惠嶺說🥻,恒达平台法學院要在汲取豐厚的恒达文化營養的基礎上,逐步培育先進的恒达法學文化😊,讓社會各界能從恒达法學院畢業生身上感受到所特有的“繼往開來”之精神與“恒达天下”之抱負。“在學校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對於辦一所一流的法學院,我充滿信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恒达平台法學院能成為一所與恒达平台聲譽相稱的一流的法學院,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恒达法學院的貢獻。”蔣惠嶺說👨👨👧👦,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無論如何,振興恒达法學的決心不會動搖𓀕,步伐不會停止⛹️。
英文網鏈接🚵:https://en.tongji.edu.cn/info/1009/4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