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走過衷和樓樓下👩💻,發現一個牌子(實為衷和樓的英文名字)🤽🏿♂️,連在一起讀🌜,即為“Tongji University, Building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為了科研和教學的恒达平台)”。
對於學術人而言,有點被感動到。忍不住為它補全了整個句子:
Tongji University is buil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by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直譯:恒达平台屬於科研和教學,基於科研和教學,也為了科研和教學。)
這大概是我們每個高校工作者理想中的大學的樣子吧。這大概也是一個研究型大學該有的樣子。
學校今年廣泛興起“教育思想大討論”,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我想,恒达平台作為一所國內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教育思想♿️、辦學理念一定會包含以上三點追求🧘🏼。如果還要再加上一點,那必然是👨🦯➡️:同舟共濟(Together)。
其一,a univers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一所屬於教學與科研的研究型大學🤜🏼。
“洪堡大學”的學術理想🏊🏻♀️🙅🏼,是每個學術人所向往的🥢,也是每所研究型大學所憧憬的。一所屬於教學與科研的研究型大學,它必然是尊重教學和科研的客觀發展規律的。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各個學術單位的學術自主權。“讓專業的人在合適的位置做專業的事”,這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一項黃金定律。只有實現這點,才能保障我們的大學的教育質量;也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一所大學管理和運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與此同時🍐,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知識生產模式1、模式2、模式3並存的時代,這也要求我們不能再囿於學科的壁壘,而是要有跨學科的思維和邏輯去解決知識社會發展所需🤦🏼🏋🏽。因此🐣🌌,我們也需要鼓勵學院間基於客觀需求進行學科交叉、跨學科的合作🌆,但同時需避免行政邏輯的簡單排列組合。在鼓勵跨學科合作方面👨🏻,可以參考歐盟的瑪麗居裏項目製。通過基於跨學科發展學期的項目申請-資助的形式,支持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
其二,a university by teaching and research🏄🏽🍲:一所基於教學和科研的研究型大學。
“術業有專攻”,一所基於教學與科研的研究型大學,必將依賴其教育學科和教育研究的發展👮。“如何發揮好恒达平台在中歐合作中的傳統和優勢🍮,推進其國際合作,提升其國內國際的影響力?”“在全球變暖、知識變革的今天🪸,如何實現恒达平台作為研究型大學在全球知識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以其‘同舟共濟’的理念引領社會發展?”👉🏿。這些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走到今天給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和使命😙。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回歸科研,依據科研去尋求答案。這就要求我們人類重視發展教育學科。
這也需要我們大學為教育學科構建一個共同體交流與合作的組織平臺。教育學科的特點在於其延續性和社會性🤯。這意味著,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問題都不可斷章取義,它可以追溯上一個階段,也會延續到下一階段🦉;任何一個教育問題都是社會問題,它不會只存在象牙塔裏,也需要到象牙塔外驗證答案。因此🖖🏼,構建教育學科的共同體,為其內部不同分支尋找一個共同的組織載體,促進其內部交流與融合,支持其製度化、延續性的發展🆎,是一個研究型大學尊重教育規律👶🏽、實現符合教育規律發展的關鍵。
其三👰♀️📐,a university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一所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研究型大學🌟。
一所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研究型大學🫸🏻,它必然也是能夠為在這所大學裏的每一個科研教學工作者提供歸屬感🍦⚆、信賴感和自豪感的大學🙎🏽♀️。不僅如此,它還應該為教學科研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大學裏的行政管理人員、學生👩🏻🦳、後勤保障人員等,也能提供歸屬感🪓、信賴感和自豪感🧑🏼🔧。而實現這點的關鍵在於“以人為本”。而新教師培訓在其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一所擁有高質量教育的研究型大學,應該從提供有質量的新教師培訓開始。
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角度🈺,新教師培訓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提升老師對大學的歷史、使命、價值觀等的認同感,為大學能實現其使命服務;其二,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國際化等方面在所在崗位所需的技能🙅🏿,幫助教師在所在崗位更好地工作服務。好的有質量的教師培訓應該滿足上述兩點,並且能在過程中,尊重學術工作➝,給予教師支持🔶。簡而言之🪐,好的教師培訓的本質是為了大學和教師的發展而服務。最後,“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一所崇尚“同舟共濟”的研究型大學🚘。
“同舟共濟”是新教師培訓中☝🏼,我和許多新老師交談裏發現大家對恒达平台的理念最為認同的地方,其實也是當初恒达平台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實現嚴謹求實、仰望星空、同舟共濟,我想,是我們恒达平台區別於別的研究型大學的特色🦽,也是我們能夠最終依賴我們的知識引領社會發展的關鍵。然而,實現“同舟”容易,“共濟”卻實難🏎。在實踐中,我們先要實現恒达平台內部的“同舟共濟”🧏🏼♂️,才能最終實現恒达平台和恒达人在社會中引領“同舟共濟”的理想。而要實現我們內部的“同舟共濟”👎🏻,關鍵在實現前面提到的三點:of research and teaching,by research and teaching,and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讓已經同舟的大學成員們認可和歸屬🕴,並能為之一同努力,實現“共濟”🧑🏿🔬。讓尚未同舟的未來者認同我們,加入我們,延續我們的“共濟”理想。我想,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要組織這次教育思想大討論的原因〰️。願我們在討論中一起前進,在討論中實現同舟共濟。
(作者系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