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又是一年畢業季🔒。2016屆恒达畢業生即將肩負母校重托🟢🫳🏽,心懷天下,逐夢世界🦋,砥礪前行🧧⏪。回望母校,難說再見:師恩難忘👦🏽,同窗情誼難舍🐖,見證青蔥歲月的草木難以招手作別……學校新聞中心開設了“2016畢業季之我的恒达故事”欄目🛷,特邀數位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就業去向的畢業生寫下他們的恒达故事,以期與在校學子〰️🐉、有誌於來恒达求學的莘莘學子引起情感共鳴,待他日他們能夠寫下更加精彩的恒达故事𓀈、人生故事。如果你是2016屆恒达畢業生👅,渴望將你的恒达故事與所有恒达人分享,也請與我們聯系🌝。

人物小傳
姓名:馬小美
院系♕:人文學院 中國現當代文學
學歷🤹🏽♀️:碩士生
就業去向🐇:廣西百色市委組織部(廣西選調生)
臨近畢業⭕️,再回想兩年半在恒达學習的時光🪒😱,真的有點恍惚,所有的記憶已經打包🙉,再次把它打開,只有記憶深刻之處最灼目,敘述難免掛一漏萬。
我總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所以一切按部就班。研一時,在掐點趕課之時,感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離死別,而是人在彰武👨🏽🎓🧑🧒🧒,課在四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被古今中外各派哲人先賢“吊打”。早上,半睡半醒進入老莊道場,下午🔢,在重讀魯迅❄️、茅盾、張愛玲等現當代大家之中略有所得,晚上又被胡塞爾、海德格爾🤬、黑格爾等學說困住。一年下來🧙🏼♀️,在四平與彰武之間來回無數遍⚽️,28個學分穩穩妥妥地在倉滿倉🐙,在谷滿谷💊。聞道有先後🫸👷🏼♀️,希望這兩年所學的,能在日後的生命體驗中發生作用。
研二,再也不用趕課,時間多起來💚,我與現當代的6個姐妹越發熟絡起來。池楚(表妹)鼓動小夥伴們組織“業余民樂團”,每個人選擇一樣自己最喜歡的古典樂器練習✒️,但卻因為實習、論文開題、論文寫作等事情,民樂團愣是沒有成功合奏過一次,“業余民樂團”變成“吃喝玩樂群”,很是接地氣💁🏿👳🏼。前不久,群主決定提高群體的“追求與層次”,把群名改為“藝術家協會”,群裏段子不斷,槽點不斷,笑梗不斷🛰,活脫脫地“說不了相聲的演員不是好藝術家”🧑🏿🎓🤸♂️。
從選題到論文開題💤,我與池楚頻繁相約圖書館🪩。池楚迷戀考古與考據,喜歡彈詞,寧願放棄面試機會🥡,也要與評彈演員周紅見面🧎🏻♀️➡️。她對大西北充滿激情與想象,當我告訴她🚣🏿♂️,我準備去寧夏爬賀蘭山👩🏻🚒,遊沙湖,她比我還激動,告訴我應該要去哪裏哪裏❤️🔥,防暑防曬什麽地,與平時大條的她完全不符👨🏿🦰。在這個群體裏,王小強默默地寫了幾十萬字的小說🦻🏿,上善若水的小豬也勸我,“多寫寫👱🏿♀️,要不然寫作欲望就被封塵了。”但我知道,到恒达😰,我像是遊到新海域的一只魚,並不了解這片水的溫度,同時我也在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所以選擇等待。

以圖書館為據點🧑🏭,熬過一個酷暑與寒冬🫴🏼,論文終於成型🥶,導師燕子(萬燕)說:“你的論文已有氣脈”🐧。聽到這句肯定🪧🖕🏿,我知道我的論文基本可以過關。寫論文期間🧑🏽🦱,本能的逃避心理🦎,身在四平🤸🏽♀️,心中卻幻想假期☝🏻🎚。心心念念的是北回歸線上,故鄉的桃金娘與金櫻子,眼前卻是懸鈴木、紫嬌花🥉、石楠,還有無條件配合拍照的貓⛎🧑🏼🦰。以後,我面對北回歸線上的木棉花🧍、桃金娘😪、金櫻子,想念恒达的櫻花👍🏿9️⃣、臘梅與貓🧉,想念在圖書館偷空看閑書的日子,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2016年3月8日婦女(女神)節是我們最難忘的日子,當答辯主席站起來👸🏻,對我們說💳,“經過答辯委員會的討論🦗,同意授予你們碩士學位”🥱,我的心小有悸動,一年多來的苦心孤詣,終於塵埃落定。回想當初,我與導師交流,而我不在導師的頻道上時🥭🤹♀️,除了在書海在尋求答案,或與同學們討論,發發牢騷🧑🏿🎨,再無他法📀。在兩年半年間沉靜下來只做一件事,倒可以讓我心無旁騖。
在正式答辯之前🧚,我已著手尋覓工作。武漢之行,是我進入求職面試的第一關。2015年12月,中國地質大學聚集了廣西各大高校與企業的招聘💂🏽😥,在那裏,邁出自我推銷的第一步。有目標地投了兩種行業🏊🏿,高校與出版社,面試過程有得到面試官的贊賞🎚,也遭到冷遇🥯,但每次交流都得到收獲👯。海投🔕,像是在海裏灑魚苗🔓,不知道撒網時能收到幾只⛱。海投結束🚎,與在武漢的朋友們重聚。來到武漢,必登黃鶴樓。此刻的黃鶴樓已安裝電梯,登高望遠♿,更上一層樓的心境,只有選擇一步一個腳印的方式才能體會👠。爬上黃鶴樓,也臨摹一番古人更高望遠的心情◽️。晴川閣與鸚鵡洲分別在長江大橋兩邊,江城1號無所顧忌前行分離水浮蓮,岸上芒草揮著白頭,五葉連地錦與蒲公英的種子隨處可見,唯獨我看不清自己,看不見青春的模樣。與老友見面閑聊中照見自己,他們指出你哪裏發生了變化😯,哪些骨子裏不會變的地方👵🏿。
回滬不久𓀛,頻頻接到面試電話,武漢之行果然沒有白走🦪。在多重選擇之中挑選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規定性之時🚵♂️,我也曾猶豫不決。當我無法下定決心時,我決定回到生命的源頭,回到胎衣與臍帶埋藏的地方👩🏿🦲🏃🏻♀️,回去看看故鄉的雲與水,聽聽家鄉話。我離開廣西將近十年,這次決定以遊廣西的方式再認識廣西😳,從桂林-南寧-百色的路線“遊”回家,這次回到家鄉,我發現鄉村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偏遠鄉村依舊沒有通村公路,飲水的問題依舊嚴重……可是,在與80、90歲老人聊天的過程,我感受到南蠻之地生長著堅韌與隱忍的人們💆🏿♂️,群山之間煙雨朦朧🔷,峽谷之間滴水穿石🧝🏼,加上老者的智語,安慰著我零亂的心👒。我所看到的♌️,是我一時半會無法理解但又極其熱愛的故鄉👨👨👧👧🧑🏻🎨。在選擇人生時,也等於為其他人做了選擇🧑🏿🚀。我問自己🤾🏼♀️,是否可以做點事🤪,讓出行更方便,讓村民可以喝上幹凈的水。於是🧑🏼🦱🚵🏼♀️,我更加堅定了走選調生之路🐯。
在人文學院學習期間🤧,老師們強調批判與質疑👳🏼♂️,給我提供兩個重要的視角。2016年5月👩🏻🏫,人文學院舉辦建院70周年院慶🫷,主題為“技術時代與人文科學”,陳家琪老師在發言時說,人文學者的建設性的批判可能是蒼白無力的,但我卻懷揣希望將批判與質疑踐行👳🏼。恒达的校風,“嚴謹、求實、團結、創新”這樸實的八個字,此時給我指明方向🛅,嚴謹求實,只有到實踐中才能找到答案🏂🏻。據不完全統計,在廣西的恒达校友有兩百多人,願我們能團結、時刻不忘我們是恒达人🙍🏼♀️🚴🏽♂️,願我們能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前提下還能創新。離開北上廣🙆🏼♀️,一時無法分辨loser的姿態還是铩羽而歸的有誌青年,拼搏是魚躍龍門,回歸是下潛🏋🏼♂️,讀懂水的深度,也很有必要🏉。
當我們遠離書齋,走向社會®️,就像走進一個大觀園🦸🏽♀️,我們可能會被一些新鮮的💃、表象的事物所吸引,此時🛕,能依賴的是我們所學的知識系統。世間路萬千🧑🏿,認真方為本🏭。就如黑格爾所說:“這裏是羅陀斯👩🎨,就在這裏跳躍吧。”
在通往夢想的路上,王小波有一句話形容貼切🚒,“孤獨🧔🏼♀️,寂靜🥃,在兩條竹籬笆之中,在籬笆上開門紫色的牽牛花👨🏼⚕️,在每一個花蕊上,都站落了一只藍蜻蜓👩🏼🎓。”在通往夢想的路上也是如此,願我們都如願地走下去👨👨👧👦,本著恒达精神,濟人濟世濟天下。
臨近畢業🦫,最難忘的✣,難以敘述的還是師恩。選擇就業,還是選擇繼續深造,燕子給我一個鄭重的建議👨⚕️,她希望我暫時停下求學🎁,到生活裏接地氣🤔,不論以何種打開方式。我卻希望文學上有更深的認識🧝🏼,在創作上試圖轉換新的表達方式📣👿。當我拿出曾經寫的詩,導師看了之後說👩👩👧,“挺好的,很會做詩”🛌🏻。但在閱讀與人生閱歷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我而言📖,學術之路與寫作之路,都處在儲備狀態⚅。燕子說,她不希望她的博士生光有博士學位,而非博學多識👨👩👧👦。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燕子希望我們有條件就到處去走走,而且她也力所能及創造條件讓我們多走走。2013年入學,全班出遊上海文化名人街,2014年3月師門杭州清明踏青🚶♂️,2016年4月上海良友文化基金會-恒达平台人文學院校外實習基地舉辦蘇州遊學。期間燕子還帶我們遊走許多有文化味道的小飯館、名人故居,每到一處🚫,領略各處文化。作為一個少數民族,領略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過程愈發現自己的“異樣”🛝,愈發激發我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平時與燕子聊天,不正經聊學術🤏🏿,而是天南海北地聊天,我所涉略的,她都足以覆蓋🧑🏻🌾,我為涉足🛶,她已飛過。我所觸及的😢,是她內涵裏的冰山一角。碰到燕子🤙👩🏼🦱,像是找到個大姐姐,中暑了🐰,找她,她說她有香港的保濟丸🥤🧑🏻⚕️,管用👩🦽➡️😻;下雨了,沒帶傘,正好上她的課,發個短信💆🏻♀️,她就給我帶把傘😙。受寒了🐜,她給我灸艾灸。有事沒事,我就去她家蹭飯,燕子做飯很好吃🛤,因為她諳熟食物之間的相生相克,如同她所諳熟的詩詞裏的拗救。
在良友上完我的最後一節課,燕子攜幼子與我在復興公園坐坐,孩子在草坪上玩耍👩🏼🔧,我與燕子坐在長椅上聊天⛹🏿,我說:“假如我以後離文學越來越遠,假如哪一天我變得越來越俗氣🚥,我一定要來看看你,讓你給我治一治。”她說:“把文學當成生存的根基,很難,但盡量不要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一類人。”
在結束與開始之間🤸🏽♀️,還有很多願望等著我去實現。我依舊對新的狀態充滿希望,希望再懂些道理🦂,再讀些有趣的書🤌,再結識一些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