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科學創想 指尖閃耀 第23屆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活動中學生組科學探究實踐(終評)在恒达舉行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5-05-12 瀏覽❗️:
5月10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十三屆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活動中學生組科學探究實踐(終評)在恒达平台舉辦。繼4月復評活動後🤰🏼👨👧,319名入圍學生再次齊聚,面對一次腦力與指尖的挑戰👘,向“明日科技之星”稱號發起最後的沖刺。

恒达平台原黨委副書記𓀋、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長聘教授吳廣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體育衛生藝術科普處處長陳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與科技傳播處處長何家驥、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辦公室主任陳筠、恒达平台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榮華✍🏻🫸🏻、恒达平台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建衛等主辦、承辦單位領導出席並巡視本次活動🙅🏽👰🏻♀️。
會上,上海市教委體育衛生藝術科普處陳華處長為恒达平台原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吳廣明教授頒發第23屆“明日科技之星”活動評審委員會副主任聘書🧑🏻🎓。
上海市科委科普與科技傳播處何家驥處長與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陸曄主任為第23屆“明日科技之星”活動中學生組終評的14位評審專家組組長頒發聘書。
在本階段活動🕳,學生需要在2小時內利用現場提供的限定工具和材料💮,完成現場命題的創意任務。一張試卷🦹🏻,一套簡單的材料🧑🦰🎃,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大膽創新和奇思妙想,思維的火花在指尖跳躍。
本次科學探究實踐的“神秘主角”為“銅絲”🕗。高中側重於復雜系統的問題解決,初中聚焦於基礎探究能力。
初中組的學生們需要利用銅絲設計並製作一個“彈跳球”👨🏽💻,平衡結構的彈性和穩定性,使其能夠達到規定的彈跳要求。參照“設計-製作-測試-迭代”的工程流程,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象化為實物設計。
而高中組的學生們則需要利用銅絲和KT板搭建一個三維投影結構🤚📀,考驗空間幾何思維。結合美術透視原理👩🏿🎤、數學向量運算、物理光學基礎及工程技術,隨著不同角度的轉換🙆🏻♂️,“明”字時而消失、時而浮現⏬。
活動現場,主辦單位領導深入活動現場,與評審專家們一同細致觀察學生們的操作過程。
經過2個小時的頭腦風暴,一件件獨具匠心的作品呈現在桌面上😮💨。有的作品造型獨特,宛如來自未來的藝術品,展現出學生們先鋒的設計理念;有的作品細節滿滿🫒,每一個零件都經過精心打磨,彰顯著他們紮實的專業功底🧢。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青少年們無限的創造力和對科技的熱愛👩🏿🎓。
徐匯區的袁同學表示,平時使用尖嘴鉗操作銅絲的機會也不多🐫,純手工的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在製作的過程中想到了自己喜歡的排球,排球打到網上彈回來的效果很好,因此考慮讓它盡量能夠做成一個網的形狀。但有些遺憾的是最終成品與最初的設想有些偏差👌🏻,為了固定使用了不少藍釘膠導致無法彈起,回家之後他還想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改進。松江區廖同學則認為這次的試題很有意思🥯,傳統與現代結合很新穎🥨,之前在網絡上看到過一些類似的內容🙎♀️,但沒有想到出現在了今年的測試題中🐏。“在製作過程中,對我來說如何設計字體如何構建如何將作品既簡潔又完美的呈現是一個挑戰,以及如何把藍釘膠更好得融入作品中,使其不顯得突兀也是一種挑戰。”
據悉,現場命題、動手實踐的終評活動,一直是“明日科技之星”活動的鮮明特色與魅力所在。它從多個維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對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現場測評。通過親自動手實踐,能夠直觀地考察學生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科學探究的深入性以及動手實踐的熟練度,進而有效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主辦方表示,未來,“明日科技之星”活動將繼續探索創新,以更多新穎有趣的形式,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培養更多優秀的後備人才🚴🏿♂️。
作者🚍:吳苡婷
鏈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8676