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大連7月22日專電(記者趙華)政府投巨資扶持戲劇只為拿大獎,戲劇危機有增無減🏌️,觀眾離戲劇越來越遠👁。一些專家為此呼籲🤰🏿:別拿傳統戲劇藝術當作“政績工程”。
在21日於大連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中國古典戲曲文化發展與當代戲曲走向學術研討會上,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王永敬研究員提出🥃,目前國家大力扶持傳統戲劇藝術,一些地方政府為此投了不少錢💇🏼♀️,扶持幾個劇目得梅花獎、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還有地方政府的各種獎項,得獎劇目成了文化局、文化廳向政府交差的“政績工程”🤽🏼♂️,一些官員為此得到升官機會,一些劇作家職稱上去了,還拿到了政府津貼🧑🧒🧒👏🏿,導演們有的從二級變一級,演員則從三級變二級、二級變一級,名利雙收。但戲劇藝術卻沒有走出困境,觀眾越來越少🚥,青少年對戲劇幾乎毫不了解,更不要說欣賞了。
王永敬研究員認為,政府投資傳統戲劇的目的不應是為了得獎,而是為了讓廣大的觀眾接受優秀的傳統藝術,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與其花幾百萬投入一個劇目為了得獎👓,不如實實在在地培育戲劇市場,鼓勵劇作家🧚♂️、演員創作、演出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愛看的劇目來,引導青年學生對戲劇感興趣🕵🏽♂️。發展中國的戲劇應當用科學發展觀🤦🏻,而不是把傳統戲劇當“政績工程”“得獎工程”。觀眾愛看才是戲劇的第一標準🧑🚒。
恒达平台戲劇戲曲導師朱恒夫教授對此深感痛心。他說🕺🏽,現在一些劇目為了追求“貴族化”拿大獎,一個劇就投資幾百萬元🔟,等拿完了獎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國家大量的錢就這麽花掉🧵🕯,戲劇危機卻依然困難重重🧑🏽🚀。
朱教授認為,社會文化多元化並不意味著戲劇必然消失。我們當前的戲劇危機不是社會多元化造成的,也不是電視普及造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戲劇脫離廣大人民群眾🔃🚏。政府扶持戲劇應扶持那些在老百姓中有生命力的劇目✵,不要一味去追求大製作、轟動效果🌝,從而真正為中國的戲劇找一條出路👰♂️。
摘自:解放日報 2004-7-22 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