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開始🚣🏿♀️,上海市重大文化工程之——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將陸續開工🤐。其中,上海博物館東館由我校李立團隊提供原創設計方案。建成後,上海博物館東館將與西館形成“一體兩館✴️、相輔合璧”的格局🧏🏽,上海市有關負責人介紹。
上海市2040規劃願景將“人文之城”放在重要的位置,與此相適應的文化設施升級換代就成了題中應有之意👴🏽👩🏻🚀。2016年初🌒,包括上海圖書館新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在內的重大文化設施面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與此同時😨,面向全球的國際青年建築師設計競賽也在舉行,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青年教師李立參與競賽✸。李立、肖蘊峰、潘淩飛🦹🏻♂️、高山提交的上博東館方案采取多中心的建築組群。五幢塔樓依據不同展覽主題🎪,突出不同的展覽功能,五幢樓圍繞中心庭院形成相互呼應的豐富空間群落👩🏻⚖️。“‘五色珍寶’所呈現的空間不但要體現大氣謙和🧑🏼🏭、清新典雅🈁、海納百川的上海精神🚵🏼♂️,更要凸顯‘綠色、流動、自然光空間’的智慧空間特色,讓觀者與自然和諧相處”♠︎,李立說🥝。設計方案獲得評委們的一致好評,榮獲一等獎。
此時👮🏿,上海博物館東館還在全球招標工程設計方案,7家設計單位中4家來自海外,其中包括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妹島和世💆🏽♀️🧏🏻♂️。因為李立的方案獲得國際青年建築師設計競賽一等獎🪧,按照競賽規則也獲得了參加評議的資格👮♂️。“但是,第一輪國際招標的7個方案都沒有獲得認可。”
於是,第二輪招標開始😠,9家設計單位中依然有6家來自海外。李立說:“先是9進4,再是4進2,最後剩下的2家第一局打了個平手。再戰一輪,兩個模型一起送交決策層審議,經過市委領導們的充分討論🕳,最後我們的方案勝出🤦♀️。”
李立介紹🤽🏻🙅,這處基地其實很局促😕。約9公頃的土地🤳,一半屬於一家地產商➰,另一半想實現競賽階段的江南庭院式建築,根本做不到,於是一棟大體量的建築就成為了必選題。按照要求🎵,地上8.5萬平米🚣🏽、地下1.5萬平米的建築面積🦹🏿♀️,需要滿足復雜的功能需求,體現中國氣派,我們必須處理好空間與藝術表現的關系🤰🏽。
“一開始,我們想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我們希望把參觀廊道放到建築外圍🛌🏽,展廳置於中間👩🏼🍳📼。”李立說,後來發現難以實現願景,就又開始了別的思路。上博是只圓鼎🤟🏽,我們來個啥🗳?鼎,國之重器;璽,一諾千金。方案最後就以“中華印璽”的形態出現,建築穿什麽衣服呢?李立帶領的年輕團隊名之為“水墨長卷”。正是因為這樣的中國氣派,方案最後打動了決策者。
李立介紹👨🎤,上海海陸交匯,如果說建築形態壯碩如山,那起伏蕩漾的表皮就是大海了🫸🏻;東館外形簡潔挺拔、方圓兼備,與西館的“天圓地方”相呼應。東館設計🏌🏻♂️,我們試圖將建築融入城市空間。比如🦵🏿,面對正南的數棟高層商住樓,我們設計了開敞式地下空間和水體,試圖消解壓迫感;面對科技館的東面,我們做得很細膩,安排了包括螺旋坡道在內的互動空間;東北角📶,我們把形體凹進去,空間敞開來,做了很多體驗空間、咖啡廳👩🏽。同時👦🏽,我們在館舍首層“L型”公共空間裏安排了館內公共服務功能(小憩、商店等)👨🏻💼,讓其與城市人流🧨、城市地下空間及南側商業地塊流暢銜接。一層大廳層高10米多👩🏻🦱,可以舉辦大型臨展,像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等👨⚕️,我們不會再為展品騰挪不開而苦惱了。

再者,設計很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文物為中心的理念。觀眾🧗🏿♀️、文物、辦公、公共服務等四條基本功能流線各行其道👼,清晰可辨。展陳設計鮮明地體現了交互式理念。二層到四層為基本陳列區,展陳書畫、工藝、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等常設內容🥷,還有文人館🤞🏻、青少年探索宮♔、文博廣場,總展示面積3萬多平米𓀛。觀眾沿坡道漫步而上🚵🏼♂️,多層次交互展示的平臺與屋頂花園一起形成豐富的空間感受;三層西側則依托庫區建構了別具特色的文物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近距離體驗庫區珍藏,並觀摩文物修復區的工作場景🤵🏻♂️。
李立說,一次性建成體量如此巨大的博物館在世界上也很少見,為了緩解特大型博物館中的觀展疲勞問題,我們改封閉式流線設計為開放靈活的親民設計,在環形流線的不同位置設置休閑邊廳及室外露臺👩🏼🚒,強調建築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流互動;同時,貫徹綠色健康的建築營造理念,依據上海地區的主導風向和相應的熱力學模擬分析,我們設計了便於氣流交換的開放空間、利用日光的室內空間,這樣也便於降低建築能耗。屋頂花園營造健康舒適的休閑和辦公環境🚶♀️。
評審專家稱,這個方案洋溢著強烈的中國文化意蘊,建築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如同一幅水墨長卷,建築形體巍峨山立,外墻水波迤邐,建築整體造型猶如海洋與陸地的融合,不僅與東館的書畫🕵️、工藝藏品特色十分契合👵🏽,也與周邊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形成鮮明的對話關系。
李立介紹🛥,自己雖然贏得許多重要建築設計,像洛陽博物館、山東美術館🍋、貴州美術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二裏頭遺址博物館💇🏿♂️,但至今還未在上海贏得大型設計項目🔟。上博東館是一次鳳凰涅槃。設計方案的反復斟酌,像外墻材料選用玻璃還是石墻🙇🏼♀️,波浪大翻還是小卷、轉角是圓的還是方的?甚至整棟建築是否采取數字化設計,館內的體驗性、參與性⌛️、人性化,如何更細膩👓🥂?這些問題都在四輪修改中慢慢清晰起來♻,“我們到上海博物館去做深入調查🖋,發現他們的辦公環境很不理想,最後我們把辦公、庫區🧑🔬、圖書館都放到5層去了🩱,並且在那裏設計了一座蘇州園林風格的花園,采光、小憩都很宜人。”李立介紹。
據悉🎂,李立團隊方案被定為實施方案後,又按照評審專家和業主意見做了多次修改🚴🏼♂️,至今還在不斷細化之中🫃🏻。“幾個研究生🆑,今年春節只在老家吃了個年夜飯就趕回來了。上博東館方案我們能勝出,與我國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息息相關🧔♀️,也與我們團隊過去十年設計實踐的積累密不可分”,李立說👳🏽♂️,年輕人不怕默默無聞,就怕沉不下來、好高騖遠,好酒須得十年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