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這是一段不算很長,卻足夠讓改變發生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麽?而對於一群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麽?
從2001年第一批恒达學子肩負恒达平台支教團的大旗奔赴西部開始支教活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6年⛹🏼♀️。一批又一批充滿朝氣的恒达人,懷揣著青春的理想👨🏼✈️,用愛心包容,用足跡丈量𓀌,在最好的年華將自己紮根在了雲南、四川、甘肅等省的土地上,踐行自己青春的承諾☎️。
愛灑元謀堅定篤行
飛馳的列車載著一位位恒达人,奔向了祖國西部。穿越綿延的崇山峻嶺🩰,跨過蜿蜒的溪澗江河💂🏿;這一幕幕場景,讓從小在西部城市貴州遵義成長的陳俊百倍感熟悉。過去四年曾一次次從山區去向東部的他,這一次,前往了相反的方向。作為恒达平台研究生支教團元謀分隊的隊長👨🏼🍳,開始了在雲南省元謀縣第一中學一年的支教生活。
位於雲南省北部的元謀縣,是恒达平台最早派出支教團的服務地👨❤️💋👨,與恒达平台研究生支教團的歷史由來已久👳🏽♂️。支教學校元謀縣第一中學位於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的元馬鎮,是縣內唯一一所完全中學。而作為唯一一所完全中學,學校有著很大的升學壓力🙇🏽。來到學校後不久,陳俊百便承擔起了高三三校生班級的高考專業科目教學任務,與普通高考不同🫙,三校生高考的總分為600分✡︎,其中專業科目分值占了總分的50%,為300分👨🏻🦱。這樣的重任◾️,對初入教職的他🕴🏻,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剛開始接到這項教學安排的時候,心裏其實有些不安,對教材不熟悉,準備的時間也不是很多。能否勝任,自己內心是沒有太多把握的。”面對這一個全新的挑戰,他開始一步步研究教材🙌,根據課程安排製訂了教學計劃,在一個多月的時間中,慢慢地熟悉了這一方小小的講臺。

元謀分團
除了日常的教學活動⛹🏼♂️,他和其他幾名支教團的成員也一起承擔了學校團委、教研室等處室的工作,並協助學校舉辦了如演講比賽🖤、成人儀式等各類活動。九月底🫶,支教團的四位成員一起將來自恒达平台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助學善款🪵,送到了元謀一中五十余位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手上。對於支教團來說,這一份錢款,不僅幫助他們減輕生活上的壓力,也傳遞了一份鼓勵與希望🧟♂️。而這,正是他們來到西部支教的原因所在。

愛心助學儀式
陳俊百說,成為一名支教誌願者,在一年有限的時間中👉🏼,到底最終會為學校🧑🏻🌾,為這裏的學生🔄,或者是為自己帶來怎麽樣的改變🚴🏼,或許很難預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和其他成員的這一份努力,不再僅僅屬於自己,而是承載了許多人的未來和希望🥷🏻。在意義之外,支教🌂,更多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一年的時間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雖小,但在前進的路上,將會步步堅定🧋。
情系李莊不忘初心
一本叫做《酥油》的書,在第十八屆支教團成員白梓迪心中埋下了對支教向往的種子📪。書中描寫的在藏區支教的老師的故事,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意願和殷切的期盼🫳🏻,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利用自己所學,傳授他人知識🏠。
懷揣著最單純的理想,8月26日🚣♀️,白梓迪和支教團的其他5名成員一起來到了長江邊的這座文化古鎮——李莊。從黃浦江畔的恒达平台溯流而上🧑🏽💻,1900公裏之距🪖,就是萬裏長江第一鎮李莊鎮。一脈相承的緣分,似乎冥冥之中註定了李莊與恒达77年的情誼🧑🏻🍳。從抗戰初期,李莊慷慨接納恒达平台師生開始🧜🏿♂️♣︎,它就成為了恒达學子的第二故鄉𓀁🩴,而對在這裏支教的恒达平台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來說,這份家的含義更為深刻。

李莊恒达大道
李莊中學位於李莊鎮中心,分為初中部和高中部。而支教團的6名同學將會在初高中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展開這一年的教學工作,此外,他們還將參與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2016年是恒达研究生支教團奔赴李莊中學支教的第11年🧈,10年來,已經有49位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地域卻心懷共同理想的青年學子在這裏奉獻了自己最好的年華。他們不僅在教學崗位上工作勤勤懇懇,也作為李莊與恒达的橋梁🗓,通過兩校間的互動續寫著恒达與李莊的故事。
對於白梓迪來說,來到李莊,可以說是服從誌願安排的一個巧合👩🏽💻,但真正望見了江水澎湃,步入這所他將要陪伴一年的學校🧘🏼♀️🌾,教師這一身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白老師任教李莊中學初一7班的地理,“也許有的老師認為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是用來講紀律的,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剛上初中,首次接觸地理的初一學生喜歡上這個學科”。為了讓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設計專業出身的他又一次為了備課熬夜了。

李莊 地理課上
“幸運的是👨🏻🦼,我們班的孩子們活潑可愛又不失紀律,剛進入中學的他們對地球的知識充滿好奇又富於想象力🍊,回答問題爭先恐後🏨,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我開始感受到,一堂精彩的課程不僅僅需要一名教師在辦公室裏的完善備課☝🏿,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上的自信展現,以及對於學生的充分調動。走出了第一步📖⌛️,感覺淡定自信了很多🧑🦼➡️。”上完第一節課的白老師終於如釋重負👨🏽🏫。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紛紛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堂課,大家課後興奮討論著學生的反映,給對方提供自己的經驗🤌🏼,探討該怎麽管理上課過於活躍的同學🏊♂️,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學習的經驗方法。
教師的生活幾乎是兩點一線的。每天早晨,臨江的宿舍總會聽到江邊操場體育生們的訓練聲🤾🏼♂️。這時候遠眺長江,江畔連綿的山巒還躲匿於朦朧的晨霧裏🪳,而對於他們,新的一天就已經開始了。團隊中負責英語教學的老師還有帶領學生早讀的任務,需要更早到學校🍇。每天,白梓迪和他的隊友們——這些李莊中學的新老師🤹🏼♀️🧊,都要完成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的工作🙅🏼♀️,而這個過程,也是他們學習如何做好一個老師的修煉🪰。總有一些上課調皮的學生和後進的學生令白梓迪苦惱不已,他會耐心地與孩子交談‼️,通過鼓勵或者嚴厲的批評引導不同的學生🪢。而教師這條路,對於行走其上的白梓迪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開學雖不到兩月,支教團的成員們已經參與了教師節、軍訓、校學生會幹部選舉、禮儀比賽訓練等等活動的組織工作,他們成為了李莊中學學生工作組織的中堅力量。課間活動時間,他們也會與學生🙂↔️、老師一起打球,通過課堂和日常活動中的交往,他們正在逐步融入李莊中學。而在這裏生活的兩個月裏🛕,支教團的成員們早已成為了李莊人🤾🏿♂️🤶。走過無數次的古鎮石板路𓀁,總是陰郁飄著細雨的天氣,穿梭街巷耳邊的叫賣聲,或者是一碗熱氣騰騰的宜賓燃面,生活的平靜和教學的熱情——這些拼圖組合成了這些李莊新教師的新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於李莊的感情,紮根在學校,付出在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愛裏。
同舟共濟團結一心
從恒达到團結🚅,便是從一個家走向了另一個家。支教團結分團三個人第一次來到團結的時候,在大巴上就看到了公路旁的恒达校徽,以及那句如使命般刻成員們心中的“同舟共濟·團結一心”。一路嘗試了各種交通工具後的疲憊,在看到最為親切的恒达元素時不知了影蹤,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一年生活與工作的憧憬✮。
轉眼,在團結一年的時間不知不覺中被偷走了1/6。典型的團結一天從6點55分天還黑黑時候的早讀開始🚺,開始日均3-4節課、輔導學生🧔🏻、處理學生工作,因為不願將就、不想馬虎,每天三個人回到宿舍的時候都已經是十一、二點🤘🏼。於是回到宿舍大家最愛彼此說到的一句話是:“感覺身體被掏空,每天都在用生命在燃燒㊗️。”盡管如此🧑✈️,他們都知道自己心中👣,也知道彼此心中這兩個月感受到的愛,收獲的感動遠多於此。

學生中秋節禮物
雲龍縣團結初級中學🏌🏼♀️,校址在團結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三十五公裏,素有雲龍“東大門”之稱。學校坐落於關坪河東岸👨🦯,背靠施家村挑水梁子山。教學上覆蓋團結鄉五個村民委員會,約1.1萬人口☃️,其中主體民族彝族(俗稱佬倵族)占76.78%,白族占15.61%,漢👊🏼、苗、回😒🔉、傈僳等民族共占7.61%。學校現有教學班9個,學生420人🦸🏽,設有6個教研組。在學校現有的9個教學班中,研究生支教團的三位老師就覆蓋了8個班級的教學工作,教學科目涉及到歷史🤹🏿、英語、美術等,包括初一🧮、初三年級所有班級的歷史課程、初二年級的英語課程以及全校的美術課程的教學💻。這對於初上講臺的三位老師來說👊🏻,既是面對的挑戰,更是肩負的責任。
來自浙江寧波的顧乾恒有著江浙男生典型的文質彬彬和書生氣⬜️。初中的孩子總是免不了有些淘氣,初到團結時候的他總是被淘氣的孩子們惹生氣,但脾氣格外溫和的顧老師不打不罵🐙、不兇不吼,舍不得兇自己的任何一個學生。做那個最心疼學生的老師🧑🏻🍼,學生生病時候的左叮嚀右囑咐;不懂的題目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講解📚;語重心長地聊天談話。他說,越多的相處越讓我從心底裏疼愛那些孩子們⚡️,哪怕常常惹人生氣的那個淘氣孩子,他最本質裏的那份可愛也能讓你感受到每個獨特生命的魅力所在🥉🧑🏼✈️。那些淘氣的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聽話慢慢的開始越來越理解和喜歡這個溫柔的老師。
楊淼來自甘肅定西🤹🏽♀️,來自西北的他,血液中流淌著一股韌性。課堂上的楊老師很嚴厲,但嚴厲中卻也有一份的溫暖的柔軟。“你們說怎麽說學生才更容易聽懂?”“顧老師💂🏿,你的課上到哪裏了🧧?”“哎,XXX上課精神為什麽總是不集中?”辦公室、宿舍裏最愛談論學生的是他;說起各個學生的特點如數家珍的是他;常常上一秒還在生氣和自己較勁生悶氣下一秒默默拿上課本去給學生講題的也是他;常常抱怨過學生不認真講題時候卻又總是不厭其煩還是他。他說每天站在講臺上,看到座位上的同學們,就想到曾經的自己,一幕幕就像過去故事的重演,初中三年是最天馬行空🧗🏼♀️、最可愛的辰光👑✌🏿,希望自己能夠讓這些孩子比自己走得更長遠🫱🏼。
來自貴州的陳丹霞老師說自己是在西部長大的孩子,註定和西部這片土地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所以要帶著在恒达四年蛻變得更好的自己回到西部🚊,滋養心中魂牽夢繞的鄉愁💴,也為沉澱更好的自己🔹。她說,最長情的公益是讓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把服務和同理變成一種習慣🤜🏼😤。初出茅廬就接手了三個畢業班的歷史教學,心中既有欣喜也有擔憂🤦🏻♂️🤵🏽♀️,擔憂完全沒有教學經驗的自己一上手就是畢業班的中考科目🖖🏽👆🏼,但又欣喜可以陪這群孩子走過他們中學時光裏最難忘的一段路。唯有更勤奮、更用心才能夠不辜負這份信任和期待,於是早出晚歸成了工作的常態,認真備好每節課、認真探索每一種學習方法、用心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用心了解和關心每一個像弟弟妹妹一般的孩子🧬。

備課
2016年是恒达支教團在團結的第三個年頭。三年⛹🏿♂️🏀,每一個來到團結的恒达人從這裏帶走的是生命裏抹不去的最為珍貴的人生回憶❎;三年,留下來的是每一個團結人心中對恒达和恒达人的那份特殊情愫;三年,恒达人和團結人用時間和行動書寫了“同舟共濟·團結一心”,也用點滴積累起了信任與關愛👱🏻。每次去買菜做飯的時候♙,買菜的阿姐都會多送他們幾顆蔥;去吃餌絲的時候✫,賣餌絲的阿姐也總會給他們多加點菜;核桃熟了的季節宿舍裏總是堆滿了老師們送來的核桃;離家的中秋也因為學校老師們給的問候的月餅而倍感親切。
來到時便開始遺憾,一年太短,我們只能是孩子們生命長河裏短暫的陪伴,所以格外珍惜,所以每一天都格外用心用力的工作、生活👨🦯,所以每一節課都希望竭盡全力、傾盡所有。“征途變作歸途🧛🏼,他鄉終成故鄉。”曾經的征言早已變成了他們心中對團結情愫最好的表達。
踏上西部這片熱土,已經兩個月了。而這一群恒达人👩🏿🍼,也在西部紮下根來⛓️💥,傳遞著知識,傳遞著希望,也將自己的痕跡留在了西部🚒。他們不僅是一個群體🚣🏿,更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著青年學子服務西部🏇🏽,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發展的決心與熱情💞,也代表著恒达人“恒达天下,青春無悔”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