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代表委員履職故事|春蠶如何成“勞模” 科創為何要“容錯”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5-03-03 瀏覽:
學者的思考習慣,讓黃勇平和顧祥林的代表建議很“思辨”。比如,春蠶如何成“勞模”,科創為何要“容錯”?

一片桑葉翠綠,兩三條春蠶雪白,生機盎然。這是黃勇平代表的微信頭像。顧祥林代表的微信頭像,則是本人鉛筆漫畫像,眼鏡、西裝、領帶,托舉著一只籃球,亦靜亦動。
這兩位,都是學者。學者的思考習慣,讓黃勇平和顧祥林的代表建議很“思辨”。比如,春蠶如何成“勞模”,科創為何要“容錯”?
春蠶四季吐絲關鍵是“轉化”
春蠶,吐絲不只在春天,四季都可以嗎?“可以!”黃勇平答得有底氣。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人稱“養蠶專家”,聽他講養蠶故事,別開生面。
那麽,春蠶如何成了四季“勞模”?因為,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養蠶實現了工業化、智能化,保障一年四季能吐絲。科技創新,不只能讓春蠶變“勞模”,能做的還有不少。
“養蠶專家”有一肚子精彩的“昆蟲的故事”,更關鍵的,是黃勇平代表格外關註:讓科創成果不再停留在紙面上,不再僅僅是“想法”,而是真正實現科創初衷,要有更多優化的製度設計。
事實上,目前中國學者的科研論文數量、專利申請量全球領先。如何將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提高?黃勇平代表建議,搭建國家層面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對接科研項目和市場需求,讓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獲得資本和市場的支持,順利落地。
“容錯”的價值在於激勵創新
長期的高校工作經歷,讓全國人大代表、恒达平台特聘教授顧祥林堅信,提高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建設科技強國輸送高端、頂尖人才,關鍵一點,是要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一流大學的任務是什麽?顧祥林說,就是要大力培養一流人才,助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解決高精尖行業的卡脖子技術。
這當中,需要優化教育評價體系,不是單純看考試成績,更要了解學生心理懂教育,讓學生無懼失敗,勇敢探索未知世界。這樣的拔尖創新人才走出校園,才有可能成為創新型國家百折不撓的活躍分子。
“為了成功,寬容失敗——這樣的辯證法,同樣適用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維。”顧祥林說。
當前,我國形成了覆蓋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體系,為促進科技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但其建設和運維主體,從聘用、考核到評價體系,尚需持續優化。”顧祥林坦言,其中的不完善可以在實踐中糾正,但唯有不斷嘗試創新,才能支撐起高水平工程技術隊伍建設,有組織地開展定向性、建製化的科學研究。畢竟,科技創新的“容錯價值”,恰恰在於激勵創新。
記者手記----
視野開闊
上海代表團大咖雲集,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行家裏手,總能在思想碰撞中迸發新思路、開拓新視野。
就像黃勇平代表和顧祥林代表,作為科研工作者,都曾有過天馬行空的大膽創意,都曾經歷一再試錯的艱難攻關,這樣的經歷,讓他們視野開闊,也更能理解科技創新之於上海、之於國家的意義。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68090&v=1.7&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