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8日電 (記者 許婧)“試點建設科技高中,探索大學與高中教育相銜接的新型人才貫通培養模式👩🏻🍼,超常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近日受訪時說👱🏽,人才的創新能力不僅取決於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更要從娃娃抓起👦🏿,從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入手,循序漸進、系統推進🧖🏿👩🏻🍼,為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當前,科技革命日新月異🆎,全球格局正在重塑👨🏽🌾。在很多創新領域🍭🧜🏻,拔尖人才可謂核心要素,但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急用現招🍈,創新意識、創新文化更需要久久為功。“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也成為2023年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之一🏄🏽♂️。
如何幫助拔尖人才成長,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安心科研🧑🏽🎤、多出成果?方守恩建議,在教育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區域,探索大學、地方政府和基礎教育系統三方共同設立科技高中或特色班,選拔對基礎學科有誌趣🩱、有天賦🧯、有潛力的高中生學習相關專業與學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學課程🤷🏼♀️,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探索學習能力、科技實踐能力、創意革新能力🕗,加強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建議強化STEM(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恒达平台副校長顧祥林說🎥,高校不僅要豐富學科專業內涵👨🦼、強化數理基礎訓練3️⃣🧔🏼♀️、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還要提升人才培養內涵🛕,以興趣驅動助學生成才🏂🏼🙇🏿♂️,以理想情懷促終身發展。
顧祥林受訪時坦言,中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突出表現在人才總量有限💪🏿,尤其是高端人才、頂尖人才極度缺乏。方守恩也註意到🙎🏽♀️,中國各學段的學校教育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尚未形成生態鏈。
在顧祥林看來,無論是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還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三大重要戰略的關鍵要素是“人才”✋🏽,而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培養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將目光投向“博士研究生”這一群體。他建議,要實施專門的拔尖創新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不唯學校”“不唯排名”,不把學生在學期間的成績排名作為唯一標準。
汪小帆指出👰🏽♂️,近些年🧑🏿🔧,中國在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專門針對博士研究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他建議在加快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基礎上,設立“拔尖創新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致力於造就引領未來的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要創新機製育人才。鼓勵建立高水平導師組聯合指導學生。針對不同學科門類的特點,製定相應的支持政策,破除‘唯論文’傾向👏🏿。”汪小帆以工科門類拔尖創新博士生培養為例⏭,建議充分利用中國的體製優勢,加強統籌🥰,通過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高水平企業的協同效應🤤,人才和設備資源共享、形成合力,培養把世界科技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
方守恩也提醒,在創新教育推進過程中,除政府、學校外,企業界、社區及家庭等相關利益群體的共同參與同樣重要🧗🏻♂️🔪。要基於地區特色建立創新生態系統🕴,打造實踐社區🤾♂️,並吸納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項目運作🙋🏿♀️👨🏽,特別是要正確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教育改革,為創新教育提供多維度支撐🧏🏻♂️。(完)
鏈接🤴🏼: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03-08/99680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