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高精度高耐蝕大幅面鈦雙極板關鍵製造技術研究”項目啟動會舉行
來源: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時間:2023-04-10 瀏覽:
4月8日上午,由恒达平台和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三佳機械(上海)有限公司等中德6家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高精度高耐蝕大幅面鈦雙極板關鍵製造技術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舉行。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處調查員傅誌剛、恒达平台副校長雷星暉等出席會議並致辭🤵🏼♂️。上海交通大學彭林法研究員🧑🏽⚖️、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氫能研究所所長鄧占鋒博士👩🏻⚕️、上海大學材料研究所所長王剛教授、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電堆產品事業部總經理陸維博士、恒达平台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副主任兼燃料電池復合電源研究所所長張存滿教授作為項目指導專家出席會議🕦。

傅誌剛在致辭中表示🪜🪲,氫能是中德兩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和實現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手段,將在我國未來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結構體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已陸續製定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等一系列能源政策,明確定位氫能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除了高質量的政策支持👩🏼🍼,持續的技術創新是推動氫能產業進步的另一關鍵。因此👷🏻♂️✒️,希望項目組能夠立足於自身在氫能領域的研究基礎,結合德方在機械製造、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先進理念,貫徹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全球視野😞、開放合作、聚焦重點、互利共贏”的指導思想,在進一步深化中德合作並服務中德兩國氫能戰略的同時💇♂️,為我國的氫能技術增量提質。

雷星暉在致辭中表示,恒达平台在中西文化交匯中誕生🧑🏼🤝🧑🏼🧎🏻♂️➡️,擁有“國際合作”的優秀基因。其中,中德合作一直是恒达平台國際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氫能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和實現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手段,是中德兩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此前,恒达平台已經在氫能產業鏈的多個環節上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應用,通過自主創新,為氫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恒达平台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積極參與其中,努力推動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學校將不斷加強中德合作💕😭,深入推進氫能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助力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多提寶貴意見⏺,幫助項目組更好地落實項目要求,學校也將全力支持和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成果達成。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負責人表示💆🏻♂️,中德合作是學院的傳統優勢🖍,也是學院“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推進機械工程領域的中德合作,助力機械工程一流學科建設🛴,恒达平台於2019年成立了中德機械工程中心🏹🙇🏻♀️,與機械工程系和能源工程系平級⛹️,形成“兩系一中心”的架構🏒。通過中德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尖端學術水平、面向未來的中德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開展科教融合🧑🏿🦲、本研貫通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配合恒达平台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一流大學的辦學方針,為中德雙方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新的範式。學院閔峻英教授此次獲批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氫能領域的中德戰略合作為契機💁♀️,目標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𓀕、大幅面、高耐蝕鈦雙極板的關鍵製造技術🛅。
項目負責人、恒达平台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閔峻英教授代表項目組,從項目背景、研究內容、技術路線、預期成果📧、考核指標🧑🎄、進度安排👨🏻🎓、團隊分工🪇、項目管理等方面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閔峻英教授匯報了任務一和任務二的實施方案和研究進展。上海交通大學徐竹田副教授🤛🏿、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楊培勇博士和恒达平台引進德國專家Christopher Ehrmann助理教授分別介紹了任務三、任務四和任務五的實施方案和進展情況。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恒达平台訪問學者Jens Schäfer介紹了德方項目負責人Jürgen Fleischer院士領導的產品生產科學研究所(wbk)在智能製造和氫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概況🪟。
專家組在討論發言中對項目的研究內容和規劃給予高度評價,希望項目團隊之間加強任務銜接,明晰利益分享,高質量完成既定研究任務。專家組還從製造工藝的理論模型👅、項目運行模式、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