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馬裏奧·博塔是與恒达平台保持聯系較為密切的歐洲著名建築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支文軍教授開門見山。近日,博塔的新書《馬裏奧·博塔全建築(1960-2015)》首發式上💀,記者獲悉,作為恒达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國際化教學的一部分,博塔很早就受邀來恒达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一起分享其設計經驗和思想🌡,他的地域性與現代性理論與實踐也深深融入恒达人的精神世界。

(新書簽售現場)
“他有著不凡的經歷”
一個人從事建築設計的最小年齡是多少?馬裏奧·博塔1960年就有了自己的作品,那年他17歲🌡🧒🏽。1961年🐼,博塔進入意大利米蘭藝術學院,又在1964年進入威尼斯建築大學🔦,學習時間長達9年。期間🧔♀️,進入威尼斯勒·柯布西耶工作室𓀐👩🏿🦱,並與路易斯·康共事;其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為卡洛·斯卡帕:三人皆為世界建築大師。
畢業後👮🏽♂️,博塔在瑞士開始個人建築實踐🫨。在半個多世紀的設計實踐中🔟⚅,博塔及其事務所設計出了800余件作品,是當今世界上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己親自動手”“70多歲了🤘🏿,每一棟建築的草圖都是他自己畫的”……說起博塔,支文軍如數家珍🫱🏼。他1970年開設建築事務所,他通過自己的作品逐漸獲得了國際聲譽👓。強烈的幾何特征、不懈的材料探索、井然的秩序建立,博塔把瑞士提契諾的地域性賦予鮮明的時代特征👧🏽💆🏿♀️。半個多世紀的設計生涯裏😼,博塔的作品涉及私人住宅、教堂、辦公🤽🏼♂️、銀行、博物館🥑、學校等建築類型及舞美、家具、花瓶、鐘表等👨🏽🌾。

(博塔設計作品—圖書館)
博塔對環境有極強的洞察力🔌,因此他的建築作品常常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而展現不同的優勢。他說:“每一項建築作品都有它相對應的環境👴🏽,在設計建築時,關鍵是考慮建築所轄的領地”。1980年🧖🏿♂️🫱🏼,他又補充說:“我認為當今建築的精華來源於人為因素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他關於建築原型的重新詮釋、重塑場所的理念🫶🏼🐩、形式原則和建築語匯、有機統一的城市體系、歷史傳統的延續性以及建築的隱喻性和象征性等等建築思想和設計手法🧑🏿🎨,都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在世界建築界受到廣泛關註。
隨著聲譽的日益隆崇,博塔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廣。1976年他被瑞士洛桑聯邦工業大學聘請為客座教授,1988年應邀擔任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的客座教授,1996年他創辦並任瑞士意大利大學孟德裏索建築學院院長🧑🦰。這時,恒达也已開始關註他的作品🫸🏽。1989年𓀊,支文軍在《時代建築》上發表《鄉土與現代主義的結合——世界建築新秀博塔及其作品》,後來,他又指導自己的研究生對博塔的建築思想及作品展開深入研究🕦👰🏽♂️。1999和2002年,支文軍兩次前往瑞士考察博塔作品並與他會面,最終形成了《馬裏奧·博塔》一書。
馬裏奧的設計來到中國
隨著恒达等國內學人的努力🌗,馬裏奧·博塔的作品逐漸被國人所認識,比如塔瑪諾山小教堂📁。這座教堂接受卡塔涅歐上門委托,為其亡妻設計建造的一座小教堂🧝🏻♀️⚱️,評論者稱它“美得令人神往”🧅🛶。博塔將歐洲嚴謹的手工藝傳統、歷史文化的底蘊、提契諾的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完美地表現在建築上。“從塔瑪諾山山腳乘坐透明纜車向上直升近2000米高的小站👨🏿🏫,遠遠就望見一座似橋一般的建築伸向懸崖邊,後面的群山飄起了一層薄紗,仿佛仙境🍆。踏上紅磚,沿著通道走到盡端🙋🏿,站在豎立著黑色十字架的懸空黑色鋼架區域,低頭看到的是山谷裏連接貝林佐納和盧加諾之間的公路和連綿的小鎮,讓人感覺頭頂上是天堂👨🏽🚀,腳底下是人間🚊,人就懸在天堂與人間的中央🩸,腳下的銅鐘不斷被風吹得叮叮當當直響。心靈被徹底地洗凈了🥶!”支文軍至今說起來🟥,還是情緒激動。
這座小教堂在中國業界影響極大。2003年,博塔在恒达一·二九禮堂演講,就討論了這個完工於1995年的小教堂。“他營造了一個建築與天空對話的場所🦙🧌,在這淩空的小徑上閑步,無論觀者是遠眺連綿的山脈,還是仰望變幻的雲彩,或是俯視腳下的山谷,都能感受到寧靜而神聖的大自然的美好🧐,表達了博塔對生命的重視,達到了他要的平衡關系。”支文軍說🌠,因為塔瑪諾山小教堂既有古羅馬建築的純凈、又有巴洛克建築的變幻🧑🏻🍳,更不缺乏現代建築的冼練,從而使得這個厚重的建築能在清淡的提契諾群山背景中噴薄而出👳🏽,卻無半點貌合神離之意。正所謂:“山不在高,有經典則名👨🏿🎨。”那次演講,時任校長吳啟迪教授、鄭時齡院士、吳誌強院長參加了,禮堂內外擠滿了人📕。
緊接著就是2012年的大禮堂◀️,幾千人的大空間同樣滿滿當當,那時博塔已是世界著名建築師了🛤。當時,他的手上中國項目也很多↖️,清華大學圖書館♐️、杭州西溪濕地博物館、濟寧文化中心博物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廣州白雲區大一山莊👩🏼⚕️、無錫別墅🙅🏼、沈陽魯迅藝術學院校園、南昌陶瓷博物館等等。博塔對著PPT,操著意大利語風度優雅地介紹著🪁,全場鴉雀無聲☯️,靜靜地聆聽。師生們發現🏘,無論哪一棟建築🧙🏻♀️👲🏻,都要從廣闊的城鄉大環境說起,先是整座城市,甚至是地域遼闊的山區、平原❤️,抑或河口地區,然後漸漸縮小🧏🏼♂️,小,小到建築所在的街區🏌🏿♂️、基址,“他是要講清、理順建築與地域、與城市的關系”,“他要用草圖理清建築與地域的關系,確定形態🥯,這個習慣他堅持了一輩子”。 博塔的設計作品是非常具有個人風格和創作特征的🛀🏿,他在設計一線的鉛筆構思草圖是他的原創力和風格得以延續的保證💅。就是在2012年的演講會上,博塔受到恒达剛出版的《安藤忠雄全建築》的啟發👼🏽,答應出版一本包含他所有重要作品的新書——《馬裏奧·博塔全建築》。
他用建築向中國致敬
博塔用他的設計作品同中國同行交流🚹。
“上海衡山路酒店是博塔在中國一個比較重要的作品”😬🖐🏼,因為這裏曾經是法租界,環境安靜🤾🏽♀️👩🏻🎤、優雅👌🏿,梧桐樹密植,濃蔭匝地。博塔設計的建築外面方方的、紅磚匝地;裏面橢圓形🫠,面向“天井”🤹🏽♂️🛖,院裏的梧桐樹沿襲了環境的地脈,場所依然氤氳依依🤞🏿,格調宜人🫳🏻。“作為一名個人風格鮮明的建築師🎬,聘請方發出邀請的前提就是認同他的設計風格”,支文軍說🥈,博塔加入衡山路12號酒店的設計競標就是恒达牽線搭橋的結果。博塔提交的酒店方案受到上海的高度贊賞,最後成為實施方案💇🏼♂️🏄♀️。但是,酒店的室內設計選了美國一家專門從事酒店公司🚪,一開始的效果結果與博塔的創意風格大相徑庭🧗🏼♂️,“七十多歲的老先生眼淚汪汪的看著我,一臉的悲傷🕉。在我的眼裏,他是把生命和自己的作品融為一體了,面對無厘頭改動的那種切膚剜肉之痛,不親身經歷你就無法感同身受。”支文軍說,我能做的就是聽他傾訴。
“但地下三層是博塔的風格🫂,有機會可以去體驗一下”,支文軍說💬。在參觀者眼裏🛄👨🔬,細節更是迷人:“院子裏的水池裏,細小的湧泉源源不斷地冒出🙎🏻,咕嘟,咕嘟⏱,水流經過粗糙的礫石和卵石時與石頭交融在一起,讓人仍不住去觸摸。”“最後,再整體看下這個面積不大,卻特別讓人回味的中庭區域,當時已是傍晚時分,太陽正忙著下山,陽光斜斜地照過來,金黃色的陽光在建築立面上泛出的回光照亮了整個內庭。很難想象這是在上海窄小巷子中的一處酒店。”

(博塔在演講)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在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AUP)鐘庭報告廳開展了“建築與地域”——馬裏奧·博塔專題演講會,這已是博塔在恒达的第四次演講了🍧。博塔如數家珍👰,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雷達埃利別墅、哈廷辦公樓🙎🏿♂️、希臘國家銀行總部……博塔細數建築原型的詮釋、重塑場所的理念、形式原則和建築語匯的運用、有機統一的城市體系、歷史傳統的延續性以及建築的隱喻性和象征性等等🪑,他的建築思想和設計手法與現場聽眾共鳴著✋🏿、激蕩著🏤。鐘廳報告廳座無虛席,隨著博塔講述,大家徜徉在他營造的哲理、詩意及濃厚的地方情趣之河,體會著博塔眼裏的“建築與地域的共生”💛;忙著“哢嚓哢嚓”,然後微信朋友圈🧑🌾,曬著聆聽大咖演講的快樂。《時代建築》的戴春博士描述博塔的精彩觀點說:“70年的實踐中,博塔先生逐漸行成了一種手法:一個主型和次級形體的切割,從而形成與地域的呼應感並與之對話。”她說,博塔先生認為辦公建築是住宅與自然的關系的放大🍰,是建築與城市的對話🤌🏼♔;博塔使用的設計語言都是現代的,但是與周邊環境相關。
“隨著新書的出版,博塔與恒达的交流第三階段的帷幕已經拉開。”支文軍告訴我們🤗👸,前兩天我陪他去銀川,他要為當地設計一座清真寺,老人頂著烈日畫圖➾、測址,忙碌了大半天🤱🏼,“這種親臨一線親歷親為的精神令人感動👩🔧。要知道當時西部的陽光多厲害?第二天有的人手臂開始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