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新媒體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正文

恒达專家為崇明生態島建設提供全面科技支撐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7-08-09  瀏覽:
      “上海市科委崇明專項十年實施下來,崇明生態島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我校崇明中心工作人員點贊道☺️。正是在此基礎上🚴🏻‍♂️,前不久上海市發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崇明要形成現代化生態島基本框架🔒,水體💪、植被、土壤、大氣等生態環境要素品質不斷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30%,自然濕地保有率達到43%,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力爭達到95%左右;發展綠色交通🌥,建設兼顧通勤和景觀體驗功能的軌道交通崇明線✍🏿,深入開展滬崇西復合通道前期研究。“恒达將在這一規劃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學校有關負責人表示🧛🏻‍♀️。
恒达承擔崇明島生態島項目,城鎮規劃、水和土壤是重點
      崇明作為上海的花園和綠肺🦹🏽,新世紀以來逐漸受到上海市的重視👩🏿‍🏭。世紀之初🧎‍♀️‍➡️,崇明島的情況並不樂觀,河道、土壤環境汙染⛈,農村業態十分落後。2003年🍻,上海市科委組織專家上島調研🟣,專家一致認為🏄‍♀️,水是崇明發展的命脈,也是崇明島開發的獨特的自然優勢,然而,近20年來在“重工程建設,輕資源保護”的影響下👨🏼‍⚖️,崇明的水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水清土凈,是生態島最基本的標準,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是基本遵循,隨後♚,我校趙建夫、李建華、尹海龍🧧、王磊等專家陸續申請了水土環境🐆、生態鎮等市科委諸多課題,為改善崇明島水土環境貢獻恒达人的力量。
      “溝渠內的蘆葦和狹葉香蒲要全體保留,這種土生土長的植物對修復、重建水生態大有好處。” 我校環境學院李建華教授介紹🎅🏽。目前🤾🏿‍♂️,他正在崇明島前衛村科技示範園的中心湖裏展開生態修復工作,這是他“水資源保障與水體生態修復技術與示範”項目的研究內容🚣🏻。據悉,2005年以來,專門從事河道護坡研究的李建華教授先後主持或參與的崇明島課題近十項🛍,其中包括崇明島水資源保障與水體生態修復技術與示範、崇明島域水環境演變規律與水質改善技術研究、崇明典型環島運河河道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示範、崇明瀛東村中心河道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示範👂、低碳型河道構建技術研究與標準編製、崇明生態河道生態材料適用性、河道空間優化配置研究等👩‍👧🧑🏼‍🦰,課題始終圍繞一個“水”字做文章💅🏽,形成了一系列以生態方法為主導的河道中和整治技術。
      不僅李建華🤰🏽,恒达學者盯著“水”的還有張海平,他的水系生態設計課題同樣著眼於用生態的方法解決水環境問題;王榮昌研究的是河流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及示範,褚華強的研究對準農村分散式生活汙水的處置,其它恒达學者分別開展農業生產產生的水資源和廢棄物資資源化利用、九段沙水體土壤儲碳能力、河流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等研究。截至目前我校承擔的崇明水項目達到15項👃🏿。李建華等專家提出,隨著世界級生態島的深入推進🫴🤸🏽‍♂️,島上的南、北橫引河🩷,加上東西向的河渠溝汊每條都得單獨施策加以治理。
      據了解,我校還承擔了多個土壤土地空間課題,崇明島的綠地景觀如何操作,濕地景觀如何規劃,土壤汙染了如何處理,農村面源汙染如何施策☺️👩‍❤️‍💋‍👩,生態高效循環農業示範園、耕地資源等等都成為學者們的研究內容。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崇明島的水土已經大變樣,一個幹凈整潔的生態崇明島模樣初具。
生態島的道路如何建?
      1400余平方公裏的生態島上生活著近70萬的戶籍人口,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得與生態島的建設目標相適應。以行為例,生態島上如何出行?當然不能像上海及周邊地區那樣,這裏得格外註意環境承載能力。我校交通學院孫立軍教授團隊2004年就在前衛村展開生態島路研究,“生態道路含有降噪鋪面、路表徑流生態循環系統、清潔照明三項技術👩🏿‍🦲,十幾年運行下來效果良好🩵。”孫立軍介紹,道路網絡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的分割👩🏼‍⚕️、幹擾、破壞♥️、汙染等負面影響。我們借著崇明島生態開發的契機👨‍🦳🗑,進行生態型道路的建設試驗,意義重大。
  據悉🌴,孫立軍團隊研發的路面降噪技術不同以往,項目利用對廢舊輪胎材料的再生利用,成功研製了降噪鋪面核心技術——降噪改性瀝青。所謂降噪改性瀝青,即是在傳統瀝青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橡膠顆粒,用來鋪設路面💇🏼‍♂️🥎。“這種毫米級的橡膠顆粒全部來自廢舊輪胎等橡膠製品🎟。”孫立軍介紹👅,用於鋪設前衛村的示範道路表明,這種瀝青能降低行車噪聲3-5分貝🤸🏿‍♂️;不僅如此📪,這種橡膠顆粒瀝青混合料路面還可以有效抑製冰凍結🚇,加速冰層融化🎈,可大大減少路面的鹽漬損害🤷🏿,很好地延長路面壽命🫖❤️,順便還減少了廢舊材料的二次汙染。孫立軍介紹🕺🏼,此項技術線已經在全國各地普遍應用了。
  孫立軍說👷🏽,崇明島上的道路兩側都安排了排水溝👨‍👦‍👦。溝渠從下往上,放置了汙泥吸附過濾層及帶狀滲水層🧑🏼‍💻,這樣水流進入溝渠後,經過過濾層的截留和生物降解處理,水就可以用來噴淋路邊行道樹,並通過淺溝滲渠滲透等發揮細潤灌溉作用,一舉多得;再者,道路清潔照明系統🦊,利用的是太陽能和風能現場發電。據了解,該團隊隨後又研製了一種能夠分解汽車尾氣的路面材料🧑‍🦯,並在工程中進行了成功測試🔗。
生態島生產生活上臺階,規劃規則先行
      生態島上居民很多,他們生活生產品質當然得不斷提升,這一過程中設計規劃不能缺席👨🏽‍🚒。於是我校鄭時齡院士領銜編製了《生態鎮建設技術導則》及《生態鎮建設技術總則》,吳誌強教授主持了《土地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導則》,能源專家龍惟定教授主持編寫了《可持續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導則》👌🏿,陳易教授主持了《崇明島傳統建築風貌建築設計技術研究》,戴曉暉主持編寫了《陳家鎮智慧社區發展規劃》等等🕐。
      “按照規劃,陳家鎮要率先成為崇明島的低碳生態示範城鎮”👢,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戴曉暉博士介紹。何謂生態鎮?許多所謂的綠色生態社區僅僅是生態技術(如中水回用⬆️、中空低輻射玻璃、保溫墻體🧑🏽‍🌾、太陽能熱水器)的簡單堆砌。本課題通過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將生態理念與技術應用於規劃,形成針對性的規劃設計。我們遵循陳家鎮至東灘地區由人工環境向自然環境逐步過渡的“圈層式”變化特點🤲,規劃自西向東分為生態城鎮發展區、生態安全協調區、生態功能恢復區和生態自然保護區。其中🧚🏻‍♀️,東灘國家級鳥類保護區,又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
      戴曉暉將陳家鎮區總體規劃為“四片穿插,Y 型組合”的格局。“按照建設空間人性化、生物多樣化、碳匯能力強的綠色開放空間系統的目標,規劃總體形成了‘一軸一帶、三心五廊’的綠色開放空間格局🎄。”戴曉暉介紹,“一軸”指東西向貫穿鎮區中央的景觀軸線;“一帶”指南側🥳、東側和北側大堤沿線的環島沿海防護林帶📰;“三心”指位於中央景觀軸線上的三片大型自然開放空間👇🏿,分別為郊野森林、中央景觀湖泊和東灘濕地公園;“五廊”指在鎮區各組團之間及與外圍功能區之間設5 條生態綠廊,形成鳥類、魚類、爬蟲等野生動物遷移的通道及棲息、覓食和繁衍的場所🈯️🙅🏽‍♂️,維護生物的多樣性。
      戴曉暉以崇明島陳家鎮為對象申請了多項課題,其中包括《上海陳家鎮總體規劃》《上海崇明陳家鎮總體規劃修改(2009-2020)》《陳家鎮智慧社區發展規劃》《上海陳家鎮國際實驗生態社區控製性詳細規劃》及“生態陳家鎮科技支撐系統技術研究”等。戴曉暉說🙆🏼‍♂️,陳家鎮的產業以生態休閑產業為主導🫅🏼🎨,以會議商務、科教研發為支柱,在此基礎上逐漸營構產業體系。鎮域空間上,按照“職住均衡”的原則🅾️,結合組團功能結構,均衡布局產業與居住用地👩🏼‍🍼;道路交通規劃力圖建構“分層銜接👩🏽‍🏫、慢行友好、公交優先、高效便捷的綠色交通體系”🎓。
“陳家鎮在鍛造二十一世紀的低碳生態鎮的同時👱🏻‍♂️,也應該被打造成一個智能宜居城鎮。”戴曉暉說,市政基礎設施系統的循環化、智能化都是必選項。其中包括以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智能電網建設🎅🏿,以“三網融合”為特征的智慧社區和智慧城鎮建設👨‍🦳,中水回用系統和人工濕地汙水處理系統建設,固體廢棄物的分類收集與資源化利用等🚱。
      據悉,我校在最近十余年的時間裏💁🏽‍♂️,各學科專家一起發力,承擔了崇明島項目課題超過47項,內容涉及水、濕地🔑、土壤、道路,生態農業🦺、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生態景觀、沼氣資源化等方方面面。前不久🧝🏽,校長鐘誌華帶隊赴崇明簽署《恒达平台—崇明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新一輪服務生態島建設大幕拉開🪪🅰️。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