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全國政協委員方守恩:深化校企合作,加強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時間:2025-03-06 瀏覽: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預測☯️,全球人工智能(AI)相關崗位需求預計到2027年增長40%;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中國AI人才缺口可能達500萬。培養和造就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國家戰略成功實施的關鍵所在💇🏿♂️。
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的提案中說🌆,當前,高校在加快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瓶頸🦐👈:一是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資源落後於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人工智能領域具有學科深度交叉、技術迭代迅速、產研融合緊密等特點。“學科化、院系製”的人才培養組織模式🚶🏻♂️,難以有效促進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發展🍦,與企業人才需求脫節↙️。二是高校師資缺乏一線工程實踐經驗🙍🏿。現有師資偏重理論研究,難以指導學生應對真實場景中的復雜問題🙆🏽♂️。清華大學2023年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顯示,中國AI領域的博士生導師數量在過去5年增長了約40%👩🏻⚕️,但其中具備產業背景的導師占比不足25%。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報告》也指出,近70%的企業反映高校畢業生在實際項目中的動手能力不足。三是產學研合作不緊密。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尚未與相關行業企業形成合力⛺️,集中表現在高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實踐基地大多局限於通用領域🖱,企業先進製造設備和核心技術資源較少進入人才培養環節。
為此👨🏿⚕️,方守恩建議:
完善分層分類人才培養體系。統籌人工智能人才分層分類培養,建議教育部門委托相關高校和領軍企業成立人工智能教學指導委員會📃,就人工智能本體、場景應用、系統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面向基礎研究層、技術層、應用層等不同人才需求🧑🦱,指導完善培養方案。委托人工智能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立定期更新教學內容機製,加強跨學科課程設計🍻,製定專項計劃加大對教材⚈、課程和實踐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建議擴大“強基計劃”在AI領域的覆蓋面,加大本碩博直通力度,縮短學生學習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40歲黃金期產出成果。針對人工智能領域特點,開展碩博士學位論文環節的評價改革,鼓勵以企業產品、應用場景、原創算法等成果作為學位論文的替代選項🦤。
構建雙師型師資培養機製。建議教育部門委托相關高校和領軍企業就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實驗室,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依托融合創新實驗室,建立靈活用人機製,吸納企業技術人員到高校授課。建議以政策指導高校建立青年教師入崗前進入人工智能頭部企業進行為期6-12個月的帶薪實訓機製🧑🏿✈️,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真實項目🦸🏽♀️,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和知識的共享傳播。
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建議支持產教融合創新實驗室牽頭🪘,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探索有償機製,促進企業先進製造設備和企業核心技術資源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建議委托產教融合創新實驗室設立人工智能競賽賽事,以賽促學促訓◻️,鼓勵企業參與大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大賽中開設中小學生賽道,加強大中小創新教育貫通培養🧑🏻🦳,早期識別與培養有潛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建議為校企合作項目開通綠色審批,縮短專利授權周期至6個月,推動成果轉化。
鏈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434695-50000612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